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直肠置管在腹腔间室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林美珍
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门诊部,江西鹰潭 335000
[摘要]目的研究多功能直肠置管在腹腔间室综合征(A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功能直肠置管腹腔减压治疗,统计分析其治疗效果,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腹内压(IPA)差异。结果治疗前患者IPA水平为(25.4±2.2)mmHg、治疗后IPA水平为(19.4±2.3)mmHg,治疗后 IPA 较治疗前下降幅度为(5.4±1.6)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25例ACS患者最终死亡5例,死亡率为20.0%。其中2例腹部严重创伤患者死亡原因为术后并发多项严重并发症,1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原因为手术抢救无效,1例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死亡原因为手术抢救无效,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死亡原因为恶病质合并ACS而死亡。结论多功能直肠置管对ACS患者的治疗有良好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IPA持续升高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多功能直肠置管;腹腔间室综合征;腹内压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简称为腹腔间室综合征(ACS),是一种由于患者腹腔压力(IAP)持续性升高且始终>20 mmHg而引发的疾病,患者由于IAP力升高常伴有腹腔灌注压力,对患者腹腔周围器官、组织的结构功能也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1]。有关研究显示[2-3],ACS病情严重者将会引发患者心脏、肺脏、腹腔脏器、颅脑等多项脏器组织的功能障碍症状,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多功能直肠置管是当前临床一项较为新颖的专利发明,本文将分析多功能直肠置管在A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原发性疾病包括不完全肠梗阻6例、休克后大量液体复苏5例、腹部创伤5例、颅脑创伤3例、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3例、子宫内膜癌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例。本组患者男18 例,女 7 例;年龄 20~55 岁,平均(33.9±7.6)岁。 本研究中25例ACS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4],术前由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方法,征得患者同意后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接受多功能直肠置管规范性治疗。指导患者持仰卧位且测定患者膀胱内压,后协助患者持侧卧位并置入多功能直肠置管,用石蜡油200 ml对患者进行灌肠并保留30 min。而后拔出多功能直肠置管,待患者休息6 h后再指导患者调整至侧卧位,置入多功能直肠置管,使用300 ml温热皂水对患者进行灌肠,保留30 min后将多功能直肠置管拔除。待患者休息2 h后再次测定患者膀胱内压。
1.3 观察指标
用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内压指标来监测患者IAP的变化情况。膀胱内压测定方法:指导患者仰卧位,确定患者腹肌呈放松状态后以患者腋中线髂骨骼为零点,对患者膀胱内注入温热无菌盐水,保证注入盐水量≤25 ml,待生理盐水关注30~60 s后测定患者膀胱内压数值[5]。IAP的测定要求医护人员必须确定患者膀胱逼尿肌已经松弛后,才能测得准确数值。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18.0表格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IAP变化的比较
患者治疗前 IAP 水平为(25.4±2.2)mmHg、治疗后 IAP 水平为(19.4±2.3)mmHg,治疗后 IAP 较治疗前下降(5.4±1.6)mmHg。 患者治疗前后 IAP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最终的治疗结局
25例ACS患者最终死亡5例,死亡率为20.0%。其中2例腹部严重创伤患者死亡原因为术后并发多项严重并发症,1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原因为手术抢救无效,1例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死亡原因为手术抢救无效,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死亡原因为恶病质状态合并ACS而死亡(表1)。
表1 本组患者最终的治疗结局(例)

3 讨论
ACS多见于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等急性重症腹腔内感染伴感染性休克患者群体,同时重症腹部外伤、腹主动脉瘤破裂以及腹膜后血肿、腹腔内急性出血等症状也是引发ACS的重要因素[6-7]。而ACS患者由于自身IAP持续性、稳定升高,导致其腹膜等腹腔内脏等多项器官生理结构及功能损害,最终引发患者全身性或局部性功能衰竭、循环衰竭症状,影响患者生命安全[8-9]。当前ACS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以腹腔内持续性高压、严重腹胀合并尿量降低、呼吸窘迫等为主,具有极高的病死率[10]。患者必须及时接受治疗,降低患者IAP,缓解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体内由于IAP升高而引发的器官功能衰竭症状,才能确保患者后续治疗及生命安全。而ACS患者的治疗极为复杂,医护人员在降低患者IAP的情况下,还需要注意针对患者的原发性疾病进行积极治疗,确保患者原发疾病症状及IAP升高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11-12]。否则单纯的IAP降低治疗无法有效改善患者基础疾病症状,患者生命安全仍然受到严重威胁[13]。本研究中5例ACS患者死亡原因也正是在此,患者在接受多功能直肠置管治疗后其IAP水平已经明显降低,但基础病因未解除的情况下,其生命安全仍然得不到有效保证。
而多功能直肠置管作为一种ACS患者的保守性治疗手段,其在ACS患者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IAP持续升高状态[14]。有关研究显示[15-16],置管治疗对改善ACS患者体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内脏血液供应亦有良好效果。从本质上来讲ACS患者的病发原因是由于其体内有限的腹腔体积以及腹壁组织顺应性,在患者腹腔内容物体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导致腹腔内灌注压不断升高,最终影响到患者机体的整体血液供应,导致患者体内多项脏器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最终引发患者体内多项脏器功能及循环障碍症状。本研究中ACS患者的病发原因亦如上文所述,患者IAP升高导致肠腔内容物增加,同时受到胃肠道扩张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引发ACS。多功能直肠置管是一种由插管、进液管及出液管共同组成的医疗器械,其在人体中的应用能有效达到排便通气、缓解腹胀、长腔给药等治疗效果。本研究将其应用在ACS患者的治疗中,通过石蜡油灌注以及温皂水关注的方法,帮助患者更为有效的排出腹腔内容物,从而有效达到缓解患者体内肠壁水肿、降低患者IAP压力的效果。多项临床研究显示[17-18],早期规范的肠腔减压治疗,对缓解ACS患者的IAP升高现象有重要帮助。这一点与本研究结果中患者治疗后IAP压力明显低于治疗前是相一致的。在ACS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多功能直肠置管治疗方法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适宜用在ACS患者的早期治疗过程中,也同样适用于存在潜在危险因素腹腔内高压状态患者的早期治疗过程中,但其针对IAP≥35 mmHg的ACS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良好。针对这种现象,医护人员应果断对患者实施开腹减压手术,确保患者IAP快速降低,避免患者由于IAP持续升高而引发更为恶劣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多功能直肠置管对ACS患者的治疗应用有良好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IAP持续升高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飞,刘云,董建华,等.多功能直肠置管在腹腔间室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8):469-471.
