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玉叶1 郑建盛2 陈丽山1
1.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福建莆田 351100;2.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部,福建莆田 351100
[摘要]目的 了解肿瘤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现状与危险因素。方法 便利抽样选取2019年8~12月我院收治的361 例肿瘤内科患者,采用自制的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39.1%患者出现静脉炎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留置时间、穿刺部位、化疗药、高渗透压药、强酸强碱药、冲封管液体种类、给药频次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留置时间较长、穿刺部位为前臂、使用高渗透压药物和给药频次较多是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化疗药物是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比例较高,与留置时间长、高渗透压药物和多频次输注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肿瘤内科;静脉炎;危险因素;统计分析
目前多数住院患者需要长期输液,并应用静脉留置针替代一次性常规钢针穿刺[1-2]。留置针使用虽然可以减少钢针反复穿刺等优点,但也存在易引起静脉炎、导管堵塞等不良反应[3-4]。以往对留置针使用出现并发症的研究中[5-7],不同患者引起静脉炎发生率为2.6%~80.0%,结果差异较大,分析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为了了解肿瘤内科住院患者留置针使用后发生静脉炎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本研究对我院肿瘤内科使用留置针的肿瘤患者观察静脉炎发生现状,并对留置针情况、输注药物、冲封管使用、输液操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为护理工作者改进护理措施、预防和降低静脉炎发生、 保障患者输液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12月收治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的361 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采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患者;②愿意配合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急诊及外院带入留置针;②使用2种及以上输液工具的患者;③资料不全者。361 例患者中,女194 例,占53.7%,男167 例,占46.3%;年龄17~93 岁,平均(62.86±12.69)岁。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基础上并结合3 位静疗专家建议,自行设计《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现状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具体如下。①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和确诊疾病名称等;②留置针情况:规格、类型、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和固定敷料等;③冲封管维护措施:每日冲封管次数、冲封管液量和冲封管液种类;④输入药物种类、每日输液量、输注方法和每日给药频次等项目;⑤留置针终止使用原因。由参加过有针对性静疗知识培训的在本科室工作3年以上护师采用记录法对资料进行收集。
1.3 静脉炎判断标准
由在本科室工作3年以上具有医师执业资格的医生和护师执业资格的护士根据静脉炎量表对患者进行观察,集体判断静脉炎程度。根据穿刺部位发红、疼痛、水肿、条索状物形成等因子分为0、1、2、3和4 级[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静脉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脉炎发生现状
361 例患者中无静脉炎症状220 人,占60.9%;有静脉炎症状的141 人,发生率为39.1%,评级1 级105人,占29.1%,评级2 级36 人,占10.0%,无评级3 级以上的静脉炎。
2.2 留置针情况对静脉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年龄、性别、留置针规格、留置针类型下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穿刺部位、留置时间下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输注药物对静脉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留置针输注药物是否使用化疗、高渗透压、强酸碱药物情况下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针输注药物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脂肪乳氨基酸、无刺激性药物情况下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留置针情况对静脉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n=361,n(%)]
表2 输注药物对静脉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n=361,n(%)]
2.4 冲封管情况对静脉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冲管频次、使用不同冲封管液体量、冲管方法下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不同冲封管液体种类下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冲封管情况对静脉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n=361,n(%)]
2.5 输液操作对静脉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静脉输注时间、输液量和给药方法情况下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给药频次情况下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输液操作对静脉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n=361,n(%)]
2.6 静脉炎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以静脉炎(赋值0=否,1=是)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穿刺部位、 留置时间、化疗药物、高渗透压药物、强酸强碱药物、冲封管液体种类和给药频次7 个变量为自变量,在进入水准α=0.05、 剔除水准β=0.10 下进行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置时间较长、穿刺部位为前臂及其他、 使用高渗透压药物和给药频次较多是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化疗药物是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表5)。
表5 静脉炎影响因素的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
留置时间参照为0~23 h;穿刺部位参照为手背;化疗药物参照为未使用;高渗透压药物参照为未使用;给药频次参照为1 次;“-”表示无数据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39.1%肿瘤内科患者发生静脉炎症状,留置时间≥24 h 是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9]规定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 h,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输注无刺激药物的仅占24.7%,以使用渗透压>600 mOsm/L 及pH 值>9 或pH 值<5 的刺激性药物为主。刺激性药物使用和留置时间延长的叠加易使留置针穿刺部位的血管壁长时间受到化学、物理和感染等因素刺激,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组织液外渗、水肿和血液淤滞,从而出现皮肤发红、疼痛、水肿、静脉变硬和呈条索状等静脉炎症状。在临床实践中不能仅根据留置时间的长度来拔除血管通路装置,而应针对使用药物不同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留置。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肿瘤患者来说,留置针留置时间超过24 h,即应增加评估穿刺部位次数,早发现静脉炎症状,及时拔管。
本研究结果显示,穿刺部位在前臂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手背。前臂的血管直径比手背粗,血流更丰富,对日常生活影响小,理论上不容易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等并发症,因此前臂的留置时间比在手背留置时间长,可能是留置时间延长,导致前臂发生静脉炎发生率相应增加。这提示对于肿瘤内科患者,所有留置针留置时间超过24 h,不管穿刺部位,均应该及时评估留置适应证。
