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在项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胡千华1 李桂凤2 权建强1 胡志强1
1.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麻醉科,江西吉安 343000;2.上海市东方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85
[摘要]目的 评价浮针疗法在项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收治的90 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灸组、浮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各30 例。针灸组患者采用针灸穴位针刺的治疗方式,浮针组患者采用浮针针刺方式和再灌注治疗方式,药物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治疗方式。比较三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压痛点评分等级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浮针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患者的压痛点评分等级情况优于针灸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与药物组患者的压痛点评分等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浮针疗法在项背肌筋膜炎治疗中存在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浮针疗法;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项背肌筋膜炎,又被称作是项背肌纤维炎还有软组织劳损,属于目前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也是多发类型的病症。该疾病和职业、体质特点还有气候条件等存在一定的联系。长期伏案,颈背部有前屈的姿势体力劳动者,受到力度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肌肉在频繁的活动状态之下,相互摩擦或者是牵拉,长此以往会使得局部的软组织出现炎性退变现象或是黏连现象[1-3]。同时受到风寒湿等侵袭,在项背肌急性损伤之后未得到良好地治疗,也会诱发此类疾病[2-4]。为了更好地探索治疗方式,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收治的90 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浮针疗法在项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减少临床治疗中药物的使用及其副作用,减轻患者痛苦,为提出浮针法在项背肌筋膜炎中应用的相应建议奠定基础,为临床工作的合理实施提供准确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收治的90 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灸组、浮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各30 例。
针灸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龄18~80 岁,平均(46.77±1.34)岁;病程6 个月~8年,平均(2.21±0.41)年。浮针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18~80岁,平均(46.78±1.35)岁;病程3 个月~6年,平均(2.35±0.32)年。药物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18~80岁,平均(46.79±1.36)岁;病程5 个月~7年,平均(2.43±0.24)年。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项背肌筋膜炎的西医诊断标准:患者颈后基底部疼痛酸胀或往一侧或两侧肩背部放射,严重者局部肌肉紧张,有广泛性压痛,项背部功能受限。
项背肌筋膜炎的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认为筋膜炎,在外是因感受风寒湿邪、外伤劳损等,导致筋膜受损、瘀血凝滞、肌肉痉挛、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畅;在内则是因肾气亏损、肝失所养,内外交迫,从而发病。患肌的特点是紧、僵、硬、滑。
纳入标准:符合项背肌筋膜炎的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者。
排除标准:对这次研究持有反对意见者;研究中断者;回访不到位者;晕针者;药物治疗过敏者。
1.2 方法
1.2.1 针灸组 在实际工作中,针灸组患者采用针灸穴位针刺的方式进行治疗,使用Φ0.25×40 mm 规格的针具(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进行治疗,刺选取阿是穴、风池穴位、大椎穴位、天宗穴位、天柱穴位、肩外俞穴位、心俞穴位和大柱穴位,垂直刺入0.6 mm,以平补平泻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完成针刺的治疗以后,将相关的针柄和电针治疗仪相互对接,连续波15 min,频率为10 次/s,结合患者的耐受性正确进行强度的调整。在电针完成以后留针半个小时。每隔1 d 治疗1 次,1 周治疗3 次,3 次为1 个疗程,一共治疗2 个疗程[4-5]。
1.2.2 浮针组 要求采用浮针针刺方式和再灌注治疗方式对浮针组患者进行治疗,要求明确肌筋膜的触发点还有患病的肌肉组织,开展浮针治疗工作,选择中号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在入皮的环节需要采用进针器处理,在棘突旁凹陷的位置选择4 个触发点,主要是P2、C3、C4、C5,将其呈现出结节的状态,手感紧且涩,范围很小,按压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远隔位置的牵扯疼痛感[6]。在斜方肌的上部分边缘为P2 点,处于肩部的最高区域,也就是大椎穴位和肩峰连接中点,范围很高,且有盘状特点,手感紧。C3 主要就是在肩胛骨的内部分侧边缘还有棘突的中间,手感紧。C4 主要就是在肩胛骨内侧区域的侧角上部分边缘,手感有大结节,合理的选择进针点。针尖和皮肤的角度为20°,针对皮下的进针位置进行调整,在向前部分推进之后,针尖使用套管进入到皮下区域。待疼痛感缓解之后,叮嘱患者缓慢的进行经肩关节的活动,疼痛感完全消失以后,进行针芯的抽出处理,然后将软套留置在皮下5~8 h,出针。每隔1 d 治疗1 次,1周治疗3 次,3 次作为1 个疗程,一共2 个疗程[7]。浮针治疗肌筋膜炎针对的是患肌,患病的肌肉,是肌筋膜触发点(Mtrp)。患肌的特点是紧、僵、硬、滑。患肌根据手触摸时手上的感觉。浮针时针刺入脂肪层,配上再灌注活动浮针扫散。
1.2.3 药物组 药物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商品名:西乐葆,瑞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0304,规格:200 mg×6)进行治疗,每次200 mg,每天2 次,1 周作为1 个疗程,一共治疗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三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压痛点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
①疼痛VAS 评分法[8],使用一条长度为10 cm 的直尺,两端是0 以及10 的数字,患者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0 分是没有疼痛,10 分是剧烈疼痛。②压痛点评分[9],主要按照患者主诉还有按压测试的情况,选择疼痛感最明显的部位进行评分。0 分代表着重压过程中没有疼痛感;1 分是指重压过程中患者表述有疼痛感,但是活动不会受到一定限制;2 分就是在重压之后表述有疼痛感,且皱眉,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3 分就是在重压之后疼痛,有退缩的现象,活动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限制。③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合理的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项背部位疼痛和其他症状全部消失为痊愈;所有症状改善为有效;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
浮针组患者的VAS 评分为(2.2±0.3)分,低于针灸组的(4.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药物组的(4.8±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的VAS 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患者压痛点评分等级情况的比较
浮针组患者的压痛点评分等级情况优于针灸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与药物组患者的压痛点评分等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三组压痛点评分等级情况的比较[n(%)]
2.3 三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浮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三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3 讨论
中医学将项背肌筋膜炎归入“肌筋痹”范畴,最早记载于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内经》[11]。魏晋时代,《华氏中藏经》[12] 认为项背肌筋膜炎的内因为 “饮食不节”“脾气已失”,外因系凤寒暑湿之邪侵袭。西医学认为,肩押背部肌筋膜炎,是因肌筋膜炎的突然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损伤性炎症反应是其病理基础,潮湿和寒冷也是诱发项背肌筋膜炎的原因之一[13]。
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项背肌筋膜炎实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正确的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和引导工作,调整相关的工作模式,确保增强整体的工作效果,遵循科学化的工作原则,全面提升整体的治疗工作效果,打破传统工作局限性,浮针疗法是在病痛周围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针刺的一种治疗方法。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两个途径发挥作用的,具有疏通经络、畅调气血、化瘀止痛效果,但具体如何调节,其机制尚未明了,仍需进一步研究[14]。其疗效特点:治疗疼痛时起效快,进针完毕即可收效;留针时间长,留针期间仍可减轻疼痛,患者可自由活动;安全无副作用,无传统针刺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少;治疗时间短、费用低。而传统针刺留针需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时间短,一般需要多次治疗[15]。