[2]刘文娜,李万成.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最新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3):3959-3962.
[3]王海连,渠时学,渠成.皮下置管引流并皮下一层缝合法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9):113-114.
[4]黄杰,吴绍钦,龙向前.多功能超声仪经直肠导入药物合用中药内服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8):83.
[5]原大平.肛肠多功能治疗仪配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直肠有蒂腺瘤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60.
[6]欧阳仲霞.护理干预联合PICC置管后X胸片定位在结直肠癌术后化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4):142-143.
[7]董青军,易进,王琛,等.拖线联合置管术治疗马蹄形伴直肠周围深部间隙肛周脓肿34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5,47(7):46-47.
[8]李宠.拖线置管术和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比较及对肛管直肠压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4):32-34.
[9]陈鹏,何文华,吕农华.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或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15,35(6):423-425.
[10]聂垚,张璐瑶,周晶,等.腹腔开放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合并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6,23(6):361-364.
[11]许建民,刘兰霞,田湘萍,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症血液滤过前后IL-6及腹内压的变化[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7,11(3):202-206.
[12]胡春.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行微创置管引流术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129-131.
[13]王宏业,尉继伟,杨靖,等.甲状腺激素、肿瘤坏死因子在腹腔置管减压治疗恶性腹水源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前后的表达[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3,7(4):342-344.
[14]陈溉,杨盛泉,卫茂华.床旁B超引导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手术后腹腔筋膜室综合征[J].北方药学,2012,9(4):48-49.
[15]刘玉清.腹腔置管灌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间隔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3):228-229.
[16]齐艳.腹腔开放减压术治疗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当代医学,2012,18(16):25-26.
[17]卢婷婷,李智贤,徐邦浩.彩色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器穿刺置管引流在腹腔脓肿中的临床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4):585-587.
[18]时鑫,傅朝春,李月宏,等.腹腔穿刺置管术在多发性创伤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运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S1):157-158.
Applic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rectal catheter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LIN Mei-zhen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the 184thHospital of PLA,Jiangxi Province,Yingtan 33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ultifunctional rectal catheter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Methods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7,25 patients with AC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All participants were performed with multifunctional rectal catheterization for abdominal decompress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difference of 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ResultsThe level of IAP before treatment was(25.4±2.2)mmHg,and(19.4±2.3)mmHg after therapy.The descending amplitude was (5.4±1.6)mmHg compared with prior treatment,which was display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mong all these participants,5 cases were in death,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20.0%.To be specific,2 patients with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were dead due to several serious complications.One patient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died because of invalid rescue during operation.The fourth case suffered from suppurative obstructive cholangitis was also due to invalid rescue during surgery.The last one diagnosed as endometrial cancer died due to cachexy state combined with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rectal catheterization can obtain a favorable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AC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IAP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Multifunctional rectal catheterization;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Intra-abdominal pressure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8)1(c)-0033-03
(收稿日期:2017-10-26 本文编辑: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