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效应动力学的课堂教学思路与实践
张如意 游秋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摘要]中药效应动力学是医药类院校药学专业《中药药理学》教材总论中的一个章节,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很多交叉学科沟通的桥梁,对于中药的系统学习以及中药制剂的研发、临床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一章节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及中医临床中,本文对中药效应动力学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在此浅谈中药的效应动力学课堂教学思路。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效应动力学;教学思路
中药的效应动力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类专业《中药药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新药研究提供依据,也为促进生命科学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并且章节内容对于中药药理学系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对于临床上中药的治疗以及中药制剂也极其重要,因此授课者在讲述本章节内容时,首先介绍中药效应动力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在药学这一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了解中药效应动力学的重要性。中药的效应动力学涉及到的内容繁多难懂,交叉学科涉及广泛,因此,在讲授复杂的作用机制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以作表来更好地讲解,利用身边常见的中药举例,绘图其重点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的效应动力学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1-2]。现将教学思路综述如下。
1课前导入
中药的效应动力学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目前西医治疗病证迅速有效,但副作用多,不良反应严重,并且大多数副作用不可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等不良反应,而中医药防治疾病具有整体调节、治法多样、疗效肯定及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中药的应用愈加广泛,可见中药药理学的学习尤为重要。中药的效应动力学作为中药药理学重要内容之一,与今后的各个章节药物的学习密切相关,与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交叉广泛,掌握中药的效应动力学的知识内容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临床疗效及开发中药新药具有重要意义[3-8]。
2中药的基本作用
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来阐述中药的基本作用。中药的整合调节作用包括去除病因、增强体质、补充机体的功能不足,分别讲述每一种作用的机制并且举例中药说明,中药的整合调节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①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如寒证、热证是整体机能状态的变化,寒证患者功能水平偏低,用温热药能提高神经内分泌机制和代谢机制;热证患者功能水平偏高,用寒凉药抑制神经内分泌机制使机体恢复到正常水平,代谢下降,产热减少。②调节机体的反应能力:如人参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其功能增强。半夏厚朴汤可以调节抑郁状态下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能神经系统、机体氧化防御等多系统功能。机体反应水平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指标水平的高低,机体的反应能力是指机体对刺激产生反馈作用的能力大小。功能水平只反应静态水平的变化,而其反应能力是反映机体动态变化的能力;中药的调节作用随机能状态而改变。③中药调整作用可以表现为双向调节作用:同一方剂的同一剂量对同一生理功能,若受抑时可使之兴奋,如兴奋时可使之抑制,均将其向正常水平调整。采用Wilder J提出的“初始值法则”(the law of initial values)进行解释,该法则认为,刺激(如药物)的作用与其所作用的反应系统的原始水平(初始值)有关,初始值愈高,对兴奋性刺激(药物)的反应愈低,对抑制性刺激(药物)可使反应增强。中药的去除病因是指中药可杀灭病原微生物,对抗疾病过程中的病理损伤因子,调节机体的反应状态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如清热解毒药对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可以通过抗炎、解热、增强机体抗感染的应激能力、调节免疫功能等,从而改善机体在外邪的入侵下所呈现的一种反应状态“里热证”而体现出来。增强体质,补充机体的功能不足,如人参大补元气,鹿茸补阳及当归补血等。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是本章节学习内容的重点,其中包括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授课者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将通过对比西药单一化合物来说明中药直接靶向产生病理改变的靶点,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离子通道、以及调控致病因子表达等方式治疗疾病。利用多媒体以桂枝汤的苯丙烯类化合物为例作图讲解(图1),重点介绍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通过作表来讲解中西药的差异性来突出中药多靶点的优势(表1)。①中药多靶点的优势体现在中药多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协同作用,如芍药苷对中枢性的疼痛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对末梢性疼痛有抑制作用,因此芍药甘草汤对中枢性及末梢性的肌肉痉挛、疼痛均有协同作用。②伴行成分可提高活性成分的溶解度或吸收率,如桔梗皂苷具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可以增加银翘散中多种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从而提高了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③提取物中的几种成分相互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如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对冠状血管的作用完全相反,丹参素可明显扩张冠状血管,而原儿茶醛则明显收缩冠状血管。甘草中的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有促进水钠潴留减弱了甘遂甾萜成分的峻下逐水作用。④增敏作用,降低或逆转病原体的耐药性。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Frank R1 Stermitz教授报道了一个出色的研究实例,小檗碱和5′-MHC的协同抗菌作用使小檗属植物几乎不会受到细菌性病源菌的感染,5′-MHC是专一的微生物多药耐药泵(MDR pump)抑制剂,具有强烈抑制微生物多药耐药泵外排小檗碱的作用。5′-MHC单独给药时并没有抗菌作用,但当5′-MHC与小檗碱同时给药,小檗碱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可以降低到单独使用小檗碱时的1/500[0.13/(g·ml)],并且具有多个活性成分,相互作用,协同、加和以及拮抗,相对缓和。最后重点介绍中药作用中的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药物的用量、配比以及服用时间都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物用量,能够起到透邪外出的作用;而在逍遥散中则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用量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普济方》中载有佛手散,由当归六两、川芎四两组成,主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证治准绳》中芎归散药味与佛手散亦同,用川芎、当归(去芦)各等分,主治脚气、腿腕生疮等;疾病初期用量较大,取其量大力专而猛之势,以祛病邪;久病用量宜小,取其量小力缓,使疾病逐渐向愈;时效关系中的晨服参芪、夕用六味等,均说明中药的时效与量效在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
