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志文,蒙德恩,钟扬映,等.预防干预在控制艾滋病流行中的作用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2):181-182.
|
[2] |
刘颖,邹雯,刘婷婷,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文献回顾性分析[J].中医杂志,2013,54(19):1686-1691.
|
[3] |
陈旭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发现晚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5):94-95.
|
[4] |
李静.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9(17):97-98.
|
[5] |
杨忠,李玉林.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158-159.
|
[6] |
陈历娟.护理干预对120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6):29-30.
|
[7] |
戴色莺,沈张伟,范引光,等.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12):1282-1285.
|
[8] |
许前磊,许向前,谢世平,等.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科研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4(31):1368-1370.
|
[9] |
加沙尔·哈孜泰.艾滋病流行形势和预防控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1449-1450.
|
[10] |
罗龙海.艾滋病危害宣传的自省式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6):46-47.
|
[11] |
廖清华,邓爱花,周小军,等.江西省艾滋病治疗患者死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335-338.
|
[12] |
沈银忠,卢洪洲.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J].上海医药,2014,35(21):9-19.
|
[13] |
李正,徐立然,郑志攀,等.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相关文献分析[J].中医学报,2014,29(188):1-3.
|
[14] |
龙翠芳.艾滋病传播社会治理研究——基于贵州省铜仁市的调查[J].人口与社会,2016,32(1):104-112.
|
[15] |
高一飞.论人口流动与艾滋病传播的关系[J].学术探索,2014,(6):8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