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王素贤 刘华之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在急性脑卒中(CV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1 例急性CVA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护模式,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救护模式,比较两组的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救治成功率、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院前、院内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利于提高急性CVA 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急性脑卒中;抢救效率;满意度
脑卒中(CVA)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俗称 “脑血管意外”“中风”[1]。缺血性CVA 与出血性CVA 为两种常见CVA 类型,且缺血性CVA 发病率高于出血性CVA[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承受越来越重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加上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数量增多,使CVA 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3-4]。CVA 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发病6 h 后,脑细胞会不可逆死亡,所以合理利用患者发病6 h 内的急救时间十分重要[5-6]。临床常采用常规救护模式对急性CVA 患者实施急救,近年来,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模式是一种现场救治、信息网络、专科诊疗、入院急救等为一体的新型急救模式[7-8]。为提高CVA 患者抢救效率,缩短院前、院内救治时间,提高满意度,本研究应用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对其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1例CVA 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0)。观察组中,男30 例,女11 例;年龄52~75 岁,平均(62.15±0.3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5 h,平均(3.15±0.28)h。对照组中,男28 例,女12 例;年龄53~72 岁,平均(62.18±0.3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5 h,平均(3.13±0.26)h。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获批准。纳入标准: ①入院后行MRI 与CT 确诊为急性CVA;②患者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③首次发病。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者;②脑疝者;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既往有精神疾病者;⑤外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
1.2 方法
两组的治疗方式一致,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护模式,即接到急救电话后,马上安排急救车出诊,到达现场后,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快速做出判断,采取常规急救措施,清理呼吸道,建立静脉通道,随即将患者转运到医院接受诊疗。观察组采用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一体化急救护理小组 由影像科、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等组成CVA 无缝隙一体化救护小组,组内成员均为经验丰富的护士与医生,职责明确,加强CVA 急救相关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合格者纳入一体化急救小组。
1.2.2 院前急救措施 接到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在2 min内出车,医护人员在车上电话联系患者家属或在场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了解与判断,包括发病时间、既往史、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等,同时指导在场人员对患者实施简单的初步急救,如保持静卧、 垫高头部15°、解开皮带、衣领、对口鼻腔内异物进行清理、避免患者头部摇晃、确保呼吸道畅通等。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医生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9]初步评估,同时对其神志、瞳孔、血糖、心率及血压等进行密切监测,再次检查患者口鼻内是否有异物存在,以GCS 评分[9]结果为依据,对GCS≥8 分者,马上进行转运,对GCS<8 分者,为其开放静脉通道,必要气管插管、吸氧等处理,若患者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建立双静脉通道,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转运。
1.2.3 转运途中护理 合理把握转运时机,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及早将其安全转运到院内接受治疗,为其赢取早期溶栓机会。转运中,医护人员向家属交代患者病情及转运中可能会出现意外,获取家属理解与配合; 通过车载GPS 可视移动终端系统向医院传送患者的实时监护数据与病情,做好急救准备。转运途中医护人员监测患者病情,确保呼吸道畅通,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对症处理。
1.2.4 院内急救措施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一步急救,明确分工,将急救小组成员分为气道组、体征监测组、循环组、联络组,其中气道组负责气管插管、吸痰以及呼吸机连接工作;体征监测组负责对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循环组负责建立静脉通道,胸外按压;联络组负责联络各个科室会诊,行影像学等检查,获得明确诊断,由相关科室人员会诊后,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若需行手术治疗,则开放绿色通道,直接送入手术室,若保守治疗,则将患者转入相应专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救治成功率、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管道脱落、窒息)及满意度情况。
急救时间[10]:包括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其中院前急救时间指从接到急救电话到到达急救现场时间,院内救治时间指从患者到达急诊室开始,一直到离开急诊室所需时间。
急救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价,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8,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是否关爱患者等方面,患者及家属可根据自身感受对急救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满意或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院前与院内救治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院前、院内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院前与院内救治时间的比较(min,±s)
2.2 两组救治成功率、 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救治成功率、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n(%)]
2.3 两组总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满意度为95.12%(39/41),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0,P<0.05)。
3 讨论
我国CVA 发病率高,70%以上幸存者遗留功能障碍。通常,CVA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病,表现为昏迷、肢体麻木等,若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则会导致神经细胞死亡,造成不可逆损伤,严重情况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11-12]。一般而言,在CVA 发病6 h 内采取正确急救措施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所在[13-14]。因CVA 发病急,故对急救治疗要求高,急救效果受护理流程设计、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以及急救护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15-16]
