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个体化保护支具在颅骨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林桂芳 曹玉丹 张雅静 况善华 欧阳晟 高 婷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宜春 336000
[摘要]目的 探讨3D 打印个体化保护支具在颅骨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 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3D 打印个体化保护支具进行护理,持续观察至术后1 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自理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观察组Barthel 指数(BI)、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观察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与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 打印个体化保护支具设计能够提升颅骨缺损区保护效果,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自理能力、运动能力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颅骨缺损;3D 打印;保护支具;自理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颅脑外伤是由暴力作用引起的常见外伤,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颅内血肿,进而引起颅内压升高及脑组织缺氧、缺血性损伤,是导致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2]。去骨瓣颅内血肿引流术是降低颅内压、清除血肿主要术式,在减轻脑损伤、改善患者预后中意义重大[3]。但去骨瓣颅内血肿引流术后存在颅骨缺损区,术后往往需间隔3~6 个月再进行颅骨修复治疗,期间需做好缺损区的遮挡、支持及保护,以预防脑损伤,改善患者预后。3D 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在模具制造、骨损伤保护及修复治疗中应用广泛[4]。基于此,本研究以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3D 打印个体化保护支具设计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 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 例。对照组中,女8 例,男7 例;年龄21~73 岁,平均(43.92±10.65)岁;血肿类型:8 例幕上血肿,5 例颞区血肿,2例颅后窝血肿;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5]评分5~8分,平均(6.75±0.69)分。观察组中,女7 例,男8 例;年龄22~72 岁,平均(43.79±10.88)岁;血肿类型:7 例幕上血肿,5 例颞区血肿,3 例颅后窝血肿;GCS 评分5~8 分,平均(6.78±0.66)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制定的重颅脑外伤诊断标准[5]:①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②伤后昏迷12 h 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③GCS 评分3~8 分;④呼吸、体温、脉搏、血压有明显变化。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有完整资料;②确诊满足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脑出血;③有幕上血肿量≥30 mL、颞区血肿≥20 mL、颅后窝血肿≥10 mL,以及中线结构移位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手术指征,均接受去骨瓣颅内血肿引流术治疗。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②精神障碍或意识异常。
1.4 方法
对照组在术后采用常规颅骨损伤保护帽进行颅骨损伤区保护及常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呼吸道护理。颅内压稳定后辅助患者调整体位,每隔2~4 h 翻身1 次,期间配合进行叩背,从背部第十肋间隙向上叩击至肩部,持续5 min,促进排痰,必要时进行人工吸痰,每隔4~5 h 进行1 次。②创口护理。做好颅内压及颅骨损伤处监测,注意损伤处膨出情况及引流情况,活动时避免触碰、冲撞损伤处,每日进行清洁,预防感染。③皮肤护理。每日应用温开水进行皮肤清洁,清洁后无菌软毛巾拭干,之后擦拭爽身粉或润肤露。④泌尿护理。每日2 次应用温水进行会阴、膀胱等处冲洗,以预防尿路感染。⑤精神干预。积极与患者沟通,讲解去骨瓣颅内血肿引流术原理、术后缺损处保护要求、日常护理注意要点,通过心理安慰、呼吸放松、冥想等放松缓解患者负面情绪,给予患者足够支持。
观察组在术后护理期间采用3D 打印个体化保护支具,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术前行颌面部CT 扫描,获取DICOM 数据,层厚1 mm,导入mimics 20.0 软件中(materialise 公司,比利时),对颅骨缺损区和头部皮肤分别进行三维重建。根据保护板的位置,在获取配合曲面上,设计保护板三维立体模型,并以STL 格式导出。将保护板STL 文件导入3D 打印机的切片软件中,转换生成打印文件,导入3D 打印机中打印,根据精度要求不同使用光固化医用透明树脂材料打印,后期打磨并装佩戴装置。
两组均持续观察至术后1 个月。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1 个月自理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①记录1 个月内两组引流导管脱落松动、伤口感染、伤口压迫、伤口意外受伤等局部并发症发生率。②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BI)进行比较,包括进食、穿衣、洗澡、如厕、修饰、小便、大便、行走、上下楼梯、转移10 项内容,满分100 分,评分越低则自理能力越差[6]。③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包括上、下肢协调能力、反射活动、反射亢进、协同运动、速度和肘、肩、腕及手指活动,共50 个问题,采用3 级评分(0~2 分),评分越低则运动能力越差[7]。④生活质量。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共4 个领域(症状、功能、总体健康、单项条目),30 个条目,其中前28 项用4 级评分(1~4 分),最后2 项采用7 级评分(1~7 分),满分126 分,评分越低则生活质量越差[8]。⑤护理满意度。应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共19 题,采用5 级评分(1~5 分),评分范围19~95 分,评分越低则满意度越低[9]。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 精确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采用Fisher 精确检验
2.2 两组患者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比较
术后1 个月,观察组BI 与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比较(分,±s)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术后1 个月,观察组QLQ-C30 与NSN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分,±s)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后会伴有一定脑水肿,因脑骨腔容积恒定,脑水肿会对脑组织造成压迫,去骨瓣后可减轻正常脑组织损伤,利于术后恢复[10]。然而去骨瓣后损伤处较为脆弱,若不做好护理保护措施则会压迫颅骨缺损处脑组织,引起感染、受伤等,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正常生活质量[11]。