化疗药物是细胞毒性药物,常用的紫杉醇、顺铂等pH 值为3.5~6.6,氟尿嘧啶pH 值为9.2[10-11],正常血浆pH 值7.35~7.45,输入pH 值>9 或<5 的药物会引起血浆pH 值的改变,刺激和损伤局部血管内膜,引起局部血小板凝集,并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发生白细胞浸润性炎症,即静脉炎[12]。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化疗药物却是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可能是我科护士严格按照化疗药使用时当天穿刺留置、 输完就拔,留置时间不超过24 h,而未使用化疗药物的留置针时间使用较长,从而导致使用化疗药物却是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保护因素的假象。提示使用化疗药物的留置针需要遵守当天拔管,这样可以减少静脉炎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高渗透压药物是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血液渗透压为285 mOsm/L,肿瘤内科患者常用的静脉营养液、20%甘露醇等的渗透压都超过1000 mOsm/L,高渗溶液进入血液循环会吸取细胞内的水分,造成血管上皮细胞脱水,血管内膜完整性受损[13]。Kuwahara 等[14]选用兔耳缘静脉进行高渗透压输液的动物实验,也表明高渗透压是导致静脉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给药频次较多静脉炎发生比例较高。每天多频次给药有甘露醇、头孢类等抗生素,这些药物大都是高渗透压或强酸碱药物,每天多次给药,反复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发生率较高[15-16]。因此,使用高渗透压药物和多频次给药时,要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尽量选用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并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采用品管圈活动、系统化风险管理等降低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7-18]
综上所述,肿瘤内科患者留置针静脉炎发生比例较高,与留置时间长、高渗透压药物和多频次输注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王春妍,丁莹莹,吕凌楠,等.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5):232-235.
[2]罗丹丹.外周静脉留置针结合预见性护理在神经内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210-212,216.
[3]杜悦春.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38-40.
[4]付玉玲.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10):1359-1360.
[5]韩莹,李娜.Nomogram 预测模型分析早产儿PICC 置管并发静脉炎症的风险[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2):309-312.
[6]田应模.剖宫产术后外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4):169-171.
[7]翁惠兰.不同输液方法在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校医,2014,28(5):370-372.
[8]福建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化程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1-4.
[10]吴玉芬,陈利芬.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指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64-68.
[11]罗艳丽,李俊英,叼永书.静脉输液治疗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75-179.
[12]冯莺,孔晓敏,胡丽珍,等.三黄软膏预防浅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炎60 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4):255-257.
[13]胡明明,顾平,陈璐,等.神经内科患者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危险因素的Cox 回归模型分析[J].护理学报,2016,23(11):5-8.
[14]Kuwahara T,Asanami S,Tamura T,et al.Effects of pH and Osmolality on Phlebitic Potential of Infusion Solutions for Peripheral ParenteralNutrition[J].J Toxicol Sci,1998,23(1):77-85.
[15]史小玉,许倩倩.影响外周静脉留置针有效留置时间的因素分析[J].新疆中医药,2019,37(2):51-54.
[16]魏涛,谭艳,谌永毅,等.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8,33(17):6-9.
[17]魏丹,赵咏梅.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使用期间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6):87-89.
[18]张绍红.系统化风险管理和常规护理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中的效果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8):219-221.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status and risk factors of indwelling needle phlebitis in patients of oncolog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CHEN Yu-ye1 ZHENG Jian-sheng2 CHEN Li-shan1
1. 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First Hospital of Putian City, Fujian Province, Putian 3511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ine, Putian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Putian 351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status and risk factors of indwelling needle phlebitis in patients of oncology department. Methods A total of 361 cases of cancer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t sampling, and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on the occurrence and influence of indwelling needle phlebitis was used for investigation. Results Altogether 39.1% patients had phlebitis.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rates of phlebitis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retention time, puncture site, chemotherapy drugs, high osmotic pressure drugs, strong acid and strong alkali drugs, types of flushing and sealing fluid, and administration frequency (P<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ong duration of indwelling, location of puncture was forearm, use of hypertonic drugs and frequency of drug administration were risk factors of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and the use of chemotherapeutics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the occurrence of phlebitis caused by indwelling needle in patients with oncology department (P<0.0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i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use of indwelling needle in oncology department,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actors such as long indwelling time, hypertonic and osmotic drugs and multi frequency infusion.
[Key words]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Oncology department; Phlebitis; Risk factors; Statist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20)10(b)-0170-04
[作者简介]陈玉叶(1972-),女,福建莆田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肿瘤和静疗护理
(收稿日期: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