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黄惠萍 黄苗芳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 510317
[摘要]目的探讨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痛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单双号的形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别嘌醇治疗,试验组患者实施非布司他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尿酸情况、痛风发作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尿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脂和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痛风发作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痛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予以非布司他药物治疗,虽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别嘌醇治疗较为相似,但非布司他药物的降血脂效果更为显著,能使患者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血清总胆固醇指标下降。
[关键词]高脂血症;非布司他;别嘌醇;临床效果
痛风在内科疾病中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它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易引发患者出现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和高尿酸血症等病症表现。随着近几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病的发生率不断递增,从之前的“帝王病”转变成多发且常见病[1]。而且该病症还易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压等其他代谢性病症,能够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有研究报道显示,血尿酸上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脑血管病症易提高患者死亡率,且高脂血症常合并高尿酸血症。针对此病症患者,医护人员多主张实施药物方法治疗。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痛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痛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检查,被选患者均与通风合并高脂血症的相关诊断标准相一致;所有患者均已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药物禁忌证患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肺和心等严重病症患者;伴有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短期内实施过其他降血脂治疗患者[2]。依照数字单双号的形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 32~77 岁,平均年龄(47.6±2.5)岁;平均体重指数(24.56±3.73)kg/m2。 试验组男 28 例,女 16 例;年龄33~76 岁,平均年龄(48.5±2.4)岁;平均体重指数(27.49±18.25)kg/m2。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平均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别嘌醇(上海信宜万象药学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334)治疗,指导患者按照口服的方式服用别嘌醇,每日1次,每次100 mg,持续治疗3个月。试验组患者实施非布司他(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8)治疗,指导患者按照口服的方式服用服用非布司他,每日1次,每次80 mg,持续治疗3个月。在治疗1、2和3个月末,医护人员需予以患者空腹血糖和血常规、肾功能和肝功能及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采取心电图检查。对治疗期间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痛风发作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尿酸指标情况;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痛风发作情况;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与血尿酸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尿酸指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尿酸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与血尿酸情况的比较(±s)
2.2 两组患者痛风发作情况的比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的痛风发作率逐渐降低。两组患者的痛风发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痛风发作情况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目前,肥胖、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病症的发生率每年都呈上升趋势递增,致使现下医学已将其视为全球性健康问题。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都属于代谢性风湿病。从上述研究中可得出,血脂异常和痛风?血尿酸具有定的关联性,通风患者常与血脂水平提升合并,其中以TC、LDL-C和TG水平上升为主[3-4]。有研究报道显示[5],相比血尿酸正常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老年女性患者的TG水平指标更高;而老年男性患者有较低的HDL-C水平。另有研究报道显示[6],血脂异常和血尿酸水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相比血脂正常人群,高尿酸血症患者的TG和TC指标情况相对较高,而且伴随血尿酸水平的增加,TG和TC指标会不断提升。有研究报道提出[7],将TG的摄入降低,能使尿酸的排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使血尿酸水平下降,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在痛风患者研究中相对较高。
血脂异常和血尿酸都为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和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机制同样存在相关研究[8-9]。随着人们近几年饮食结构的变化,摄入动物蛋白与脂肪显著增加,而且相比之前,体力活动逐渐减少,造成体力活动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减少能量消耗,导致在内脏器官、腹部和皮下位置过多脂肪蓄积,进而引发高脂血症发生,而且还会使新代谢中核酸总量增加,经嘌呤代谢,会增加尿酸合成[10]。尿酸水平在体内提升易降低脂蛋白酶活性,对脂至代谢产生影响,使其调节脂肪合成的脂肪细胞因子也会出现变化,对脂肪细胞分布产生影响,造成人体向肥胖趋势发展,使其诱发高脂血症的发生[11]。从上述讨论中可得出,血脂代谢和高尿酸血症过程相互促进,互相影响。
嘌呤代谢紊乱是导致痛风病症形成的主要机制,易增多血尿酸生成,或者减少血尿酸排泄。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所选用的药物多以加快尿酸排泄与对尿酸生成予以抑制为主[12]。目前,非布司他和别嘌醇均能对嘌呤代谢进行干预,既能使血尿酸水平下降,而且还能对尿酸的生成予以抑制。本研究结果提示,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尿酸指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相比别嘌醇,非布司他的降尿酸作用更显著。在国外研究中曾有报道[13],在非洲裔美国痛风患者中,证实了相比每日200 mg别嘌醇,予以患者每日80 mg非布司他药物治疗,其降尿酸效果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内容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有研究报道表明[14],非布司他药物的降血脂效果良好,并且和剂量的多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予以患者每日80 mg非布司他药物治疗,能起到显著降血脂效果。虽然本研究未明确分不同剂量对比分析,但从他人的研究中可得出,相比40 mg每日非布司他药物,选择每日80 mg非布司他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非布司他属于非嘌呤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不会对嘧啶和嘌呤代谢产生影响,非布司他经底物和特异性阻止XO结合为可能的机制,这样不仅能使降血脂和血尿酸作用得到发挥,而且还能对XO活性予以抑制。有研究报道表明[15],每日80 mg非布司他,能使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及血尿酸等指标情况细细讲,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血脂代谢环节中,可能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参与,且降血脂效果显著,对采用每日80 mg非布司他药物治疗痛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相比别嘌醇,对痛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予以非布司他药物治疗,虽然二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为相似,但非布司他药物的将降血脂效果更为显著,能使患者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血清总胆固醇指标下降,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威.非布司他与别嘌醇在痛风中应用的短期临床效果对照分析[J].空军医学杂志,2017,33(1):48-51.
[2]张贵江.非布司他和别嘌醇治疗痛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 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4(2):73-74.
[3]步路标,吕迁洲.小剂量螺内酯联合非布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5):323-325.
[4]周兴磊,尹忠诚.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35(12):870-872.
[5]陈勇.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6,38(2):84-86.
[6]谷丽梅.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7):106-107.
[7]苏凡,林静霞,蔡冬梅.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9):2422-2423.
[8]汤艳华,江敏,刘玲,等.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1):40-42.
[9]韩凤.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3):81-82.
[10]刘剑,刘怡.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校医,2017,31(3):228-229.
[11]朱巧红,毕光宇.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2):2042-2044.
[12]陶小军,金星,陶沙,等.不同剂量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对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170-172.
[13]Wells AF,Mac Donald PA,Chefo S,et al.African American patients with gout:efficacy and safety of febuxostat vs allopurinol[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12,13(1):1.
[14]台元名,王晓平.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临床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5,28(4):826-827.
[15]刘玉艳,李阅东,唐建飞,等.抗痛风新药非布司他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4,23(10):1103-1106.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of Febuxostat in the treatment of gout combined with hyperlipidemia
HUANG Hui-pingHUANG Miao-f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Guangdo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317,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ebuxostat in the treatment of gout combined with hyperlipidemia.MethodsFrom August 2015 to March 2017,clinical data from 88 gout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objects.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odd or even number,44 cases in each group.In control group Allopurinol was used,while in experimental group Febuxostat was adopted.The levels of blood lipid and blood uric acid,the occurrence of gout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observed.ResultsBefore treatme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lipid level or blood uric acid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After therapy,the two indicators mentioned abov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of gout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Allopurinol,application of Febuxostat in the treatment of gout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though simila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tions by the two methods,the effect to decrease the blood lipid level is more remarkable,which can decrease the levels of triglycerides,low-density lipoprotein,and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Key words]Hyperlipidemia;Febuxostat;Allopurinol;Clinic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7)10(c)-0095-03
(收稿日期:2017-08-25 本文编辑:孟庆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