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照顾者抑郁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研究
范洪峰 居丽晶 胡新伟 冼美娘 张建龙
广东省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广东中山 528451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照顾者抑郁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治疗的218例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照顾者进行评定,按照有无抑郁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两组照顾者进行对照测评。结果共有218例完成研究,其中抑郁组84例,非抑郁组134例,抑郁发生率48.2%;抑郁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均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1、3.754、5.315,均P<0.01),客观支持因子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1,P>0.05);TCSQ评分抑郁组消极应对得分高于非抑郁组,积极应对得分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8、3.580,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照顾者抑郁发生率较高,且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照顾者;抑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具有预后差易致残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对患者一级亲属照顾者而言,无疑是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给其带来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负担。这种心理应激状态的程度与个体的认知、应对方式及其社会支持度有密切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是个特殊群体,医学上的一级亲属指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以往研究发现这一特殊群体多伴有心理问题[1-2]。本文对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照顾者抑郁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研究,以期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照顾者身心健康的维护工作提供准确的干预方向和重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自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照顾者。患者纳入标准:患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 (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主要照顾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够理解问卷的内容;②无精神障碍史,无智能缺陷、癫痫、脑器质性疾病及严重躯体疾病。③与患者共同生活,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②有语言障碍者。共2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照顾者完成研究。男87例,女131例;亲属关系:父母129人,兄弟姐妹36人,子女53 人;年龄18~71 岁,平均年龄(48.2±14.2)岁;文化程度:小学62人,中学112人,高中以上44人;根据评定有无抑郁症状分为抑郁组84例和非抑郁组134例,两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工具
①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3]评定抑郁情绪,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将总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②社会支持量表[4](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因子,其中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各3项,主观支持4项,分别计算总分和分量表得分,量表计分方法,第 1~4,8~10条:每条只选一项,选择 1、2、3、4 项分别计 1、2、3、4 分;第 5 条分 A、B、C、D 4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③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5],共 20 个条目,包括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两个因子,各条目答案从“肯定是”到“肯定不是”采取 5、4、3、2、1 进行五级评分。
1.3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人员经过统一培训、统一指导、解释方法、受试者填写的问题,填写问卷,现场检查问卷和量表的缺陷,漏填并没有满足要求,并根据现场不违反自愿原则的修改,请填写表格,保证人完成。问卷调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30份问卷分发给患者家属,回收218份,回收率94.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照顾者抑郁发生情况的比较
SDS评分结果为(57.48±5.49)分,其中轻度抑郁51例,中度抑郁28例,重度抑郁5例。非抑郁组134例,SDS评分结果为(32.43±3.28)分,两组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86,P<0.01),本地健康常模SDS评分结果为(23.98±3.47)分,与亲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274、20.486, 均 P<0.01)。 不同SDS分段构成比见表1。
表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照顾者抑郁发生情况
2.2 两组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照顾者SSRS评分的比较
抑郁组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分方面均明显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两组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照顾者SSRS评分(分,±s)
2.3 两组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照顾者TCSQ得分的比较
抑郁组消极应对得分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抑郁组积极应对得分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照顾者TCSQ得分(分,±s)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病情迁延,易反复发作,造成精神残疾,给患者和家人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目前国内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由家庭内亲属照顾,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均证实[6-7],照顾负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心身健康的影响极大,亲人患病作为刺激源导致患者亲属心理负荷加重,照护的压力负担及病耻感使他们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使照顾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对亲属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及效能产生不良影响,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带来不利[8]。患者一级亲属照护者对心理应激的情绪反应多表现情绪低落,任其发展不加干涉会发展为抑郁情绪,本组218例患者一级亲属照护者中,有抑郁症状者84例,占总例数38.53%,其中有5例达到了重度抑郁的严重程度,其抑郁发生率也远高于国内正常人群抑郁的发生率2%~3%[9]。说明一级亲属照顾者易发生抑郁情绪,既往研究显示[10-1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心理韧性差,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多相一致。提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在关注患者的疾病治疗同时,应注意提高照顾者的治疗信心,指导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个体在遭遇负性事件面对压力时,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应对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对个体的角色、不同的应对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应对方式有两种,即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积极应对方式通过寻求“问题解决”来减少或消除应激源,消极应对方式是指不愿意面对应激事件所带来的创伤刺激,导致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信心缺乏等,因此消极的应对方式容易产生抑郁[12-14]。本组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组积极应对分低于非抑郁组,而消极应对分抑郁组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抑郁组亲属多以消极应对方式面对应激事件,而非抑郁组亲属多以积极应对方式应对应激事件。抑郁组和非抑郁组两组的不同应对方式,导致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既往研究也显示,不同应对方式可影响应激和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关[15-16]。有研究报道[17-18],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与亲人患病的病耻感、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社会关注度有关,对于重性精神疾病,一级亲属心理韧性差,应对方式也相对简单消极,与本研究基本相似。抑郁是影响患者和家属社会功能的常见症状[19],了解他们的认知和应对方式,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有针对性地对患者亲属照顾者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寻求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以减轻或避免抑郁情绪的发生。
