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带教中融入仁爱理念的分析思考
李妍妍1 钱 云2▲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学习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将仁爱理念融入到临床带教中,加强临床学习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可以弥补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促进医学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改善医院工作氛围,实现以人为本的健康服务导向,提升医护人员基本素质,反腐倡廉,减少犯罪倾向。加强临床学习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可通过加强各临床实践基地的仁爱教育领导建设,增加医学人文教育的比重,带教老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作用,建立临床学习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来实现,最终成功培养具有传承“仁术”精神的新一代医务工作者。
[关键词]仁爱;临床带教;临床学习;人文素质;医学
随着传统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创新与改革[1]。医学人文素质是广大医护人员必备的基础从业素质,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医学人文素质强调关心患者,关注社会,注重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的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医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仁爱”,医护人员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真正地关心爱护患者,就不是一名称职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爱心作为首选目标,这是爱心教育的回归,也是医学教育本质的回归[2-4]。
临床学习医师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实习、见习、进修、规培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培训。该临床学习阶段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使其掌握扎实的临床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独立、规范地执业;另一方面也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前的缓冲期,为独立执业做好技能和心理准备。该阶段的培训学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临床的承前启后阶段,加强该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一名合格医护人员的重要举措。
1 加强临床学习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医疗科技迅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然而医疗纠纷却有增无减,因医疗纠纷引发的医闹、暴力伤医事件频见报道,严重破坏了正常医疗秩序,造成医患双方猜忌,医患矛盾加剧。据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进行“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医院暴力伤医事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到2012年的63.7%,5年内提高了16.0%;医务人员遭谩骂、威胁现象比较普遍,在受调查医院中,发生暴力伤医事件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90%上升至2012年的96%[5]。
郭笑等[6]抽取河南省100 家医疗机构,调查发现,2012—2014年平均每家医院医疗纠纷数达28.6 件,每万例次业务置纠纷数0.943 件,每百名医师纠纷数4.765 件:外科、妇科及儿科是纠纷发生率前3 位的科室;医务人员技术问题导致的医疗纠纷占27.9%,医德医风问题占10.5%,患者要求不合理占46.0%。医疗纠纷类型可分为医疗技术过失和非医疗技术过失。医学是一门技术性强、高风险性、不可预知性的学科,每一项治疗手段的应用可能改善患者病情,也可能致使患者病情恶化。目前,国际认同的医疗确诊率仅为70%,这需要广大医护人员不断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非医疗技术过失主要包括管理不善、无差错的不良后果、其他原因。有研究表明,80%左右的医疗纠纷主要是由非技术过失导致的。服务的不到位、未充分知情同意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诱因,这可能与相关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缺乏耐心等有关,表明医患双方沟通不足,反映了部分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缺乏。周丽娟等[7]研究发现妇产科临床带教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她们分析了妇产科临床带教过程中产生的11 起医疗纠纷,认为其中主要原因为见习生的有6 起,占到了54.5%。因此,医疗卫生系统可以通过强化广大医务人员的从业的质量意识和岗位意识、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和伦理素质来避免,而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遵循“所谓医者,仁字当先”的原则,就要从临床实习、进修、规培医师的培养抓起。
就医学教育而言,医疗技术的培养固然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医患沟通是走进彼此内心的桥梁,需重视人文关怀,多开展相应的课程及培训,在医生及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8]。临床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爱心教育,仁爱教育应是整个临床带教工作的灵魂。因为重疾病、轻情感,重科技、轻沟通,重效益、轻人文,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因为天价药费、重复收费、过度医疗、忽悠患者等,而常常使医生和患者之间人情冷漠。这些都足以说明,爱心教育在临床带教中何等重要。
1.2 弥补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足,促进医学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现在的医学生高中时基本都是理科生出身,怀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重理轻文”的思想。他们进入医学院校后,缺乏有效人文素质培养引导,自身对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观意识也比较淡漠,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学习的理念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导致部分医学生缺乏仁爱的人文关怀精神,造成其心理素质、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较弱,这对实现培养医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医生的目标较为困难。
