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支持系统对提高母乳喂养的效果评价
陈晓艳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江西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 研究家庭支持系统对提高母乳喂养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6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83例。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干预,实验组予以家庭支持系统。比较两组首次主动哺乳时间、每天主动哺乳次数、新生儿出生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对哺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结果 实验组首次主动哺乳时间早于对照组,每天主动哺乳次数多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和对哺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母婴实施家庭支持系统,可让产妇掌握更多的哺乳知识,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自身护理新生儿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关键词]家庭支持系统;母乳喂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8)9(c)-0180-03
The family support system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breastfeeding
CHEN Xiao-y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Jiangxi Provinci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amily support system on improving breastfeeding.Methods A total of 166 parturient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time,8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intervene,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he family support system.The first active breast-feeding time,the number of active breastfeeding per day,the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rate during the neonatal period,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nursing health knowledge was ca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first active lactation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ctive feeding times every da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birth rate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awareness of nursing health knowledg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home support system for mothers and babies can allow mothers to acquire more knowledge about breastfeeding,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breastfeeding,and increase their ability to care for newborn babies.
[Key words]Family support system;Breast feeding;Clinical effect
为保证新生儿营养需求得到满足,身心均能健康成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母乳喂养,认为它属于一种科学的育儿方法[1]。近年来,国际上对母乳喂养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并将其视为卫生工作的主要环节[2]。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新生儿出生6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率仅占49.2%,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低出10.8%,故采取优质的干预措施必不可少[3]。相关研究证实,如果产妇能有多方支持,如家属、朋友、医护人员等,对她们选择母乳喂养行为有积极意义[4]。本研究旨在分析家庭支持系统对提高母乳喂养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产妇收治的166例产妇,根据收治时间依次排号,奇数是对照组,偶数是实验组,每组各83例。对照组年龄22~37岁,平均(28.46±4.45)岁;孕龄 37~41 周,平均(39.29±0.93)周;初产妇占57例,经产妇占26例。实验组年龄 19~36 岁,平均(28.71±4.73)岁;孕龄 37~41 周,平均(39.04±0.72)周;初产妇占61例,经产妇占22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5]:①产妇均为初产妇,单胎分娩;②新生儿均为足月儿。排除标准[6]:①新生儿有生理疾病;②有精神疾病的产妇;③产妇有其他合并症或并发症对母乳喂养产生影响。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有所产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实验组予以家庭支持系统,具体措施如下。①产妇分娩后送回病房休息,并教会她们正确对新生儿实施母乳喂养操作。医护人员告知产妇家属(丈夫、母亲或婆婆等)如何给新生儿喂养母乳,并让他们了解到母乳喂养对产妇与新生儿的益处,鼓励他们共同参与母乳喂养的护理中,为帮助产妇和家属能更好地母乳喂养,医护人员应给产妇与家属讲解喂养注意事项:a.产妇产后第1天,喂养频率应做到勤吸吮、早吸吮,按需哺乳。b.为确保母乳喂养有效,需重点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情况,将其出生24 h内的大便次数在2~4次,小便次数≥6次视为有效喂养[7]。②对产妇产后24 h内的母乳喂养情况定时评价,每隔4 h进行1次评估,给产妇和家属重复讲解母乳喂养的正确操作步骤,如存在疑问时可提供帮助。若家属担忧产妇夜间睡眠质量降低、新生儿营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不经医护人员同意便实施部分混合喂养措施(奶粉+母乳),医护人员采取以下干预措施[8]:a.在产妇产后2~3 d内,应找寻产妇与家属在喂养新生儿存在的问题,随后在共同讨论基础上,制定个性化整改方案,如对产妇重复宣传有关母乳喂养的资料;或通过讲解相关个案,培训产妇与家属的操作技能,纠正其不规范之处。b.医护人员需再次和产妇、家属交流,对有关母乳喂养的宣传资料耐心讲解,并突出重点。包括母乳喂养时间选择在夜间的意义,实施母乳喂养对产妇、新生儿的益处,防止产妇产后乳房胀痛的唯一正确措施是规律性哺乳,提高母乳分泌量的唯一有效措施是频繁吸吮,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措施;产妇母乳喂养率与家庭成员的行动、理念存在的密切关联等。