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升麻的药用价值及应用展望
王 嵩
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中药房,广东汕头 515041
[摘要]广升麻作为地方习用品,应用历史悠久,临床使用广泛,药材需求量大,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作为升麻的替代品,广升麻存在混用或被替用、质量标准落后、研究文献少、内容局限等问题。研究集中在质量分析、含量测定、提取工艺等方面,临床药理药效机制、功效主治研究、制剂开发相关研究甚少,与广升麻用药需求大、临床处方多的现状不相符。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广升麻的本草考究、混用情况、有效成分、临床药理、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混淆品基源研究、资源开发、药理药效、质量标准、制剂开发研究等方向及思路对广升麻的前景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做好以上几方面的研究,促进广升麻药材的快速发展,形成很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广升麻;有效成分;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广升麻(Radix Serratulae Chinensis)为菊科植物华麻花头Serratula chinensis S.Moore 的干燥块根[1],也称蓝肉升麻、广东升麻或绿升麻,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升阳透疹、散风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来替代升麻,用于治疗麻疹不透、风热引起的头痛、牙痛、热毒痈肿等病症。广升麻作为地方习用品,虽未列入《中国药典》2020 版(一部)[2],但其应用历史悠久,临床使用广泛,药材需求量大,存在很大的经济和研究价值,但目前存在混用或被替用、质量标准落后、研究范围有限等问题。因此笔者对广升麻的本草考究、混用情况、有效成分、临床药理、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现有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对广升麻的研究前景提出了思考及展望,希望能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和兴趣,开发利用好广升麻的资源价值。
1 广升麻的研究现状
1.1 本草考究及混用情况
广升麻始载于《广东中药》[3],为菊科植物华麻花头(Serratula chinensis S.Moore)的干燥块根,以根条粗长、表面黑褐色、断面蓝紫色、近栓皮部绿色、质坚实、无须根者佳。广升麻常被替代做升麻使用。由于时代、地域、采收加工、流通环节等因素,升麻类品种一直存在“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现在的川升麻、关升麻、湖北土家族的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 Hara)、两广地区使用的广升麻、伪升麻爵床科植物腺毛马蓝[Pteracanthus forrestiiDielsC.Y.Wu]都被称为绿升麻[4],此外有不少中医药典籍提到升麻的商品名为绿升麻,有许多临床报道在方剂中直接使用绿升麻作为药名[5],这些情况都加剧了升麻类品种的混用。古近代不少关于升麻描述的本草图籍[6],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清·黄宫绣《本草求真》、清·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中都明确记载升麻不止一种,且所附升麻植物图与华麻花头植物相似,由此可以推断出其实古人早已对升麻、广升麻植物及其药材有一定的区分认识,但由于历史性、区域局限性、技术手段、认识应用水平等因素,导致广升麻被替代使用或混用。从基源、分布产地、化学成分看,升麻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四川、青海等地,含有异阿魏酸、阿魏酸及其他三萜化合物、香豆素等成分[7],《中国药典》2020 版(一部)以测定异阿魏酸作为评价升麻质量优劣的指标[2]。广升麻(Radix serratulae Chinensis)为菊科植物华麻花头(Serratula chinensis S.Moore)的干燥块根[1],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以广东韶关、江西赣州、湖南郴州交界地区为道地产区,含有蜕皮甾酮类成分、神经酰胺类化合物、挥发油、脑苷脂等成分[6],现有标准以蜕皮甾酮为质量评价指标。由此可见,两者为不同科属的植物药材,分布产地不一致,主要化学成分不一致。广升麻能被替代做升麻使用,一是由于两者部分功效主治相似,可以替代治疗,如均可用于风热引起的头痛、牙痛、热毒痈肿、麻疹不透等病症;二是由于历史性、区域局限性、技术手段、认识应用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广升麻被混淆或替代使用。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认识水平的提升,为广升麻及其混淆品的鉴定区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帮助,因此有必要深入对广升麻本草基源、有效成分、临床药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有助于提升对该药材的认识和应用。
1.2 有效成分及临床药理研究
广升麻的主要成分为蜕皮甾酮类化合物,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调节基因表达,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可用于降低胆固醇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8]。除此之外,广升麻还含有挥发油、脑苷脂、神经酰胺类化合物等[9]。叶华等[10]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广升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唐海姣等[11]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 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方法从广升麻干燥块根95%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得到了16 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其中10 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 个化合物为首次从麻花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徐玉琴等[12]采用HPLC 法对广升麻植株的不同部位进行蜕皮甾酮含量的测定,研究表明广升麻植株根中蜕皮甾酮达到0.92%,是最高的部位,其次是块茎,茎和叶中的含量相对较低,种子中则检测不到蜕皮甾酮。