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潘 建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3)与研究组(n=33)。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创伤急救模式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创伤急救模式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受伤至住院所用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急诊室至手术所需时间、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受伤至住院所用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急诊室至手术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极大地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不仅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提高了医院的救治水平,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改良创伤急救模式;严重创伤;救治;应用效果
在临床中严重创伤是常见且多发的一种创伤病症,严重创伤有挤压伤、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伤等[1]。严重创伤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在发生后若不能及时进行救治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临床在治疗严重创伤时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救治,然而治疗时间比较长,且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质量,同时在救治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操作规范、评分等,更不利于救治的开展与实施[3-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是由单一因素所造成的2处或以上的损伤;②患者多发创伤严重程度评分≥16分;③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由其他医院中途转至我院治疗的患者;②患有严重肝脏疾病者;③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3)与研究组(n=33)。对照组中,男 20 例,女 13 例;年龄 21~54 岁,平均(37.50±3.49)岁;受伤因素有车祸、坠落、挤压等。研究组中,男18 例,女 15 例;年龄 21~52 岁,平均(36.50±3.44)岁;受伤因素有车祸、坠落、挤压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因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创伤急救模式进行救治,患者入院后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对其病情进行全方面的评估,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给予针对性的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在救治过程中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以免患者出现窒息情况,在处理伤口时严格按照多科分诊及手术救治的流程实施救治,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
研究组患者采取改良创伤急救模式进行救治,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急救信息预警系统,在院前救治时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情况,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②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优化救治流程,并评估患者抢救流程,保证抢救工作有序实施,提高抢救质量;③针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应优先治疗,并多科会诊,缩短救治时间;④在救治过程中对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保证血源的供应,避免患者出现创伤凝血病。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受伤至住院所用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急诊室至手术所需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如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等)发生率。③比较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受伤至住院所用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急诊室至手术所需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受伤至住院所用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急诊室至手术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患者受伤至住院所用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急诊室至手术所需时间的比较(min,±s)
2.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的比较(d,±s)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提升,严重创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对组织器官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病情加重,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合并各种并发症,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在严重创伤中交通事故是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类型,严重创伤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比较高[5-7]。传统创伤急救模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救治,救治时间比较长,同时救治成功率比较低,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8-9]。在救治的过程中缺乏救治的规范性且现场急救与医院救治不能很好地连接在一起,不利于患者的救治。
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分别给予传统创伤急救模式与改良创伤急救模式进行救治,结果显示,改良创伤急救模式能够有效缩短受伤至住院所需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与急诊室至手术所需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并降低了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且缩短了住院时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发展,严重创伤急救流程也逐渐完善,同时“黄金一小时”有着重要意义[10-11],主要是指在这个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极大地提高救治成功率。
针对早期严重创伤患者,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可尽早地进行救治,不仅提高了治疗质量,而且更利于患者的预后,在最短的时间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展开救治[12-13]。本研究中的急诊室至手术所需时间主要是指患者在进入医院到确认手术的时间,这个时间段的长短与入院后停留时间、检查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14-17],在采取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后有效提了治疗质量与水平。改良创伤急救模式通过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精准的评估,并实施规范性的急救流程,不仅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更是提高了患者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极大地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不仅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提高了医院的救治水平,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漫漫,薛胜男,陶洁茹,等.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5,31(6):1061-1063.
[2]钟华,李建炜,陈劲,等.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7):30-33.
[3]吴浩,赵占江,梁冰伟,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0):2760-2761.
[4]化伟,白秋铁,张军,等.老年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急救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7,23(13):2686-2689.
[5]张耿杰.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5,22(2):89-90.
[6]周志胜,王院香.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6,24(2):194-195.
[7]曾明亮.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13-15,19.
[8]纪玲玲.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8):20-21.
[9]邹强锋.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效果[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2):107.
[10]刘文涛.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103-106.
[11]黄顺忠,陆启峰,林起庆,等.严重创伤的院前和急诊科急救模式现状及展望[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9):536-540.
[12]李容飞.院内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3(12):40-41.
[13]李利红.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5,11(2):449-450.
[14]兰学文,梁宏,郭哲,等.传统急救模式与一体化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对比[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6):855-857.
[15]苗志刚,孙志勇.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6):37.
[16]王建玲.严重创伤患者应用急救护理路径对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2):101-103.
[17]杜斌,许湘.院前急救中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20):50-51.
Application effect of modified trauma first aid mod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trauma
PAN Jian
Department of Emergeney,Xuzhou Central Hospital,Jiangsu Provinee,Xuzhou 22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eation effeet of modified trauma first aid mod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trauma.Methods A total of 66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were seleeted as study subjee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ontrol group(n=33)and the researeh group(n=33).In the eontrol group,the traditional first aid mode for trauma was used,while in the researeh group,the modified trauma first aid was adopted.The time from injury to hospital stay,stay in emergeney department,time from staying at emergeney room to operation,sueeess rate of reseue,mortality rate,ineidenee rate of eomplieations,length of stay in intensive eare unit(ICU)and total hospital stay were e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ime from injury to hospital stay,stay in emergeney department and time from staying at emergeney room to operation in the researeh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eontrol group,and differenees were statistieally signifieant(P<0.05).The sueeess rate of reseue in the researe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ontrol group,the mortality rate and ineidenee rate of eomplieatio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e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ees were statistieally signifieant(P<0.05).The length of stay in ICU and total hospital stay in the researeh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e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ees were statistieally signifieant(P<0.05).Conclusion The modified first-aid model of trauma is of signifieant valu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trauma,whieh greatly shortens the reseue time and improves the therapeutie effeet.It not only guarantees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but also improves the reseue levels of the hospital,whieh has an extensive applieation prospeet in elinieal praetiee.
[Key words]Modified trauma first aid mode;Severe trauma;Resuee;Applieation effeet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9)1(a)-0067-03
[作者简介]潘建(1979-),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急救
收稿日期:2018-09-06
本文编辑:任秀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