本研究在急救过程中采用了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并将其急救效果与常规救护模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院前、院内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救治成功率、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利于提高急性CVA 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满意度,降低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究其原因,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成立了专门的急救小组,组内成员构成合理,职责明确,加强CVA 急救相关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这为患者的急救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17-18]。其次,联同各科室组建专业化的救护小组,共同参与完成急救流程的制定,最大程度缩短院内外急救时间。一体化救护模式还对院前急救、 急诊科及病房三个环节进行紧密协调,多环节密切配合对患者展开急救,为患者赢取宝贵的救治时间。除此之外,一体化救护模式还实现无缝连接,转运过程中可通过车载GPS 可视移动终端系统及时向医院传送患者的实时监护数据与病情,便于做好急救准备,进而避免常规救护模式下的转送途中监护不严密、检查延误等弊端,同时也能降低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到院后,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利于快速完成各项检查,接受下一步治疗,故救治成功率随之提高[19-20]
综上所述,CVA 急救过程中采用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利于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将急救时间缩短,提高急救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凤兰,石新芳.不同临床特征的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状况及个体化健康教育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0):138-139.
[2]吕燕.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血压的变化研究[J].医药前沿,2016,6(1):159-160.
[3]周璇,张珊,陈文英等.急救护理联合预见性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9,26(3):342-345.
[4]王娟,赵凯,徐梅.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听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5):566-569.
[5]范丽.及时有效的急救和6h 内溶栓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0):1268-1269.
[6]张运,王莉莉,唐涛,等.凝视-面-臂-言语-时间评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4):266-272.
[7]邵艳珂.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在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3):2464-2465.
[8]洪彩霞,张雪玲,张燕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6):144-146.
[9]严峻,文静,李深誉,等.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酒精浓度对格拉斯哥评分和CT 影像学表现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20):2676-2681.
[10]吴小岭,邓琪,史新炜.分阶段评估系统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0(6):603-605.
[11]史会敏,张青川,马显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1):1293-1294.
[12]何淼红,徐吉芬,姚兵明,等.急性脑梗死静脉内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6):83-85.
[13]周腾飞,李天晓,朱良付,等.移动卒中单元在急性脑卒中院前诊疗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8,52(6):486-488.
[14]林琳,荣晓锋.院前急救措施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18):3088-3090.
[15]许晓莉,乐彦赟.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6):113-115.
[16]虞琼.急诊护理绿色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时间、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22):2979-2981.
[17]徐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3):87-88.
[18]梁秀丽,李丽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4):174-175.
[19]陈廷静,蔡莉,卢蓉,等.脑卒中患者一体化影像检查与介入救治绿色通道的建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7):2542-2543.
[20]裘若燕.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效果[J].哈尔滨医药,2016,36(2):199-200.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amless integrated rescue mo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WANG Su-xian LIU Hua-zh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amless integrated rescue mo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CVA). Methods A total of 81 patients with acute CV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1) and the control group (n=40).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conventional rescue mod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integrated rescue mode. Pre-hospital emergency time, in-hospital emergency time, treatment success rate, accident incidence and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treatment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ccid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Seamless integrated rescue mode can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acute CVA patients, shorte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time and in-hospital treatment time,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Key words] Seamless; Integrated rescue mode; Acute stroke; Rescue efficiency; Satisfaction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20)10(b)-0206-04
[基金项目]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GZ2019ZSF 057)
[作者简介]王素贤(1983-),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诊急救护理
▲通讯作者刘华之(1975-),女,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疾病预防与控制
(收稿日期: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