在当前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几乎占据了全部的课程类别,虽然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已经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医科院校设置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但其人文课程设置的数量仍较少,仅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且绝大部分课程仍然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师生的重视程度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德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达到总学时的20%~25%,英国、日本人文课程也达到10%~15%[9]。比如国家要求的重点职业道德课程《医学伦理学》为例,仍然有医学院校不将其列入必修课体系当中。刘虹等[10]在国内81 家有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调查了其中《医患沟通学》的教学状况,显示仅有50 所学校开设了医患沟通学课程,占比仅为61.7%,必修课率仅为27.1%。从医患沟通学的课时设置看,在44 所独立建制的医药院校中,该课程的课时设置随意性较大,最多为48 课时,最少为16 课时,差距达两倍之多,难以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同质化。从师资方面看,在181 名讲授《医患沟通学》教师中,有85 名属于兼职教师,兼职比重达46.96%,由此显示医药院校对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11]。
医学院校对于已开展的人文课程,虽然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但往往缺乏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教学方法多比较传统,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仍未广泛开展,仍然是以灌输式为主,课堂讨论的效果常常不佳,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效果仍不甚理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12]。临床实习、见习、规培乃至进修是医学生成为合格医护人员的桥梁阶段,具有人文素质培养实践优势,加强该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校园内人文教育的不足,促进医学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1.3 改善医院工作氛围,实现以人为本的健康服务导向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医院环境的好坏同样影响临床医师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而加强注重提高临床医师“仁爱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也可改善医院的工作氛围,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服务导向。当今,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院规模逐渐扩大,医务人员逐年增多,导致这些医务人员职称评聘难度增大,并且很多医院评定职称往往更加注重医疗技术水平,忽视医学人文素质,致使很多医务人员专心地书写科研论文、申报各级课题,无暇顾及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更有甚者,个别医生为了增加自己的灰色收入,乱开处方和检查,甚至收受红包等[13]。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严肃行业纪律,促进依法执业、廉洁行医,针对医疗卫生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以下“九不准”:①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②不准开单提成;③不准违规收费;④不准违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⑤不准参与推销活动和违规发布医疗广告;⑥不准为商业目的统方;⑦不准违规私自采购使用医药产品;⑧不准收受回扣;⑨不准收受患者“红包”。实习、见习、规培、进修医师在各个临床科室学习,需要临床带教老师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向他们传输医师的“仁爱”理念,督促他们摒弃不良环境的影响,坚持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初心,淡泊名利,注重奉献,实现医学誓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1.4 提升医护人员基本素质,反腐倡廉,减少犯罪倾向
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医生和医务工作者职业高尚、光荣,也肩负着卫生防疫的重要职责,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白衣天使”。但是,道德危机和腐败事件也蔓延到了医护人员这样一个特殊职业群体,近年来医疗和医药也越来越成为腐败的高发领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人从医疗专家堕落成为阶下囚,不仅毁掉了个人、家庭的光明前途,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巨大损失,归根结底,这些腐败案件与医学人文素质缺失有关。
医疗卫生行业的腐败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行风政风问题,更重要的是会严重损坏患者利益,并扭曲社会关系,撕裂社会互信,除了经济的危害,还有一系列道德伦理的严重后果。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行为背后有腐朽文化作支撑,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等还有着一定的市场。加强临床实习、见习、规培医师的仁爱教育,从医师入门开始播下“医者仁心”的种子,倡导廉洁行医的进步思想,反对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对树立医疗系统正确的行风政风,改善医患矛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至关重要。
2 加强临床学习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刘冰莹等[14]认为,要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需要从理念、文化、制度、行为四个层面加强医学人文建设。
2.1 加强各临床实践基地的仁爱教育领导建设,成立爱心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医药院校可以专设爱心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成立爱心基金,临床实习、见习、进修、规培医师中成立“爱心社团”,以践行爱生如子理念为着力点、以帮扶“厄运”临床医师为切入点、以爱心文化现状研究为支撑点、以把传统仁爱思想转化为现代“仁爱”精神的传人为出发点,改变了传统意义的帮扶,将爱心文化融入到终身关怀,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
2.2 在临床学习阶段,多种方式提高临床实习、见习、进修、规培医师人文素质
医药院校可以增加医学人文教育的比重,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充分提高带教老师自身人文素质,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渗透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位教授在给患者做检查时,看见患者的鞋带松开了,便蹲下身去为患者系好鞋带。一位教授在一次查房中,患者需要下床站立,但其脚跟不能着地。身高1.8 m 的教授不假思索地跪在地上,把手垫在患者的脚跟下,并对患者说:“你就放心地踩吧! ”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赋予了临床医生更高层次的仁爱精神,在患者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怕脏、不嫌累,没有半点迟疑就出手相助,也许做这件事只需要几秒钟时间,但几秒钟却足以体现一位医师的仁爱之心。