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浮针方式,有助于促使局部张力的松懈,并且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治疗肌筋膜炎,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中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来的,守正融新[16-17]。新方法中使用的工具是一种来源于针灸又不同于针灸的现代针灸,治疗方法新,治疗没有药物,不同于传统的理疗,没有副作用,操作简单和可重复性强。针对项背筋膜炎,目前常采用中、西医及浮针的三种治疗方法,治疗方法齐全[18]。
李新伟等[19]相关研究中,浮针疗法能够更好地缓解项背肌筋膜炎症状,疗效优于口服塞来昔布。本研究结果显示,浮针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的VAS 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患者的压痛点评分等级情况优于针灸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与药物组患者的压痛点评分等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浮针疗法治疗具有有效性。不过,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选取的样本量并不是太大,后续需要扩大样本量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在项背肌筋膜炎治疗中存在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平,王文娜,李蕾,等.基于解剖列车下的磁圆梅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9):154-155.
[2]汤明,黄福川.葛根汤联合银质针疗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2):107-108.
[3]禹圭泽.手法干预项背肌筋膜炎软组织张力变化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7.
[4]雒仁国,王军.电针结合电子艾灸治疗项背部筋膜炎的临床观察[J].健康大视野,2018,45(21):209.
[5]王博毅,罗琼.毫刃针和常规针刺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8):117-119.
[6]黄迪,刘锦.排刺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52 例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3):62-63.
[7]吴思语,尹莹,黄亮亮,等.针刺配合足底筋膜松解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30 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7,26(5):34-35.
[8]萧伟英.水针疗法配合走罐、温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35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8,31(1):182-184.
[9]王恩泽,周学龙,任世定.针刀松解术“点、线、面”结合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30 例[J].广西中医药,2018,41(1):23-24.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93-94.
[11]王冰(注).内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55.
[12]华佗.华氏中藏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8-49.
[13]周锐,庄礼兴,李克嵩,等.穴位注射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的Meta 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2):357-363.
[14]杨鹏.中西医结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28 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7,9(7):101-102.
[15]朱博文,苏一帆,金煜昊,等.合谷刺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5):891-893.
[16]李奕萱,刘梦,符仲华,等.以足背痛为例探讨浮针医学中“患肌”理论的运用[J].中国针灸,2018,38(2):141-142.
[17]李康,陆瑾,田亚丽.符仲华老师浮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6):95-98.
[18]贾文,雒琳,何丽云.浮针疗法临床适宜病种的系统整理与分析[J].中国针灸,2019,39(1):116-119.
[19]李新伟,杜嘉,谭克平,等.浮针疗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0):1242-1244.
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 of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orsal myofasciitis
HU Qian-hua1 LI Gui-feng2 QUAN Jian-qiang1 HU Zhi-qiang1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Ji′an Hospital of Shanghai Oriental Hospital,Jiangxi Province,Ji′an 343000,China;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Shanghai Oriental Hospital,Shanghai 20008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orsal myofasciitis.Methods A total of 90 cases of dorsal fasciitis from July 2018 to June 2019 in Ji′an Hospital of Shanghai Oriental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and were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group,floating needle group and drug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Acupuncture group adopted acupuncture method,floating acupuncture group adopted needle acupuncture method and reperfusion treatment method,patients in the drug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elecoxib.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the grade of the tenderness scor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Results The score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in the floating needl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rug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core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in the floating needl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between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drug group(P>0.05).The the grade of the tenderness score of the floating needl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drug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he grade of the tenderness score in acupuncture group and drug group(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floating needl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floating needl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rug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drug group(P>0.05).Conclusion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has good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dorsal myofasciitis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Floating needle therapy;Dorsal myofasciitis;Clinical efficacy;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中图分类号]R2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0)4(a)-0162-04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课题(2018b100)
(收稿日期:2019-07-26 本文编辑:孟庆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