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践行效果
张锦霞1 杨玉敏2 阳 映2 陈 超1 华 静2
1.湖南省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湖南衡阳 421001;2.湖南省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 探讨2016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制订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的践行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衡阳市妇幼保健院NICU病区收治的568例输液治疗患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407例输液治疗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治疗,观察组根据《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进行输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输液部位,敷贴固定与维护、导管维护、输液连接情况,穿刺工具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输液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背、腋下、前臂部位选择率较高,对照组的手背、关节、腋下部位选择率较高。观察组敷贴固定与维护合格率、导管维护合格率、输液连接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静脉输液工具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践行《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开展静脉治疗过程质量控制,能促进NICU护士合理选择穿刺部位,规范固定和维护穿刺部位,从而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静脉治疗护理质量,保障新生儿静脉治疗护理安全。
[关键词]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静脉治疗;质量改进
静脉输液是治疗新生儿疾病常用手段,能快速减轻患儿痛苦,降低患儿不适[1]。尤其是重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2]。但静脉治疗是一项有创操作,为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技术风险及护理安全隐患[3-4]。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妇幼专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市级重点学科,全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NICU疑难危重患儿集中,静脉治疗多而复杂,需长期输注高渗、高危药物,但新生儿皮肤薄嫩、静脉血管细小,弹性差,血管通透性较高[5],且无法配合,各种输液并发症发生概率高。因此,新生儿静脉治疗安全风险防范尤为重要[6]。规范护理人员静脉治疗操作,提高静脉治疗质量[7]是NICU静脉治疗安全的保证。2016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ing So ciety,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8]公布,此标准在穿刺部位选择、护理和维护,护理操作,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将安全输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使护士实际操作中能执行标准[9],降低输液风险。为规范护理人员的静脉治疗操作,降低静脉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护理安全,本研究选取NICU进行《输液治疗实践标准》的践行,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衡阳市妇幼保健院NICU病区收治的568例输液治疗患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407例输液治疗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98例,女270 例;平均日龄(20.12±4.68)d;平均胎龄(38.29±1.43)周;平均出生体重(3.09±0.43)kg。 观察组中,男228 例,女 179 例;平均日龄(20.35±3.23)d;平均胎龄(38.10±1.23)周;平均出生体重(3.11±0.61)k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连续输液2 d及以上;②凝血功能正常;③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同时有外周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通路者;②穿刺部位有静脉炎者;③皮肤有大面积损伤者;④敷料过敏或皮肤过敏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输注药物主要包括:脂肪乳、氨基酸、10%氯化钾、10%氯化钠、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50%葡萄糖、抗生素类、维生素类。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治疗,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制作静脉治疗流程图,开展《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培训,并根据《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进行输液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1.2.1 制作静脉治疗流程图 在静脉治疗实际操作中,发现一部分护理人员操作欠规范,不知晓《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为此衡阳市妇幼保健院静脉治疗小组全体成员召开多次专题会议,针对现状,按照静脉治疗规范,制作一系列静脉治疗流程图。包括留置针操作流程图、留置针拔针流程图、冲封管流程图、留置针固定流程图、留置针维护流程图、PICC置管流程图、PICC固定流程图、PICC维护流程图。同时联系广告公司将流程图制作成彩色的“静脉治疗规范流程图”小册子,下发到每个NICU护理人员手中,做到人手一册。
1.2.2 开展《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培训 应用微信平台联合PBL教学法[10]对NICU护士进行静脉治疗知识和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包括血管解剖知识、药物知识、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血管通路装置评估、血管通路装置相关并发症等部分,操作包括血管通路装置的放置和固定、冲管和封管、血管通路装置的护理和敷料更换等方面。
1.2.3 实施静脉治疗质量改进方案 制定院内新生儿静脉治疗质量评价标准。医院静脉治疗小组核心成员根据《输液治疗实践标准》,结合新生儿专科特点,制定新生儿静脉治疗质量评价标准,总分100分,包括患儿基本信息,静脉输液工具选择10分(含置管前评估),穿刺部位选择10分,穿刺操作30分(含消毒剂选择、消毒范围、消毒方法、穿刺手法、穿刺过程中安全措施的落实),冲封管操作20分(封管液的选择、封管手法),穿刺部位固定10分(固定敷料选择、导管固定、标识情况),血管通路维护10分(维护频率、敷料更换手法)、输液相关并发症10分。
