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李智文
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深圳 518106
[摘要]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并作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有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作为分组标准,分为对照组(n=23,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及研究组(n=7,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比较分析两组的相关症状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以明确该类型疾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因素包括性别、发热时间、血小板指标、血沉指标、CRP指标、血红蛋白指标等。结论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发热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血沉、血红蛋白等,临床可结合高危因素作预测因子。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
川崎病是属于临床发热性疾病,病因未明。川崎病好发于儿童时期人群,且临床发病率呈持续性上升趋势,已成为现今临床最常见的儿童时期获得性心脏病。川崎病随着疾病持续发展,会并发多种并发症,而最为严重的即冠状动脉损害,部分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患儿会演变成冠状动脉瘤,个别患者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血栓,甚至猝死[1]。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所存在的高危因素各不相同,目前认为,导致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多种高危因素并非孤立存在,因此临床判断及处理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造成困难。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疾病特点,充分认识其相关程度高的高危因素有着重要临床意义[2]。本研究为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并作评价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有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作为分组标准,分为对照组(n=23,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及研究组(n=7,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对照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个月~4岁,平均(1.46±0.07)岁。研究组男 5例,女 2例;年龄 2个月~4岁,平均(1.48±0.05)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
1.1.1 川崎病诊断标准[3]若患儿发热>5 d,且伴有下列5项临床症状表现中的其中4项,并排除相关疾病,即可临床诊断为川崎病。5项临床症状表现包括:①患儿无脓性分泌物,但眼结膜充血;②患儿口腔黏膜伴弥漫充血,且唇充血皲裂,可见舌乳头突起(呈草莓舌);③患儿颈部淋巴结伴有肿大;④患儿四肢可伴有不同变化,如急性期掌跖可见红斑、手足可见硬性水肿,而恢复期指趾端可见膜状脱皮;⑤患儿伴有多形性红斑。若患儿未满足以上临床症状表示,而经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冠脉损害时,亦可确诊。
1.1.2 纳入标准[4]纳入本研究的患儿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父母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征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1.3 排除标准[5]纳入本研究均伴有严重脏器疾病。
1.2 研究方法
①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选择飞利浦EPIQ7C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所有川崎病患儿均接受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仔细检查其冠状动脉,并详细记录保存。均由2名临床经验(5年以上)的临床医生进行操作[6]。②治疗方法:所有川崎病患儿均接受临床对症治疗,具体操作。静滴人免疫球蛋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0970081,每次2 g/kg),以及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分 2~3 次,每日 30~50 mg/kg,仔细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待患儿退热5~7 d后,调整剂量为每日3~5 mg/kg,用药持续至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指标恢复正常及心脏彩超检查冠状动脉结果正常方可停止)。若患儿静滴人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则在48~72 h后重复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用法用量与首次相同)。若患儿合并部分丙种球蛋白无反应、休克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则应结合患儿的体质量给予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若患儿合并血小板增高,则应给予双嘧达莫(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968,口服,每日 3~5 mg/kg)[7]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研究结束后将两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行比较分析,并作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高危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
30例川崎病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有22例(73.33%)患儿伴口腔黏膜改变,有22例(73.33%)患儿伴眼结膜充血,有19例(63.33%)患儿伴皮疹,有12例(40.00%)患儿伴颈淋巴结肿大,有14例(46.67%)患儿伴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有6例(20.00%)患儿伴肛周潮红伴脱皮,有6例 (20.00%)患儿伴咳嗽,有4例(13.33%)患儿伴腹泻,另外还有1例(3.33%)患儿合并脑膜炎,有1例(3.33%)患儿合并呼吸衰竭,有1例(3.33%)患儿肝大。
2.2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研究组年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发热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小板指标、血沉指标、CRP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血红蛋白指标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本研究中川崎病患儿单因素分析,并筛选出6个时病程因素(年龄、性别、发热时间、血小板指标、红细胞沉降率指标、CRP指标、血红蛋白指标)做Logistic回归分析的自变量,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单因素与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发热时间、血小板指标、红细胞沉降率指标、CRP指标、血红蛋白指标均与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 2、表3)。
表1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s)