此外,为帮助产妇及家庭成员能对母乳喂养知识、理念和技能彻底接受,纠正错误思想,共同参与到母乳喂养工作中来,医护人员可给产妇与家属发放哺乳知识健康教育处方;在病房张贴知识彩页,涉及母乳喂养的常用知识与重要知识。c.为提高产妇与家属成员对母乳喂养工作的配合度,医护人员可先询问是否能接受母乳喂养成功的产妇给他们提供指导,取得同意后可让产妇集中观察母乳喂养成功的产妇如何实施操作,还能相互交流成功经验,而使教育作用和促进效果更有直观性。d.为消除产妇与家属成员对奶粉喂养的依赖性,医护人员可在取得其同意后将奶粉、奶瓶暂时没收。e.以上措施应在产妇产后期间重复性、持续性进行。为防止产妇与家属成员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医护人员与他们沟通中,注意态度应可和蔼可亲,语言通俗真挚。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产妇的首次主动哺乳时间、每天主动哺乳次数、对哺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与新生儿住院期间纯母乳的喂养率进行比较。产妇对哺乳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判定标准[9]:产妇出院时,均接受医院自设的“哺乳健康知识考核表”测评,将得分划分成3个层次,优良标准为90~100分,及格标准为70~89分,不及格标准为≤69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主动母乳喂养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每天主动哺乳次数多于对照组,首次主动哺乳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产妇主动母乳喂养效果的比较(±s)

2.2 两组产妇哺乳健康知识知晓优良率的比较
实验组产妇哺乳健康知识知晓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产妇哺乳健康知识知晓优良率的比较[n(%)]

2.3 两组新生儿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纯母乳喂养例数51例,纯母乳喂养率为61.45%,对照组纯母乳喂养例数28例,纯母乳喂养率为33.73%,实验组纯母乳的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67,P=0.0004)。
3 讨论
3.1 母乳喂养的成功基础要求加大教育宣传、社会支持力度
为保证产妇与家属能尽早实施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宣传需在孕妇学校进行宣传,产妇入院后巩固宣教,产后有母乳喂养咨询热线及母乳喂养咨询室,做到健康教育体系具规范性、科学性、全面性[10]。哺乳健康知识宣传形式可多样化,如视频、母乳喂养知识竞赛、孕妇家属健康教育课堂、面对面形象指导等均属于较好的知识获取途径,帮助产妇和家属成员形成正确认知,并能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做好母乳喂养工作,最终实施母乳喂养达到意见统一并给予支持与帮助,使母乳喂养率大大提高[11]
3.2 母乳喂养的保驾护航要求医护人员的服务贴心化
对产妇来说,要多方支持以提高对母乳喂养的信心,不仅体现在新生儿出生后1 h内便实施母乳喂养,做到早吸吮,不厌其烦的鼓励也必不可少[12]。医护人员不应将关心临时化,而是使其服务贴心化、常态化,将不利于母乳喂养的全部因素彻底清除;对产妇的心理状态规律及时准确掌握,若提出相关疑问或存在问题时需积极帮助,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13]
3.3 母乳喂养需要调动产妇家属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分娩、母乳喂养对一个家庭来说均属于重要事件,故医护人员提供的服务对象不能仅专注于 “产妇”,而应以“家庭”为重点[14]。只有获得家庭成员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产妇母乳喂养工作能顺利进行。考虑到本研究的大多产妇为独生子女,而其母亲所处时代采取的是“母子分离室”的婴儿室管理模式以护理新生儿,且母乳喂养开始时间通常在产后2~3 d。故对产妇的母亲、婆婆开展强化培训尤其重要,只有帮助她们树立正确观念,行为发生转变,才能使母乳喂养成功率提高[15]。此外,丈夫在母乳喂养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产妇分娩后身心俱疲,为缓解产妇的压力,有利于母乳喂养工作顺利进行,丈夫应做好协助工作,如给新生儿更换尿布、帮助哺乳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其主动母乳喂养性显著增强,对哺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新生儿住院期间纯母乳的喂养率有效增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家庭支持系统应用于产妇及家属,可提高他们对哺乳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概率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涂红星,邱嵘,邹智杰.母乳哺育支持系统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7,32(16):21-23.
[2]管慧,王维利,权义凤.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107-110.
[3]董瑞君.家庭模式产前健康教育对产妇分娩方式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6):177-178.
[4]沈国英,华铧.健康教育干预中家庭支持对提高母乳喂养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63-64.
[5]应红玉,叶美,严丹.基于“家庭-中心”护理理念的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4):497-499.
[6]鲍慧宁,王伟.家庭支持与四月龄婴儿母乳喂养相关性调查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2):176-177.
[7]李怡冰,李真,马文娟,等.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23):1781-1784.
[8]杨雪平,毛红妮.家庭支持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4):638-639.
[9]丁社教,朱凝,吴红彦.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围生期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2):258-260.
[10]班凤琴.影响母乳喂养依从性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J].当代医学,2016,22(36):89-90.
[11]]廖若汐,曹莉,胥光碧,等.一对一协同家庭支持护理对初产妇产褥期知识及行为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4):619-622.
[12]叶秋云.家庭支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分析[J].西部医学,2014,26(8):1098-1099.
[13]贺芳,王晓杰,温秀兰.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对NICU患儿母乳喂养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7,24(16):46-48.
[14]邱丹群.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护理,2016,16(4):59-62.
[15]施兴艳,张美兰,陈利民.兰州市城关区婴幼儿母乳喂养与家庭护理状况调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0(6):418-419.
(收稿日期:2018-04-23
本文编辑: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