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方法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万宝珍 李雪明 王雪萍
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追踪方法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行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知识掌握水平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58/60)和3%(2/6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50/60)和13%(8/60),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能提高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追踪方法学;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1]。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以其有效、安全、微创、损伤小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脑部正常功能,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3]。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效果显著,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若护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4]。追踪方法学是一种过程管理的新方法,注重系统流程的改进,强调过程分析,旨在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5]。为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我院神经内科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追踪方法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患者入院时均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6],入院后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纳入标准:①经介入治疗后,能配合完成本研究的调查项目;②自愿加入本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病变者。120例患者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4~78岁,平均(61.5± 4.1)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术后常规护理。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和正常温度,给予患者常规的对症、心理及饮食方面的护理,给予必要的健康宣教。定期调整患者卧床姿势,定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症,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将变化详细记录。
1.2.2 实验组
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 成立追踪小组 由病区护士长、护理组长及老年资的护士共8人组成追踪小组,由护士长担任追踪小组组长。
1.2.2.2 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的个案追踪 查找过往2年在我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且术后发生严重的常见并发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3例进行个案追踪。采用查阅病历、与患者及医务人员交谈、现场观察等方法进行追踪。3例患者中,发生严重的皮下血肿及灌注过度综合征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发生脑出血1例。追踪这些个案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皮下血肿:主要为术后压迫的位置偏移或压迫时间不足所致。②灌注过度综合征:脑动脉的重度狭窄经介入治疗突然被解除后,患者脑血流量同侧增加明显,并且超出脑组织的正常代谢需要所致。③下肢静脉血栓:由于下肢制动或活动障碍或患者的凝血机制受阻,血流减慢进而导致血栓形成。④脑出血:发生在年老伴有明显高血压,接受溶栓治疗后的患者,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可能是其诱因。
1.2.2.3 系统追踪 在个案追踪的基础上,确定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的系统追踪的主要内容。①病区内是否已制订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措施及评估标准;②病区内是否已建立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③护士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及评估标准是否能熟练掌握及运用;④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是否足够;⑤医生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否认同与支持。系统追踪结果为。①病区内已制订部分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但还有部分术后并发症的评估标准未制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干预措施未形成规范;②病区未建立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③部分护士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及预防措施未能熟练掌握及运用;④对患者及家属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及沟通交流还未足够;⑤医生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是认同的,但实际工作中的支持力度不足。
1.2.2.4 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①根据个案追踪拟定干预措施。根据以上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生原因的个案追踪结果,拟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a.皮下血肿:介入术后拔管时采用指压止血法以防止穿刺点出血,止血后再采用弹力绷带“8”字法进行穿刺点包扎,并可配合1~1.5 kg砂袋压迫止血。拔管后6~8 h,患者穿刺侧肢体应完全制动,同时禁止患者在非手术侧肢体做屈髋、膝等活动。b.灌注过度综合征:密切监测及有效控制血压是预防的关键。颈动脉支架植入者,血压控制在120~130/60~80 mmHg;颅内段血管支架植入者,血压控制在110~120/60~80 mmHg;对患者术后24~48 h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的准备。c.下肢静脉血栓:注意观察患者的肢端血运,定时监测患者足背动脉搏动变化及频率,为患者翻身,1次/2 h,为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d.脑出血: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知识宣教,减少、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脑出血的因素,如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咳嗽、打喷嚏等。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神经功能、瞳孔、意识等变化,必要时按医嘱予以脱水治疗等以对血压进行适当控制。②根据系统追踪完善评估标准和加强护理薄弱环节。建立及完善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预防措施及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做好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及如何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对未能熟练掌握及运用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及预防措施的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务必使每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及运用;实行医护联合查房,增进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医生的最大支持。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出院前,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观察及统计。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满意。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总分为100分,>90分表示完全掌握,60~90分表示部分掌握,<60分则表示未掌握。该表经信度及效度检验,内容效度为0.88,Cronbach′s α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8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中满意占80%,基本满意17%,总满意率为97%;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中满意占31%,基本满意52%,总满意率为83%,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愈率58%,好转率38%,无效率3%为无效;对照组治愈率35%,好转率52%,无效率13%。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3 讨论
3.1 追踪方法学的护理效果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常规护理模式的内容比较简单,并没有体现出个性化、针对性强和具体的评价程序和护理评估,容易让护理人员的思维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固定模式[7]。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加强各项护理细节的质量控制,是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方法[8-9]。通过表1、2可以看出,本研究根据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完善有关护理评估标准和加强护理薄弱环节,使护士能做到前瞻性护理,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家属密切沟通和深入细致的知识宣教,能全方位掌握患者的情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调动患者及家属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在护理工作中根据个案追踪拟定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可优化护理细节,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消除不良情绪,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出现概率,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意义重大[10-11],使护理更科学性,更完善。
3.2 追踪方法学护理的治疗效果
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工作会对患者预后造成直接影响[12]。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介入治疗通过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在最短时间内重建患者相关血管的血液循环,术后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可提升患者身体素质,提高治疗效果[13-16]。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追踪方法学护理在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工作中实行医护联合查房,增进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进而密切医-护-患关系,让患者临床介入治疗期间能获得良好的医疗和护理的协同作用,最终让临床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有效提升,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疾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保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金风.质量控制理论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1):6-8.
[2]刘亚红,徐格林,许亮,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63-64.
[3]李生,李宝民,曹向宇,等.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1):30-32.
[4]曾晓明,胡芳芳,胡静珊.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4):191-192.
[5]王海蓉,邱服斌,张爱琳.追踪方法学在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3,27(2C):551.
[6]万鸿平,邓小容,杜敏,等.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评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52-53.
[7]郭小玲,刘继民,顾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4):3830-3832.
[8]郭小妹,陈新兰.追踪方法学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跌倒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4):136-138.
[9]陆世清.循证护理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8):3077-3078.
[10]黄敬.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的作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167-169.
[11]王艳芹,张晶晶,陆静.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研究,2016,24(3):131-132.
[12]张燕.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5,23(3):249-250.
[13]郭敏,候汇娟,张娜.PDCA循环管理在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29(19):8-9.
[14]杨波,曾玲莉.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42-44.
[15]O′Connor RE,Brady W,Brooks SC,et al.Part 10:acute coronarysyndromes:2010AmericanHeartAssociation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787-S817.
[16]胡永玉,林惠群,黄琳,等.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3(20):192-194.
Nursing effect of tracking method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AN Bao-zhen LI Xue-mingWANG Xue-p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He Xian Memorial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t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tracking methodology for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tervention.MethodsLines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12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neurology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6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using tracking methodology,on the basis of postoperative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the nursing job satisfaction,to the knowledge level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rate of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complication rat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97%(58/ 60)and 3%(2/60),control group were 83%(50/60)and 13%(8/60)respectively;both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level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tervention tracking methodology,can improve th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master degree of knowledge of patient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work,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Tracer Methodology;Ischemic cerabrovascular diseases;Interventional therapy;Effect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4(b)-0186-04
(收稿日期:2017-03-13 本文编辑:马 越)
[作者简介]万宝珍(1978-),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