蔡巧燕等[13]采用正交设计、HPLC 考察影响广升麻乙醇提取工艺的因素,优选出广升麻的最佳提取工艺。吴佳等[14]采用HPLC 法对9月中旬至12月中旬采收的广升麻植株进行蜕皮甾酮含量测定,再结合根产量、广升麻植株物候期,确定广升麻根的最佳采收期为11月上、中旬。药理研究[6]表明,广升麻根部入药,在降低胆固醇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作用明显,对治疗脑缺氧、脑缺血效果尤为显著,这些作用与蜕皮甾酮相关。动物试验[15]证明,蜕皮甾酮可减少大鼠脑损伤后自由基对脑神经及脑细胞的损伤,可通过减轻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细胞的快速增值,使新生成的毛细血管增多,加速皮肤创面的愈合。实验研究证明[16],蜕皮甾酮在体外有降糖作用,对IR 细胞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并能通过相关机制抑制2 型糖尿病大鼠体内肝葡萄糖的输出,提高肌、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利用。药理研究[17]证实,蜕皮甾酮作为一种类植物雌激素,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发的兔软骨细胞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临床防治骨关节炎及软骨细胞损伤有研究价值。研究[18]还表明,麻花头植物中神经酰胺类化学成分有抗衰老、诱导细胞凋亡、抗炎、调节免疫、抗肿瘤、保持皮肤水分的作用,挥发油有抗肿瘤、抗菌、抑菌、抗氧化、抗衰老、调节胃肠道痉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3 质量控制研究
目前,广升麻现有的质量标准参照1992年版的《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2011年版的《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20]的标准,以形态学特征、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对广升麻进行质量控制,技术手段标准未更新,局限且落后,不便展开对广升麻药材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6]。查阅文献,有研究者[21]采用显微鉴别、薄层色谱、HPLC 等方法对广升麻粉末进行显微观察、对主要化学成分蜕皮甾酮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和含量测定,以此对广升麻药材进行质量研究。蜕皮甾酮虽作为广升麻的主要成分,但麻花属七十余种植物都含有蜕皮甾酮类化学成分,以蜕皮甾酮作为单一的对照品,进行薄层鉴别或含量测定,缺乏专属性,试验方法也较落后。肖浩等[22]以β-蜕皮甾酮为参照物,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广升麻的一致性模型、聚类分析模型,通过指纹图谱相似程度的比较,实现了广升麻与其混用品升麻、续断的快速鉴别,具有损耗低、分析快、样品处理简单的特点,但能否普惠应用有待实践证明。研究[23]还通过近红外、HPLC 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广升麻的HPLC 指纹图谱,完善了广升麻中蜕皮甾酮含量测定的方法,为控制药材的质量和评价药材的优劣提供了依据,为广升麻定性、定量提供了快速评价的参考方法。有研究[24]对升麻及广升麻挥发油成分进行了GC-MS 分析,两者共有的成分不多,通过比较鉴定两者的化学成分作为药材的鉴定依据之一。另有相关文献[25]聚焦于对广升麻重金属元素种类及含量的研究,通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 trometry,ICP-MS)法测定广升麻药材中锡、锑、钡、镝、汞、铍、铝、铬、锰、镍、铜、砷、硒、钼、银、镉、铊和铅18种元素的含量,为研究广升麻的主治功效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数据。
2 广升麻应用的前景展望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广升麻的本草考究、混用情况、有效成分、临床药理、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综述,是对广升麻现有研究情况的总结概况和分析。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不断上升[26],严重危害国人的身心健康,也为社会的有序发展埋下隐患。广升麻作为一个在修复细胞、降低胆固醇和治疗糖尿病、脑缺血、脑缺氧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疗效,其有效成分蜕皮甾酮类成分具有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强心等作用的药物,在其日需求量不断增加、野生资源不足、人工种植供不应求、采收部位有限的情况下,建立广升麻全面、可控的质量标准势在必行。
目前关于广升麻的研究较少,通过知网,综合检索出与广升麻相关的研究文献只有数十篇,文献集中在质量分析、含量测定、提取工艺等方面,临床药理药效机制、功效主治研究、制剂开发相关研究甚少,2020 版药典现收载的含有广升麻的处方中成药仅有新雪片,这也与广升麻用药需求大、临床处方多的现状不相符,可见广升麻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在此对广升麻现有研究情况及方向提出以下思路:①对升麻、广升麻、绿升麻及其伪品“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进行理清,从基源、本草考究、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研究,纠正医者或学界对广升麻的认识应用误区。②从资源研究开发方面讲,面对广升麻野生资源不足的问题,应对其野生资源进行普查,对其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对野生资源的使用、开发、利用进行保护。在人工种植方面,应提高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种苗优化,加强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结合实验研究数据,如以文献[10-14]相关研究中广升麻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及植物最佳采收期数据为广升麻的种植、生产、采收、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并结合药材候采期进行质量控制。