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苏虹媚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广东广州 510520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的80例孤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恐惧自评量表评分和总有效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儿童的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儿童的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的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进行心理康复可以显著降低其焦虑、恐惧程度,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整体护理效果可观,在福利机构中可以进行大范围推广使用。
[关键词] 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心理康复;护理
儿童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其发展情况影响着未来,所以我国需要给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发展成长环境。目前,我国福利机构中儿童越来越多,而且其中儿童缺少家庭关爱,还可能存在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儿童之后发展[1]。福利院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生长环境和生理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最为常见的是亲情缺失,导致福利机构儿童表现交流障碍、自卑、社交恐惧等行为偏差,其中以自闭现象较为常见,本研究选取本院的80例孤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护理在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的80例孤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本院给予研究对象相应护理措施。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 4~14 岁,平均(9.3±1.5)岁;病程 3 个月~2 年,平均(1.12±0.34)年。 观察组中,男 26 例,女 14 例;年龄 5~13岁,平均(9.2±1.6)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1.54±0.4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是孤残儿童(因生理或心理损伤导致患儿自闭)[2];②年龄<15岁;③所有患儿未丧失交流能力,但说话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儿童。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3];②智力不健全;③儿童依从性差。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儿童开展常规护理。监测每个研究对象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对所有孤残儿童进行心理引导,使患儿走出阴影等。
1.2.2 观察组 对儿童开展心理护理。详细内容如下。①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联系:由于研究对象均为患有一定程度心理疾病的儿童,所以在与研究对象进行常规交流时,语气温和近人,控制自身情绪,使患儿对护理人员具有足够信任,在各个方面尊重患儿的选择,使患儿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自身消极心态,主动配合医生、护士完成后续康复治疗。在与儿童初次见面时,必须要展示温和一面,仔细聆听患儿内心诉求,知晓患儿所需,对儿童多一分理解,让儿童感受到平常感受不到的温暖[4]。②掌握患儿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开展心理诱导,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儿童打开闭锁的心门,说出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话语,并给予患儿大量鼓励,患儿提出的问题仔细思考分析后给予解答,解决患儿所遇到的任何困难,使患儿看到生活的希望。③打造优质康复环境:在病房内适当摆放花草树木,人工制作一些精良小卡片,在节日期间送给患儿,进行节日问候等,让患儿感受到生活的温馨[5]。④对儿童进行心理暗示和心理指导,使儿童树立自信,以健康积极心态面对生活。⑤为儿童讲解一些导致自身出现疾病的浅显原因,根据每位儿童病情和恢复情况制定健康指导措施[6]。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儿童的SAS评分、恐惧自评量表评分和总有效率。SAS评分[7]:20个项目,共80分,无焦虑:<50 分,轻度焦虑:50~<60 分,中度焦虑:60~<70 分,重度焦虑:≥70分。恐惧自评量表:共18个问题,每个问题记为1分,共18分,且分数越高,患者恐惧程度越高。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儿童无焦虑、恐惧,生活质量评分>60分。有效:儿童轻微焦虑、恐惧,生活质量评分>40分。无效:不满足上述两点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护理前后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儿童的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儿童的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护理后的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儿童护理前后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的比较(分,±s)
2.2 两组儿童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儿童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儿童总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儿童本身心智不成熟,属于一种较为脆弱的群体,而自闭状态属于心理疾病,通过沉默的方式不将内心动态展现在别人面前,而且通过各福利机构调查研究发现,自闭状态发病率呈现较为严峻的上升趋势严峻,而且朝着低龄化方向前进。为使患儿从自闭状态恢复,摆脱危害状态,重新树立信心,社会各界对该疾病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寻找致使低龄儿童内心自闭的直接影响因素。在社会各界研究分析中得知[8-9],当儿童在幼年时期遭受某种严重创伤(生理或心理)时,在不健全的心智下,会自行闭锁内心,对周围人、物等产生极度不信任,在各项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沉默是最好避免二次伤害的方式。从儿童自我保护角度出发,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可在短期内免于二次受伤,但是长期保持不交流状态,会逐渐对社交活动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交流沟通能力停滞不前,甚至出现逐渐下降或丧失现象,最终导致完全消失,日常生活社交数量减少,最后形成自闭症等严重心理疾病,患儿生长发育受限。儿童自闭状态还会影响自身康复速度,不利于损伤恢复,并且无法促进患儿成长,临床上多数情况下会对患儿采取护理措施,通过该种方法来解开患儿心结。但常规护理针对性较弱,无法根据患儿交流能力下降而做出合适应对,故而在护理的实际使用中,心理护理的选择优先级最高。护理人员使用心理护理会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最终获得患儿信任,使儿童打开尘封的内心,并尝试与外人进行交流,确保儿童在快速康复的同时可以健康成长[10-11]。