成立NICU静脉治疗质量改进小组,进行新生儿静脉治疗PDCA持续改进工作,PDCA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 静脉治疗质量改进小组组长为护理部副主任(静脉治疗小组组长),成员4人为静脉治疗小组骨干成员。①检查时间与方法:每周一和周四9∶00~11∶00集中输液时间段小组成员分成两组到科室对在院患儿的静脉治疗情况进行现场调查。资料收集采用文字记录和现场拍照方式进行。检查后将相关数据上报给组长汇总,汇总后大家对数据进行分析,保证数据的真实性。②检查后反馈:静脉治疗质量改进小组成员每周五组织NICU全体护士召开质量分析会,会上反馈检查结果及发现的问题。重点点评每一个人或每一个环节存在的问题,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护理人员。会议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要求一周内限期整改。1周后静脉治疗质量改进小组成员负责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对未改进的个人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并与当月绩效考核挂钩。后续静脉治疗质量改进小组成员再次进行重点督导落实。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实施前后由NICU静脉治疗质量改进小组4名成员对NICU住院患儿静脉治疗情况进行现场横断面调查,对拍摄的照片和填写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两组的输液工具,输液部位,敷贴固定与维护合格例数,导管维护合格例数,输液连接合格例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比较两组输液部位,包括前臂、上臂、手背、下肢、头皮、关节、腋下;②敷贴固定与维护、导管维护、输液连接合格判断:按照制定的流程图进行判断,包括敷贴是否以穿刺点为中心,敷贴是否卷边,敷贴下是否有气泡,胶布是否缠绕过多,是否有导管打折和松动,胶布是否覆盖穿刺点,肝素帽是否高于穿刺点,胶布固定是否使用高举平台法,白色隔离塞是否外露,Y型口是否朝外,是否有维护者签名和时间,小夹子是否未夹,输液器乳头是否直接连接。凡是存在上述其中一个问题,判断不合格;③并发症主要观察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发红、渗血,回血,脱管,液体渗漏;④输液工具包括静脉留置针、PIC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输液部位的比较
两组患儿输液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背、腋下、前臂部位选择率较高,对照组的手背、关节、腋下部位选择率较高(表1)。
表1 两组患儿输液部位的比较[n(%)]
2.2 两组患儿敷贴固定与维护、导管维护、输液连接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敷贴固定与维护合格率、导管维护合格率、输液连接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患儿敷贴、导管固定与维护情况的比较[n(%)]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 两组患儿输液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2.4 两组患儿静脉输液工具类型的比较
两组的静脉输液工具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4)。
表4 两组患儿静脉输液工具类型的比较[n(%)]
3 讨论
实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可促进NICU静脉治疗穿刺部位选择更加合理。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穿刺是公认较难的护理操作[11]。穿刺部位的不同对患儿会产生不同的护理结局[12]。目前,对于静脉留置针穿刺首选部位没有明确规定[13]。对于新生儿PICC穿刺静脉的选择争议较大[14]。本研究中,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选择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手背、关节、腋下、前臂、下肢、头皮、上臂。观察组静脉穿刺部位选择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手背、腋下、前臂、关节、下肢、头皮、上臂。总体输液部位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部位的选择优于对照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出对于儿科患者要选取最能满足全程治疗的静脉,避开肘前区,对于所有患者避开手腕的腹侧面和弯曲的部位。对照组选择关节部位率高的原因分析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和膝关节内侧的血管较明显,一次穿刺成功率高[15]。观察组选择腋下部位上升的原因分析是因为新生儿腋下静脉管径粗、走向直、位置恒定,易固定,可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6-17]。本研究中,应用《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导NICU静脉治疗实践,能帮助NICU护理人员穿刺前充分评估患儿,主观上提高对静脉穿刺部位选择的认识,从而积极循证,促进静脉治疗输液部位选择更加合理。
实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促进新生儿静脉管路固定和维护更加规范。本研究中,观察组敷贴固定与维护合格率、导管维护合格率、输液连接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的固定和维护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18]。王萍仙[19]的研究发现住院患者静脉治疗存在问题中,日常维护不到位占73.13%。依据《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观察组制作了外周静脉留置针、PICC导管固定、维护流程图,并对NICU护士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细化了静脉治疗操作和评价标准,从而为NICU静脉治疗提供专科质量依据,使护士在执行静脉治疗操作时有据可依、有据必依,使静脉管路固定和维护更加规范,静脉治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实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促进新生儿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下降。国外研究报道,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发生率为23%~63%[20]。一旦发生,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发纠纷[21]。临床护士多数缺乏输液治疗规范知识,致使临床静脉输液过程中隐患较多[22]。刘英慧等[23]研究中只有6.2%的护士对《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非常熟悉。本研究中,观察组对NICU护士加强静脉治疗知识和《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培训,鼓励其主动掌握和实践输液治疗新理论、新技术,同时应用质量管理工具PDCA循环进行护士的日常操作质控管理,包括穿刺部位选择、导管固定与维护等环节,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督促当事人限期整改并追踪改善效果,从而降低了新生儿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中,两组的静脉输液工具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出外周静脉短导管不宜用于肠外营养和渗透压>900 mOsm/L的药物输注。本研究中,部分肠外营养和渗透压>900 mOsm/L的药物经过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目前NICU主要针对<2.0 kg体重儿开展了PICC,其余患儿仍是采取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病情、医保报销、观念等问题,同时置管护士在工具的选择方面存在错误认知,也未向家属详细提供相关药物及输液途径方面的指导。提示后续应加大护士静脉治疗标准的专业化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循证护理,运用科学工作方法、专业化决策思维解决临床中的护理难题,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专业化水平。
综上所述,实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能规范NICU护士的行为,促进护士合理选择穿刺部位,规范固定和维护穿刺部位,从而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静脉治疗护理质量,保障新生儿静脉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钟艳玲,张小雯,鄢建华.新生儿输液外渗预防DI评估联合PAOE护理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9):112-113.