对药渣进行重复利用,如进行堆肥处理或对其有效成分再提取,以期为广升麻的综合开发及利用降低生产成本。③从质量标准研究方面讲,应修订出台广升麻药材及其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文献报道[22-25]广升麻现有定性定量、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相比1992年版的《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2011年版的《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20]标准在技术手段、方法研究方面均有进一步的提升,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制订广升麻药材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灰分”“浸出物”“杂质”等项的质量标准,定性定量方法及标准不统一,不够权威等。应收集广升麻主要分布产区:广东、广西、福建、安徽、湖南、江西等地植物及药材,进行性状鉴别比较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建立广升麻的指纹图谱,并结合生产及工作需求,制订一套便捷、可控、有特征性的指标可用于评价广升麻药材质量优劣及鉴别其混淆品的质量标准体系。需要对广升麻配方颗粒进行工艺研究,并起草出台工艺标准,可结合《中国药典》2020 版(一部)[2]、《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一册)[27]的标准从“来源”“制法”“性状”“鉴别”“特征图谱”“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规格”“贮藏”项进行拟订。④从药理药效方面讲,广升麻现有有效成分及临床药理报道,大多与其主要成分蜕皮甾酮类化合物相关,其他化学成分研究不多。应对广升麻药材多个提取部位、多个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工艺研究及优化。对有效成分、新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提高转化率,进行中试放大试验,实现从实验室步骤到工厂产业化的升级转变,并对广升麻多个提取部位、多个有效成分、新成分展开临床药理、毒理实验研究,对广升麻临床处方及有效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展开作用机制研究。⑤从制剂开发方面讲,结合广升麻的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使用人群特征,从受用人群顺应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考虑,将该药物有效成分开发成合适剂型,如用于风热感冒治疗可开发成颗粒剂、冲剂,用于牙痛可开发成散剂、喷雾剂,用于热毒痈肿可开发成膏剂、涂抹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可开发成舌下片剂、片剂等,通过对剂型配方的设计、对质量控制、功效评价及药理毒理研究,最终使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作用到达患处,快速发挥药效,提高药材的生物利用度,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小结
广升麻作为重要的地方习用品,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虽然现有研究不够深入广泛,一直被替代使用或混用,但广升麻具有功效显著、临床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据统计,药房含有广升麻的处方量占总处方量的2.1%,在岭南140 种药材使用量中排名前列[28],其资源较为丰富,取材方便,分布广泛,已有产业化种植,可见广升麻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面对广升麻目前质量标准落后的问题,可借鉴升麻药材的研究方向对广升麻进行开发利用,如已有学者对升麻配方颗粒工艺的制备和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29],《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27](第一册)也收载了升麻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具有标准规范、可控性强的特点。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医保局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30],要求2021年11月1日后,“不具有国家药品标准或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制订标准的中药配方颗粒不得上市销售”。这也就意味着两广或福建等常使用广升麻的地区,若不及时起草制订广升麻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广升麻的临床应用将只能局限于饮片的使用,这对于本来就存在混用情况且未被纳入《中国药典》2020 版(一部)[2]收载品种的广升麻来说,是一种限制和阻碍,由此可见研究制订广升麻药材及配方颗粒质量标准需求之迫切。笔者结合广升麻的研究现状,从混淆品基源研究、资源开发、药理药效、质量标准、制剂开发研究等方向及思路对广升麻的前景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广升麻的注意和兴趣,拓宽广升麻的研究领域,能够形成合力,攻克广升麻现有的难点,开发利用好广升麻的资源价值。广东作为中医药大省,中药颗粒年产值超过90 亿元,占全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产值的47.5%,在广升麻疗效确切、需求量大的前提下,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广升麻做好研究,以期促进广升麻药材的快速发展,形成很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广东中药志(一卷)[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9-100.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3]孔增科.易混淆中药品种辨析与临床应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
[4]占帝,李达,贾波,等.绿升麻和绿色升麻品种考证[J].中医临床研究,2012,4(6):30-31.
