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
郑鹤斌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 510180
[摘要]目的 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集的115例中成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分析中成药种类、药物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结果 115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数据报告表中,女68 例,占比59.10%,男47 例,占比40.90%;患者年龄18 个月~84 岁,其中>60 岁患者74 例,占比64.40%。药物种类分析显示,主要涉及6 类药物,共25 个药物品种,其中心血管类药物共36 例,占比31.30%,位居第一。给药途径分析显示,注射给药41 例,占比36.50%,口服给药62 例,占比53.90%,外用制剂给药12 例,占比10.40%。中成药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器官占比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共48 例,占比42.57%,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皮疹及皮肤瘙痒。结论 中成药的使用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谨慎,需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合理用药
中成药多数提取自天然动植物,以往被认为具有较少的毒副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中成药需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按照严格的配伍、质量标准要求生产,以方便服用、易于保存为特点。而随着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成药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开展,临床治疗中中成药的使用率不断增加[1]。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并且在不同医疗机构中成药的使用数量、种类存在一定差异性。中成药使用说明书上需要增加更多的“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量”“药理毒理”“三致性”(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药代动力学”这些严格的试验和临床数据。因此,在临床用药期间,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能够为中成药药品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提供可靠的数据[2]。本研究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收集的115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数据报告表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集的115例中成药物不良反应数据报告表。纳入标准:所有患者资料均完整;患者使用中成药并发生不良反应。排除标准:给予其他西医药物治疗;过敏体质者;合并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及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所用中成药种类、药物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等,做好分类统计,并对此进行分析。采用原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中心的ADR 因果关系判断标准[3]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具体如下。①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②分析不同中成药药物种类不良反应情况;③分析不同中成药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情况;④分析不同系统、器官受累情况及临床表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表格整理不良反应数据报告表,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
115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数据报告表中,男47 例,占比40.90%,女68 例,占比59.10%,患者年龄18 个月~84 岁,≥60 岁患者74 例,占比64.40%(表1)。
表1 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
2.2 不良反应涉及的中成药药物种类
主要涉及6 类药物,共25 个药物品种,其中心血管类药物共36 例,占比31.30%,位居第一(表2)。
表2 不良反应涉及的中成药药物种类(n=115)
2.3 出现不良反应的中成药给药途径及相关药物
115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数据报告表中,注射给药途径25 例,占比21.74%,口服给药途径78 例,占比67.83%,外用制剂给药12 例,占比10.40%(表3)。
表3 出现不良反应的中成药给药途径及相关药物(n=115)
2.4 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中成药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器官中,占比最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共48 例,占比41.74%,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皮疹以及皮肤瘙痒(表4)。
表4 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n=115)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年龄≥60 岁患者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分析其原因,老年人机体功能退化,药物吸收、代谢能力降低,且对大部分药物反应较为敏感,因而增加了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基于上述情况,在临床治疗期间,应遵循个体差异性,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减少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4-5]。中成药是由不同的中草药制成,有寒、热、温、凉性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功效,而病情又有寒、热、虚、实、表、里的不同,若使用的中成药对病却不对症,不仅起不到好的疗效,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本研究显示在中成药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中,心血管类药物居于首位,其次为呼吸类中成药,这与姜辰[6]的研究结果相近。这主要是由于心血管药物通常作用于患者血管靶细胞上,因此,极易产生较多副作用。其次则为呼吸系统药物,医生在为患者开具中成药处方期间,存在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极易导致患者服药之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7-8]。基于上述情况,在临床治疗期间,需强化临床医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合理用药,提高对活血化瘀类药物的重视度,避免发生无指征用药、超剂量用药等问题。
本研究显示,在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中,主要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依次为口服给药、注射给药、体外外用给药,这与刘洋等[9]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一是由于采用静脉注射给药的方式为患者给药,药物不会经过患者肝脏,而是直接进入患者血液,药物浓度较高,加上受到药物pH 值、内毒素及渗透压等因素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均更加明显;二是由于采用注射方式受到影响因素较多,例如输液配伍不当、注射剂成分复杂以及给药速度快等。基于此,临床治疗期间,医生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10-11]。基于上述情况,医师在临床治疗期间不仅要注意提高注射药剂的质量,同时还应当控制临床用药合理性,避免输液配伍不断、成分复杂以及给药速度快等现象发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在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中,涉及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临床症状表现多为皮疹、皮肤瘙痒。而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为与其他系统相比较而言,皮肤及其附件在临床上受到的损害更易于观察[12]。其次不良反应累及胃肠系统,主要是由于部分中成药对胃肠刺激较大,尤其对老年患者来说,胃肠道反应较重。基于上述情况,在临床治疗期间,必须要加强对其他器官、系统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最大程度上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13]