孤残儿童康复中如果保持健康积极向上心态,能够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并有助于心理疾病康复,而且可以知晓患儿内心需求,并采用合理护理措施帮助患儿健康生活[12]。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显示[13-14],福利机构儿童在康复过程中存在孤残现象,如果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改善,会使儿童语言功能逐渐丧失、社会交流能力减弱甚至出现障碍,导致社交恐惧症出现,而交流能力劣势会直接体现在康复过程中,使患儿无法通过言语来清楚表达自身情况,导致无法进行对症治疗,病情无法得到缓解,给临床治疗和康复带来负面影响。护理在现代医疗康复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个有效护理能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康复出院。在孤残儿童康复中,给予患儿优质、专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的同时,还要加入足够的关注度,及时发现儿童的非正常行为,消除潜在护理风险,防止病情长时间未出现好转。依靠专业护理人员的全程护理,能显著加快孤残儿童患儿的康复速度。护理是一个长期工作,工作完成时间不定,而且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可以突破内心阻碍,致使某些患儿成年后仍然会存在社交方面以及语言沟通障碍,因此在年少时进行的护理措施需对社交能力具有一定针对性,仅靠常规护理难以取得理想康复效果,而且预后相对较差,无法使儿童健康成长。临床上心理护理包括多个种类,能直接引导儿童直视内心创伤,打开心结,尝试与护理人员正常沟通。并且在护理人员的心理暗示、心理指导下,积极影响患儿心理素质,让患儿脆弱内心逐渐强大,可以条理清晰的描述身体状况,将具体内容反馈给护理人员,便于护理人员开展后续护理方案[15]。本研究结果提示,护理前,两组儿童的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儿童的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的SAS评分和恐惧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核心内容是与患儿积极交流,打开患儿闭锁的内心,通过交流来诱使患儿走出心理阴影,并发现患儿其他问题。在交流期间,既可以使患儿走出自闭和沉默状态,也可以消除负面情绪,摆正患儿心态,促进康复治疗进行,缓解患儿因长期封闭所积蓄的心理压力,摆脱恐惧,使患儿自我行动能力完全恢复并提升,为今后走上社会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做好铺垫。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观察组儿童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能与孤残儿童建立起“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让其尽快能够融入社会,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性格。与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进行心理康复可以显著降低其焦虑、恐惧程度,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整体护理效果可观,在福利机构中可以进行大范围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孤残儿童护理中换位思考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9):112-115.
[2]吕复莉,谢晓凤,张玲,等.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194-1198.
[3]袁仿来,汪耀黎,肖福芳,等.亲子式护理对孤残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9):1-3.
[4]李丽雅,姜男,赵岳,等.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3):317-321.
[5]覃洪金,黄任秀,罗雪梅,等.脑瘫高危患儿饮食行为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8):942-946.
[6]秦秀群,陈妙盈,曾锦,等.不同康复训练模式对孤独症儿童母亲亲职压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4):1089-1092.
[7]王玉.护理干预在儿童肺炎康复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7):119-120.
[8]关义玲.系统康复护理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41-142.
[9]郭莉萍,谢丽娟.非药物护理措施对学龄期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5):188-190.
[10]李玉秀,谢洁珊,何月明,等.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在脑性瘫痪患儿家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9):1113-1116.
[11]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98-102.
[12]高云霞.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253-254.
[13]娄春燕.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引导式教育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11):81-82.
[14]许菊芳,张梅,聂玉琴,等.脑瘫患儿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康复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4):290-292.
[15]肖廷超,朱照静,郑惠,等.1978~2011年残疾儿童康复护理文献综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517-1519.
Application value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orphaned and disabled children in the welfare institutions
SU Hong-mei
Social Welfare Institute of Guangzhou City,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5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orphaned and disabled children in the welfare institutions.Methods A total of 80 orphaned and disabled children treated from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Children were equally assigned to control group (n=40)and observation group(n=40).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s.The scores of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self-rating fear scale and self-rating fear scal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for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the SAS and self-rating fear scale scores for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SAS and self-rating fear scale scores for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AS and self-rating fear scale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95.00%)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77.5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rehabilitation can remarkably relieve their anxiety and fear,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and increase the whole nursing effect.It shall be applied in the welfare institutions.
[Keywords] Welfare institutions;Orphaned and disabled children;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Nursing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2(b)-0223-03
[作者简介] 苏虹媚(1981-),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孤残儿童心理护理方向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8-07-10
本文编辑:孟庆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