[1] |
陈小丽,岳增辉,刘丽,等.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7):96-99.
|
[2] |
赵圣文.某医学高校大学生睡眠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
[3] |
杨红.艾灸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对失眠的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8):123-124.
|
[4] |
赵非一,赵英侠,段怡汝,等.艾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0):2371-2375.
|
[5] |
王淑琦.灵龟八法开穴为主针灸治疗老年性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观察[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
|
[6] |
Buysse DJ,Reynolds CF,Monk T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research[J].Psychiatry Res,1989,28(2):193-213.
|
[7] |
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8.
|
[8] |
陈琼,曾钊慧.艾灸治疗失眠症临床护理措施分析[J].系统医学,2018,3(16):187-189.
|
[9] |
郑健刚.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100例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服务模式经验研讨暨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212-218.
|
[10] |
张玫洁.艾灸涌泉配合古琴音乐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
[11] |
林琪芬,杨秀红.失眠症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6):1992.
|
[12] |
王富春主编.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186.
|
[14] |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
|
[15] |
高希言,王栋斌,王新年,等.不同灸量透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11):1139-1143.
|
[16] |
张芳,刘清泉.失眠的病因病机及脏腑论治[J].河南中医,2019,39(11):1643-1647.
|
[17] |
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55.
|
[18] |
郑小翠,温晓文,童艳青.电子艾灸配合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12):74-76.
|
[19] |
葛荣华.辨证运用艾灸加耳穴治疗失眠症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0):149.
|
[20] |
张仁.灸法的历史与现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6):466-473.
|
[21] |
单保敏.艾灸法治疗失眠症的应用与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9):911-912.
|
[22] |
张彩霞,杨秀娟,朱丽莉,等.艾灸结合中药足浴治疗失眠与单纯艾灸治疗失眠的临床护理观察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0):121-122.
|
[23] |
孙萍,徐振海,王青,等.艾灸疗法治疗失眠6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4):128-129.
|
[24] |
安贵霞.艾灸涌泉穴配耳穴贴压治疗失眠5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29-330.
|
[25] |
文茜,范郁山.近5年针灸治疗不寐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1):145-147.
|
[26] |
何芙蓉,赵百孝,郑美凤.艾灸涌泉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文献评析[J].中国针灸,2018,38(5):541-544.
|
[27] |
郑棒,李曼,王凯路,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在某高校医学生中的信度与效度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8(3):424-428.
|
[28] |
马思南,彭兵,罗娜.艾灸治疗大学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7):165-166.
|
[29] |
郑转芳,余瑾,张洁,等.传统音乐配合艾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64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5):1053-1056.
|
[30] |
吴清流,郭森仁.艾灸治疗对于亚健康的作用及典型病例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5):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