2.3 建立临床学习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在临床实习、见习、进修、规培医师教育中,“做人”是最基本也是首要的要求。在日常考核和出科考试中,临床学习医师的评价体系主要以知识理论为考核内容,均应加入对医学人文素质的医德测评,包括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的人文关怀,沟通并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恰当告知患者病情等方面。张艳等[15]将“医患沟通核心课程”纳入到教学研究中发现,通过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情景参与考评工作,有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沟通技巧,进一步证实这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培训方式,对学员的诊疗思维和人文素养方面的提高更具优势。因此,健全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引导临床学习医师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仁爱的人文情感,转化为仁爱的人文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抗疫精神就是当下的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最为亮丽的精神标识,其核心就是医学的仁爱理念。总之,现代医疗的目标已远非简单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医疗大健康背景下催生出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理念时刻提醒临床医生对患者身心的关怀要从心出发,用爱呵护。医学特点要求医生具有更高的医学人文素质,常怀仁爱之心,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医师临床学习阶段,需要加强临床带教中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培养传承“仁术”精神的优秀现代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超然,秦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48-49.
[2]肖珍,李青嵩.论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底蕴[J].晋中学院学报,2021,38(1):20-25.
[3]吴悦.仁爱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德育的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2-23.
[4]严金海,黎可盈,高婧,等.论医学仁爱的条件性与有限性[J].医学与哲学,2020,41(23):16-20.
[5]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3):1-3.
[6]郭笑,尹姗姗,姬皇,等.河南省医疗纠纷现况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2):33-35.
[7]周丽娟,陈诚,朱大为,等.妇产科带教中出现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24):4023-4025.
[8]宋雪静,牛润桂.浅谈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190-191.
[9]杨琼,赵海燕,樊东升.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4):42-45.
[10]刘虹,沈超.独立建制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状况调查报告[J].医学与哲学(A),2015,36(7):13-18,50.
[11]岳梅.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5):95-98.
[12]李荣,胡卫锋,费汝倩,等.临床学习阶段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1):34-37.
[13]李奎刚,王晨艳.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3):31-33.
[14]刘冰莹,陈斌,方芳.四维度加强医学人文建设[J].中国医学人文,2020,6(12):66-69.
[15]张艳,孙绍武,李阳阳,等.医患沟通核心课程教学方案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0,18(12):1114-1116.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the incorporate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into clinical teaching
LI Yan-yan1 QIAN Yun2▲
1.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in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29,China;2.Department of Geront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With the change of medical model,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clinical learning physician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urgently.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into clinical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clinical study physician′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need to build a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reduce medical disputes.It can compensate for the lack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education.It can also improve the hospital working atmosphere and implement peopleoriented health service.It can enhance staff basic quality,prevent corruption,and reduce crime tendency as well.Strengthen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clinical learning physicians could be realized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nevolence education leadership in all clinical practice bases,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improv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eachers,enhancing the roles of model demonstration effect,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clinical learning physicians and other ways.Finally,a new generation of medical workers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benevolence” will be successfully trained.
[Key words]Benevolence;Clinical teaching;Clinical learning;Humanistic quality;Medicine
[中图分类号]R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1)9(c)-0221-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00073)。
[作者简介]李妍妍,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肌缺血的保护机制。
▲通讯作者:钱云,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脑缺血的保护机制。
(收稿日期:2021-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