表2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川崎病是临床儿科疾病类型之一,属于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致病原因尚未清楚。川崎病多见于<5岁的儿童,以婴幼儿多见。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表示,且多伴有呼吸道系统疾病、消化道系统疾病,导致误诊而延迟救治时间。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等心血管损害。尽早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尽早施行积极预防措施或尽早治疗冠状动脉损害,有助于改善川崎病患儿疾病预后[8-9]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合川崎病患儿有无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其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有差异。①CRP指标: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患儿CRP指标可作为冠状动脉损害主要危险因素的预测因子。因为CRP指标与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全身炎性指标有密切关系,若CRP指标为强阳性,提示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10-11]。②血小板指标:川崎病患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原因不明的免疫活化细胞被激活而出现炎症反应,急性川崎病患儿会发生血小板增多,代谢产物增多,导致血液持续处于高凝状态,增加冠状动脉血管口微血栓发生率及冠状动脉血管口附壁血栓发生率,而冠状动脉损害,形成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冠状动脉瘤。故此,血小板指标可作为冠状动脉损害主要危险因素的预测因子[12]。③细胞沉降率指标:研究组血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川崎病的发病基础主要是全身性血管炎,血沉指标可作为冠状动脉损害主要危险因素的预测因子[13-14]
综上所述,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发热持续时间等)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CRP指标、细胞沉降率指标、血小板指标、血红蛋白指标等)均可作为临床预测是冠状动脉损害的重要预测因子[15-16]。在临床儿科工作中,医务人员接诊伴有不明原因发热症状的1岁以下患儿,应尽早采取相关实验室检查,而有助于及时评估患儿炎症具体严重程度,更需要高度警惕该类疾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尽早施行心脏冠状动脉彩超检查,而早期诊断,早期对症治疗,有助于冠状动脉损害快速恢复,提高患儿疾病预后及生活质量[17]
[参考文献]
[1]卢慧玲,刘亚萍,胡秀芬,等.N端脑钠肽前体在早期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4):300-303.
[2]陈尊,钱颖,施忆玫,等.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9):1340-1344.
[3]武万良,蒋宁,史延,等.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川崎病急性期的变化及临床价值[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8):561-564.
[4]张艳芳.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7):266-267.
[5]周丹,许煊.检测炎症指标作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冠状动脉扩张高危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11):37-39.
[6]赵银霞,何金虎,徐艳萍,等.儿童川崎病临床特征及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38(2):141-143.
[7]王书书,潘家华.2005-2014年428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6,20(3):475-479.
[8]谢小斐,卢根,黄萍,等.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并冠状动脉瘤4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22):1721-1727.
[9]王婧,张春霞,雪梅,等.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Ⅱ、Ⅲ、Ⅳ级损害的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12):871-874.
[10]何跃娥,诸凤,李萍,等.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早期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价值[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7,21(7):439-443.
[11]刘燕,杨晓丽.血清降钙素原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关系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47(7):645-647.
[12]朱丹颖,宋思瑞,谢利剑等.靶向捕获测序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易感基因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7):529-533.
[13]陈丽清,王福玲,贾验青,等.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含量的变化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7):1061-1063.
[14]徐雯雅,刘桂英.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16,11(2):293-297.
[15]胡静,钱炜,李红,等.川崎病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活化及与冠脉脉损伤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9):3328-3329.
[16]赵丽霞,赵丽萍,沈琳,等.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1):64-66.
[17]王叶,王旭,钟英杰,等.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断与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6):1015-1017.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LI Zhi-wen
Department of Neonatal,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ming New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6,China
[Abstract]Q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Kawasaki disease patients and risk factors analysis.Methods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the selection of Guangming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People′s Hospital Neonatal from Kawasaki disease 3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children with or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as grouping criteria,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23,withou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and study group(n=7,coronary artery lesion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dicators related symptoms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of Kawasaki disease and laboratory,to clear the diseas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Result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include Kawasaki damage fever time,platelet index,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CRP index,hemoglobin index etc.Conclusion The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mainly include Kawasaki disease duration of fever,C-reactive protein (CRP),platelet,hemoglobin,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can b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risk factors as predictors.
[Key words]Kawasaki disease;Coronary artery injury;Risk factors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8)5(b)-0085-04
[基金项目]广东省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项目(201750725028 061)
(收稿日期:2018-02-28
本文编辑: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