[5]韩维恒.中药正别名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46-47.
[6]肖浩.广升麻质量标准的研究[D].广州:广东中医药大学,2014.
[7]黄广欣,龚苏晓,许浚,等.升麻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中草药,2020,51(10):2651-2660.
[8]凌铁军,马文哲,魏孝义.华麻花头根中的蜕皮甾酮类成分[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2):143-147.
[9]凌铁军,吴萍,刘梅芳,等.华麻花头根中的神经酰胺成分[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5):403-407.
[10]叶华,周瑾,张文清.广东升麻挥发油的GG-MS 联用分析[J].福建中医药,2006,37(3):50-51.
[11]唐海姣,范春林,王贵阳,等.广升麻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4,45(7):906-912.
[12]徐玉琴,王志辉,周日宝,等.HPLC 法测定广升麻植株中不同部位蜕皮甾酮的含量[J].中国药房,2016,27(15):2146-2149.
[13]蔡巧燕,曾建伟,林珊,等.广升麻有效成分蜕皮甾酮的提取工艺优化[J].福建中医药,2010,41(6):54-55.
[14]吴佳,匡艳辉,刘湘丹.不同采收期广升麻产量及其蜕皮甾酮含量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10):81-84.
[15]夏西超,张庆远,梁桂娜,等.20-羟基蜕皮甾酮对大鼠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4):412-415.
[16]朱玉霞,孙丽莎,杨矫,等.蜕皮甾酮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细胞IRS-2 蛋白表达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54(33):10-12.
[17]王刚涛,张旭辉,张卫东,等.蜕皮甾酮对脂多糖诱导兔软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天津医药,2015,43(6):587-589.
[18]张可青,赵忠华,王建华.麻花头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20,14(47):93-94.
[19]国家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20]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21]蔡巧燕,曾建伟,林珊,等.广升麻质量标准研究[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4):38-41.
[22]肖浩,严小红,江英桥,等.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分析广升麻药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24(5):506-509.
[23]肖浩,严小红,江英桥,等.广升麻HPLC 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药品标准,2014,15(4):262-265.
[24]李毅然,陈玉萍,黄艳,等.升麻与广东升麻挥发油成分的GC-MS 分析[J].广西中医药,2012,35(4):56-59.
[25]肖浩,严小红,江英桥,等.ICP_MS 法测定广升麻中18种元素[J].中药材,2013,36(6):883-886.
[26]杨春欣,沈熊,刘力.中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国专利文献回顾[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85-89.
[27]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一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8]梁颖超,钟燕珠,李思怡,等.关于岭南地产药材临床使用情况及研究热度的调查研究[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20,36(2):285-288.
[29]孙立亚,高文远,刘新桥,等.升麻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6):1719-1721.
[3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EB/OL].(2021-02-0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2/14/content_5587068.htm.
Medicinal value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Radix Serratulae Chinensis
WANG Song
TCM Pharmacy,Shantou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antou 515041,China
[Abstract] Radix Serratulae Chinensis as local learning products since a long time,which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widely used,medicinal materials demand volume,and vast space.As a substitute for Cohosh,which had a lot of problems of be replaced,quality standard backwar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was limited.Research of Radix Serratulae Chinensis focused on the quality analysis,content determination and extraction process, etc.Research of which in clinical pharmacology,effective mechanism,efficacy of attending,formulation development was limited.The research status was inconsistent with which drug demand and clinical prescription.The author through the literature,summarized research progress on source of medica,replaced usage,active ingredients,quality standard,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Radix Serratulae Chinensis.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thinking about Radix Serratulae Chinensis from the base source,resource development,the pharmacological efficacy,quality standard,formulation development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Radix Serratulae Chinensis.
[Key words] Radix Serratulae Chinensis;Chemical components;Quality standards;Research status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1)9(a)-0037-04
[作者简介]王嵩(1988-),男,汉族,硕士,主要从事中药鉴别、中药应用等工作
(收稿日期:202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