[2]朱小平,胡芬,曹锐.重症患者输液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10):1311-1316.
[3]李旭英,谌永毅,林琴,等.《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践行的质量促进[J].护理学杂志,2016,30(13):1-3.
[4]孙红,王蕾,关欣,等.全国部分三级甲等医院静脉治疗护理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32-1237.
[5]葛志霞,叶梅,李士芝,等.股静脉PICC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1,19(8):1067-1070.
[6]徐清清,樊小朋,乔林霞,等.医护合作模式的新生儿静脉治疗前馈控制[J].护理学杂志,2018,33(1):34-36.
[7]李丽萍.CCU静脉治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9):33-39.
[8]Abitz TL.Cultural Congruence and Infusion Nursing Practice[J].J Infus Nurs,2016,39(2):75-79.
[9]赵路,黄静,李春燕.静脉治疗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8(s1):5-9.
[10]王中林,蔡翼.微信平台联合PBL教学法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7):26-27.
[11]邱佳瑜,李燕,张凯,等.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现况调查[J].当代护士,2021,28(1):32-34.
[12]宋芳,李崎.新生儿不同穿刺部位静脉输液安全性对比[J].实用临床医学,2018,19(2):77-79.
[13]徐春梅,傅荣.外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静脉营养输注中应用与护理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1):111.
[14]陈秀文,周乐山,谭彦娟,等.基于ACE Star循证模式选择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部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5(9):1082-1088.
[15]马岚.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09,1(6):35-37.
[16]徐帅,邢志娟,朱秀丽.腋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3):4501-4503.
[17]范爱静.腋下表浅静脉留置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分析[J].当代护士,2021,28(7):100-102.
[18]郭亮,高竹林,李灵.湖南省某三甲医院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20,27(34):17-19.
[19]王萍仙.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患者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9):54-56.
[20]邓军,张春燕.留置针致新生儿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5):30-32.
[21]黄晓睿,周文姬,肖苑红,等.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临床护理,2020,12(2):169-171.
[22]唐丽玲.静脉治疗小组培训模式对提高不同层级护士静脉输液规范认知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998-1001.
[23]刘英慧,高颖.《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知信行及知识来源与需求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9):27-31.
Effect of practice standard of infusion therapy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ZHANG Jin-xia1YANG Yu-min2YANG Ying2CHEN Chao1HUA Jing2
1.Department of nursing,Hengy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Hu′nan Province,Hengyang 421001,China;
2.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Hengy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Hu′nan Province,Hengyang 421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Infusion Therapy Standards of Practice formulated by the Infusion Nursing Society(INS)in 2016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Methods A total of 568 children treated with infusion therapy from December 2019 to February 2020 in NICU ward of Hengy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nd 407 children treated with infusion therapy from September 2020 to Nov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infusion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infusion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Infusion Therapy Standards of Practice.The infusion site,application,fixation and maintenance,catheter maintenance,infusion connection,puncture tool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Comparison of infusion si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selection rate of the back of hand,armpit and forearm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selection rate of the back of hand,joint and armpit was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qualified rates of application fixation and maintenance,catheter maintenance and infusion conn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ypes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too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rough the Infusion Therapy Standards of Practice,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control of intravenous treatment process,can promote the NICU nurses to reasonably select the puncture site,standardize the fix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puncture site,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eonatal intravenous infusion related complications,improve the quality of neonatal intravenous treatment nursing,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neonatal intravenous treatment nursing.
[Key words]Infusion Therapy Standards of Practice;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Intravenous therapy;Quality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1)11(c)-0196-05
[基金项目]湖南省衡阳市科技局指导性项目(衡科发〔2019〕47 号-15)。
[作者简介]张锦霞(1974-),女,湖南湘潭人,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静脉治疗管理。
(收稿日期:202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