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在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与黏液性肿瘤鉴别中的效果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 BOT)是卵巢肿瘤较为少见的类型,其生物学行为在良性的囊性瘤、恶性的囊性癌之间,无损毁性间质浸润,但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1-2]。卵巢交界性肿瘤主要起源于卵巢上皮细胞,数据统计显示BOT在卵巢上皮肿瘤中的占比为10.00%~15.00%[3]。根据其病理类型不同,又可以分为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浆黏液混合性肿瘤及其他病理类型,其中以黏液性肿瘤和浆液性肿瘤最为常见[4]。国内文献报道,黏液性BOT占比在60%以上,浆液性BOT 占比则在30%以上[5]。由于黏液性BOT、浆液性BOT 均表现为体积大、壁菲薄,且存在壁结节及钙化征象,因此两者在术前诊断时鉴别的难度较高[6]。CT检查是BOT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本研究选取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卵巢浆液性BOT患者、卵巢黏液性BO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检查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7例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患者、40例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浆液性BOT组、黏液性BOT组。本研究经鞍山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浆液性BOT组中,年龄21~74岁,平均(48.3±8.7)岁;其中未婚者10例,绝经者14例。黏液性BOT组中,年龄20~75岁,平均(48.9±8.9)岁;其中未婚者12例,绝经者1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盆腔包块等不适;②年龄≥18岁;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输卵管恶性肿瘤病史者;②既往有卵巢恶性肿瘤病史者;③依从性差的患者。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在检查前禁食禁水8 h。仪器采用荷兰飞利浦256 层螺旋CT 机,电压为120 kV,电流为200 mAs。扫描参数设置中,层厚5 mm,层间距5 mm,重建层厚1.25 mm,重建层间距1.5 mm。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从耻骨联合下缘至髂嵴水平进行常规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通过肘静脉团注注入300 mg/L 非离子型碘海醇,注射速率为3~4 mL/s,剂量在1.5 mL/kg 左右,获取动脉期、门脉期的图像。对于薄层重建的图像将其输入GEADW 4.3 工作站中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处理。 1.3 观察指标由2名具有临床丰富影像学诊断经验的诊断医师对CT检查的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CT形态学特征及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不同类型交界性BOT 典型病例的CT 征象①典型病例1:张某,年龄23岁,右侧卵巢交界性浆液性BOT。图1可见病灶为单房,盆腔内有囊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囊液密度较均匀,软组织成分呈不规则地图样分布,增强后软组织呈强化状态。②典型病例2:谢某,年龄31岁,左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BOT。图2可见盆腔内有巨大多房囊实性肿块,囊液不均质,多数囊腔边界清楚,囊壁软组织及间隔增厚并见强化血管。 图1 交界性浆液性BOT 图2 交界性黏液性BOT 2.2 两组患者CT 形态学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的比较黏液性BOT组的囊腔分房数目高于浆液性BOT组,囊腔直径≥10 cm 的比例大于浆液性B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性BOT组边界清楚(即病变跟周围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的比例高于浆液性BOT组,但是黏液性BOT组的囊液密度均质占比率低于浆液性BOT组,黏液性BOT组中实性成分占比也低于浆液性B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软组织形态中,黏液性BOT组的软组织形态以囊壁、间隔增厚为主,而浆液性BOT组中软组织则主要呈地图样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病灶钙化、囊腔出血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BOT 虽然恶化程度较低,但仍具有一定的恶化潜能,需要及时科学的诊治以保障患者的预后[7]。BOT在中年女性中较为多见,其发病年龄相对浸润性卵巢肿瘤要小约10岁[8]。作为最常见的BOT 类型,黏液性BOT、浆液性BOT 均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细胞,两者均表现为巨大占位性肿块,囊腔壁较厚,存在壁结节及钙化征象,在临床体征方面,也缺乏特异性[9]。因此,其术前鉴别尚无特别有效的诊断方法,主要通过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但是病理学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且病理切片的厚度和病灶组织的选取对于诊断的准确性也有一定的影响[10-11]。随着CT检查中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的发展,CT检查也成为BOT 鉴别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12]。本研究对于CT检查在黏液性BOT、浆液性BOT鉴别中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提示,CT检查中,两组患者在囊腔分房数目、囊腔直径、边界清楚与否、囊液密度均质以及软组织形态等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显示,黏液性BOT组的囊腔分房数目以多房为主,多囊相互依存,囊腔巨大,直径多≥10 cm,且大多数囊腔边界清楚。浆液性BOT组则主要为单房,囊腔相对较大,直径普遍在10 cm 左右,两组的形态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13]。黏液性BOT由于多房中的黏液成分不一样,因此CT检查的囊腔密度均匀不一;而浆液性BOT 则表现为囊腔密度均匀。浆液性BOT组存在实性成分,在CT 增强扫描时,可见明显强化[14]。CT检查中,黏液性BOT组的软组织形态以囊壁、间隔增厚为主,软组织CT 平扫密度高于浆液性BOT;而浆液性BOT组中软组织则主要呈地图样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在CT检查时影像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CT检查能为两者的鉴别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多房、巨大、边界清楚、囊液密度不一的囊性病变提示黏液性BOT的可能性更高,这与金丹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不过本研究仅对黏液性BOT、浆液性BOT在CT检查中差异进行了比较,未对CT 鉴别诊断的效能进行系统性分析,且研究纳入样本量不够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表1 两组患者CT 形态学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的比较[n(%)] 综上所述,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在CT检查时其影像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CT检查能为两者的鉴别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张肖肖,吕春香,赵立蓥,等.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治的研究进展[J].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8,8(2):40-45. [2]卞方云,凌利,梅霞.卵巢恶性肿瘤的CT 表现及鉴别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17(4):423-425. [3]肖喜荣,陈秀英,王士甲,等.超声及MRI 诊断卵巢表面浆液性交界性乳头状瘤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15,1(2):129-133. [4]方如旗,曹代荣,翁淑萍,等.卵巢交界性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瘤的MRI表现及对比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9):1391-1394. [5]傅晓明,高波,周科峰,等.多层螺旋CT 对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的鉴别诊断及其影像学特点[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7):1181-1184. [6]李玉梅,黄伟,吴晓媚,等.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临床病理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26(7):445-450. [7]韩志江,舒艳艳,赖旭峰,等.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瘤的CT 鉴别诊断[J].中国医师杂志,12(12):1677-1680. [8]龚子元,俞梅,吴焕文,等.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9,54(9):640-644. [9]董林森,王冰.大龄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表面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J].实用医药杂志,2018,35(5):422-423. [10]顾静凤,陈芳,张菊平,等.联合检 测Sp1、KLF8、Cyclin D1 及P16 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3):127-128. [11]岳冰,张淑红,陈光勇,等.卵巢浆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8(16):1755-1759. [12]石新琳,张维,郭大静,等.CT 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在鉴别卵巢交界性肿瘤和良性上皮性肿瘤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7,46(25):3496-3499. [13]郝敬军,赵林,庄伟雄,等.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CT诊断与鉴别[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2):273-276. [14]吴晓琼,林声造.卵巢交界性浆液性与黏液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效果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3(11):235-236. [15]金丹,徐亮,范国华,等.卵巢交界性浆液性与黏液性肿瘤的CT 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37(5):777-781. Effect of CT examination in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erous and mucinous tumors in ovarian borderline tumo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