去骨瓣颅内血肿引流术后多采用颅骨损伤保护帽进行颅骨损伤区保护,同时配合呼吸、皮肤、泌尿、精神等多方面干预,以减轻身心刺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2-13]。常规颅骨损伤保护帽虽可对颅骨损伤处进行保护,预防脑膨出,但不同患者损伤处不一,头围大小等存在差异,难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影响术后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个月的BI、FMA、QLQ-C30 与NSN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3D 打印个体化保护支具设计在去骨瓣颅内血肿引流术后颅骨缺损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3D 打印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建模,根据三维模型将可粘合材料按照切片模型制作成相关物体[14-15]。将3D 打印技术应用于颅骨缺损保护支具制作,可根据不同患者颅骨缺损区和头部皮肤特点进行三维重建,并根据保护板位置设计三维立体模型,用透明树脂材料打印,使保护支具符合患者个体化需求,保护颅骨缺损处脑组织,预防体位移动等导致的伤口意外受伤、感染、压迫、引流导管脱落松动等的发生,使脑组织位置相对固定,颅内压及脑代谢均衡,有利于脑损伤修复,提升患者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减轻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3D 打印采用的透明树脂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明度、抗弯强度、缺口冲击强度,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对外部冲撞力进行缓冲,增强脑组织保护作用,还利于缺损区的观察、护理,给患者提供足够的安全感,满意度更高。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容量较小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准确性。临床应扩大样本容量,延长观察时间,以充分完善3D 打印个体化保护支具的设计,优化颅骨缺损区保护板的制作,为改善颅脑外伤患者预后提供更好的指导。
综上所述,在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颅内血肿引流术后采取3D 打印个体化保护支具进行颅骨缺损区保护,能够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增强保护效果,促进患者自理能力、运动能力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金薇薇,肖莹,侯俊玲,等.针对性护理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8):3641-3645.
[2]冯善刚,解昆明,王增武.双额叶挫裂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23(5):345-347.
[3]李少阳,牟朝晖,陈敏江,等.去骨瓣减压术联合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2019,35(3):221-226.
[4]王蕾,张毅,严红燕,等.基于三维打印技术制作钛合金修复体修补兔颅骨缺损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8,22(11):2106-2108.
[5]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中国重型颅脑创伤早期康复管理专家共识(2017)[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1):1615-1623.
[6]高小芬,于卫华.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表对医养结合老年患者护理级别再分度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4):1-4.
[7]陈瑞全,吴建贤,沈显山.中文版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4):519-522.
[8]石军梅,王晓翔,刘英,等.EORTC QLQ-C30 量表应用于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信效度检验[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4):448-451.
[9]牛洪艳,倪静玉,张玲,等.护理满意度量表在临床住院病人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3):287-290.
[10]张海泉,王志勇,敖祥生,等.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7,12(6):565-566.
[11]王浩,胡深,陈东,等.一体式骨瓣双侧额颞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8,17(3):254-257.
[12]徐佩丽,罗在琼.颅骨缺损保护帽的设计和使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1):1485.
[13]李冬梅,张向兰,滕飞,等.头颅包扎固定帽应用于神经外科术后包扎的疗效评价[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1):40-42.
[14]孙少龙,来庆国,唐晓朋,等.3D 打印技术在眶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7,15(6):515-518.
[15]陈雪,孙洋,瞿文瑞,等.依托3D 打印技术构建严重骨缺损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8,25(1):78-83.
Application effect of 3D printing individualized protective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skull defect
LIN Gui-fang CAO Yu-dan ZHANG Ya-jing KUANG Shan-hua OUYANG Sheng GAO T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Yichun People′s Hospital, Jiangxi Province, Yichun 33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3D printing individualized protective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skull defect. Methods A total of 30 patients with skull defect after intracranial hematoma removal admitted to Yichun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Sept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1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3D printed individualized protective braces related nursing ca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ntinued observation until 1 month after surgery.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elf-care ability, exercise ability, quality of lif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P>0.05).One month after surgery, the Barthel index (BI),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ne month after surgery,the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re-core 30 (QLQ-C30) and 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 (NS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design of the 3D printing individualized protective brace can improv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skull defect area,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local complications,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self-care ability and exercise ability,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increase nurs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Skull defect; 3D printing; Protective brace; Self-care ability;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21)6(a)-0231-04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计生委科技计划项目(20197510)
[作者简介]林桂芳(1981-),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
(收稿日期:2020-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