“国粹”中药源于天然,传统认为安全无毒副作用,成为许多患者的首选药物。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中成药是将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生产为制剂,现阶段临床治疗中,中成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在增加[14-15]。本研究对中成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后认为,临床治疗期间,医师在为中老年患者使用中成药注射剂时,应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避免为患者给最大剂量药物;同时在用药前因明确患者的疾病病史以及过敏史,避免由于错误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医师在为患者给药期间应严格遵照说明书为患者用药,合理选择溶媒,控制药物使用剂量以及药物滴速;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完善药物说明书,确保各种中成药注射剂中的不良反应以及禁忌证均明确标注;不断完善医院的不良反应上报系统,确保在日常用药中能够提高医师的合理用药率。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2016年12月2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方向,但中药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大部分中药缺乏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数据。因此,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需加强监测中成药所致的ADR,建立健全中成药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加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研究工作,对说明书安全性信息进行及时修订,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动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中成药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主要与高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密切相关,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医师对中药药学知识的专业认识,加强药师对不合理中成药处方点评处罚作用,规范报告中成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从根本上加强中药及其制剂的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及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映红.我院儿科115例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18,30(10):263-264.
[2]朱峰,吕晓川,高峰,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诱发原因及热点问题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8,21(1):127-130.
[3]付玥,李小平,于芝颖,等.采用诺氏评估量表法对紫杉醇致严重腹泻病例报告的因果关系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20):65-68.
[4]吕小琴,马敏康,朱勇,等.中成药说明书安全性信息及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4):109-114.
[5]王雨,林志健,王笑,等.含补骨脂中成药肝损伤案例的分析与警戒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2018,15(5):300-303.
[6]姜辰.2011~2018年某儿童医院中成药致167 例不良反应的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9,27(2):143-145.
[7]张力,唐仕欢.我院2017年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合理用药情况及分析[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8,32(3):74-76,81.
[8]吴锐枫,黄婧,高燕文.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2015年364 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2):1398-1401.
[9]刘洋,范峥,常馨予,等.我院祛瘀及清热类中药致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298 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8,29(8):1091-1094.
[10]徐娟,李佳,杨亮,等.口服中成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合理应用与药学监护[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0,22(3):155-159.
[11]王永,郑爱东,鲍志伟,等.2015-2017年建湖县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J].中成药,2019,41(2):481-484.
[12]于泓,梅俊,张萍,等.牛黄降压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J].北京中医药,2019,38(5):487-491.
[13]程华尧,朱灿阳.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门急诊儿童中成药临床应用分析[J].安徽医药,2019,23(10):2101-2104.
[14]李春晓,凌霄,李学林,等.中成药上市后安全性综合评价研究探讨[J].中医杂志,2020,61(12):1049-1053.
[15]陈诗琪,郑蕊,李幼平,等.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对上市后中成药安全性评价的指导意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10):1729-1733.
Analysis of 115 case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s
ZHENG He-bin
Department of Pharmacy,Gua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18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gularity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to improve the rate of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s Data of 115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ADR)of Chinese patent drugs collected from Gua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types of Chinese patent drugs,route of drug administration,and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R.Results In the data report table of 115 cases of ADR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68 cases were female,accounting for 59.10%,and 47 cases were male,accounting for 40.90%.The patients ranged from 18 months to 84 years old,among which 74 patients were >60 years old,accounting for 64.40%.The analysis of drug type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25 drugs in total,mainly 6 kinds of drugs,among which 36 cases were cardiovascular drugs,accounting for 31.30%,ranking the first.Analysis of drug administration routes showed that 41 cases were given by injection,accounting for 36.50%,62 cases were given by oral administration,accounting for 53.90%,and 12 cases were given by external preparations,accounting for 10.40%.The majority of adverse reactions involving systems and organs were skin and its accessories,with a total of 48 cases,accounting for 42.57%.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patients were rash and pruritus.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use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so the clinical use should be cautious,and the rational clinical use rate should be improve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s far as possible.
[Key words]Chinese patent medicines;Adverse reactions;Types of drugs;Routes of administration;Rational use of drugs
[中图分类号]R9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1)8(b)-0222-04
[作者简介]郑鹤斌(1986-),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研究方向:医院药学
(收稿日期: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