社会支持是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等以及家庭、单位或社团组织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在应激状态时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还可以增加积极情感并抑制消极情绪体验。本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均低于非抑郁组(P<0.01),客观支持因子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造成社会支持总量差异的因素在于抑郁组患者对支持的利用度较差及主观支持不够,可能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应对方式有关。有研究表明抑郁与社会支持具有相关性,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身心健康,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正性情感,同时还有利于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20]。因此,帮助患者亲属照顾者利用好社会支持系统和提高个体被支持的主观体验,会对情绪体验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作为医护人员了解和掌握患者一级亲属照顾者心理状况,及时予以健康心理教育,适时介绍有关精神分裂症治疗康复知识及预后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和指导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是缓解或避免发生抑郁情绪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谢思思,胡晓娟,尹良爽,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6):405-407.
[2]陈祖金,范红,王勇,等.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情感表达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4):252-254.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23-224.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5]张铭,孙恩其,刘兴文,等.精神分裂症与轻性精神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19(9):15-17.
[6]Sun YC,Yu WJ,Xu WM,et al.Mental health of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factor model explored[J].Chin J Clin Psychol,2012,20(1):61-64.
[7]Cw Lam P,Ng P,Tori C.Burden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in two Chinese metropolitan cities:Hong Kong and Guangzhou[J].Comm Ment Health J,2013,49(6):841-846.
[8]Parabiaghi A,Lasalvia A,Bonetto C,et al.Predictors of changes in caregiving burden i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a 3-year follow-up study in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J].Acta Psych Scand Suppl,2007,43(7):66-76.
[9]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4-213.
[10]王长奇,马文有,于振剑,等.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4):349-351.
[11]王长奇,马文有,乔小芬,等.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相关性调查[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1134-1138.
[12]Means-Christensen AJ,Roy-Byrne PP,Sherbourne CD,et al.Relationships among pain,anxiety,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J].Depress Anxiety,2008,25(7):593-600.
[13]王丽.面部烧伤瘢痕患者抑郁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175-178.
[14]陈丽,高燕,翟金国,等.公众对抑郁症和糖尿病的病耻感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5):423-424.
[15]化继红,陈允恩,马文有,等.精神分裂症与轻性精神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9):815-817.
[16]Johns SA,Kroenke K,Theobald DE,et al.Telecare management of pain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predictors of use[J].J Am Bull Care Manage,2011,34(2):126-139.
[17]Wang YH,Haslam M,Ming Y,et al.Family functioning,marital qu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epilepsy[J].Health Quality Life Outcomes,2015,13(1):1-8.
[18]老帼慧,杨蝉娟,关力杰.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健康一级亲属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16(7):22-24.
[19]曹莉萍,林鄞,李烜,等.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0):713-717.
[20]李涛,王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遗传交叠及其对精神疾病分类的影响[J].上海精神医学,2014,22(2):65-68.
A study of depression,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of caregivers of first class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a
FAN Hong-feng JU Li-jing HU Xin-weiXIAN Mei-niang ZHANG Jian-long
Department of Phychiatric,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shan,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51,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depression,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of caregivers of first class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a.Methods218 cases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in our hospital with the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of the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a caregivers were asses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n depression divided into depression group and non depression group by medical coping questionnaire(MCMQ)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of the two groups take care of the control measure.ResultsA total of 218 patients completed the study,including 84 cases of non depression group,depression group 134 cases,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depression group 48.2%;social support score,subjective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of support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n depress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2.631,3.754,5.315,P<0.01),objective support the factor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t=1.101,P>0.05);the TCSQ score of depression group negative coping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n depression group,positive coping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e non depress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3.608,3.580,P<0.05).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mong caregivers of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a is higher,and more negative coping styles are adopted.
[Key words]Schizophrenia;First-degree relatives caregivers;Depression;Coping styles;Soci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7(b)-0045-04
(收稿日期:2017-04-28 本文编辑:崔建中)
[作者简介]范洪峰(1972-),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抑郁焦虑等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