图1 桂枝汤本丙烯类成分对PGE2合成代谢主要靶点的整合调节
表1 西药与中药的主要差别
4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首先介绍药物毒性的概念,中药所称的“毒药”有两种涵义,一是在古代医籍中泛指一切药物,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气味之有偏也”;二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包括治疗作用过分强烈,或治疗作用以外的不良反应[10-13]。接着从临床角度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部分中药具有毒性,应用不当会对机体造成巨大的损害,但是有些药物的毒性是可以避免的,并且能够治疗病证,发挥药物的正面作用。部分中药的治疗剂量和产生毒副作用的剂量接近或相当,合理提取和利用中药的毒性成分,起到更好的疗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无毒中药应用不当也会对机体造成损伤,根据中医理论内容,中药具有偏性,无毒或低毒的药物,需使用得当,反之导致人体阴阳的失衡,从而对人体造成损伤。最后重点讲解在中医理论中,对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研究不断深入,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不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不良反应(也称副作用)。②毒性反应:中药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急性毒性反应是指大量毒物短时间内进入机体,很快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急性毒性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反应系指中药或中成药经长期服用或多次服用所出现的、并造成靶器官结构性损伤的反应。损伤的“靶器官”中,以肝、肾、胃肠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肌、骨骼、肺、中枢神经、内分泌腺体,如雷公藤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以及关木通中马兜玲酸的肾脏毒性。③后遗效应。④停药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⑤变态反应:指机体受到中药或中药注射剂刺激后,体内产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⑥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一些中药可以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如雷公藤、雄黄、砒霜等。有些中药可以引起癌变,如大戟、甘遂,其主要毒性成分系巴豆烷型(tigliane type)与巨大戟烷型(ingenane type)两种结构母核类型的二萜醇酯类化合物,易产生刺激性、致炎、促发致癌等。 因此,对于中药治疗病证,应辨证地看待中药的毒性,合理应用无毒中药,巧妙使用有毒中药[14]。
5小结
中药的效应动力学与药理学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中药的作用是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作用,对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调节作用,而兴奋和抑制作用构成了西药药理的主要作用方式。与西药药理学相比,中药的生物作用具有缓效与温和。量效关系是非线性的特点,但中药使用不当会有不良反应。
因中药药理学中有很多的专业术语,知识点繁多而分散,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扬长避短,利用好地方特色的优势提高中药药理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5],更好地为中医药产业服务。在中药的效应动力学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利用中药标本,结合中草药的历史传承文化,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构建摸得到、看得到的综合教学模式,做到课上传授知识,课下实习见证中药的应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者在授课的过程也适当加入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把系统的知识内容归纳分解,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下,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把关,让学生独立操作一些简单的科研实验,做到教研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课堂形式多样化,并邀请学生参与制作教学影像资料,为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提供新思路新论断,使中药的效应动力学的教学多样化,以期更好地为中医药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游秋云,张舜波.浅谈开窍药的教学思路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7):103-104.
[2]刘冬,杨卫平,梅颖,等.中医临床类专业《临床中药学》教学思路与方法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38(1):69-71.
[3]李瑞瑞.药剂科中药饮片处方的临床用药情况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6,(23):26.
[4]游秋云.安神药的课堂教学思路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37-138.
[5]金乐红,唐婷,郑威.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思路[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02-304.
[6]张予阳,曹珂,温慧敏,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26-128.
[7]王巧云,石乐鸣,徐理华,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4,3(4):33-34.
[8]姚立,余静.《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48.
[9]刘彬,刘慰华,张竞之.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与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0):93-94.
[10]黄吉赓.丁氏内科张伯臾临证经验和教学思路举隅[J].中医文献杂志,2016,34(1):38-40.
[11]郭云辉.浅谈中医院校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J].当代医学,2013,19(26):164.
[12]程琰,尤淋君,杨勇,等.中药活性成分吸收动力学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6,35(6):351-354.
[13]任小巧,高增平,穆丽莎.中药新药毒性与抗癌效应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1):7-9.
[14]赖日明.中药各类毒性成分的中毒机制和炮制减毒的原理探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0):186-187.
[15]李晓宇,黄娜娜,孙蓉,等.蛋白组学技术在中药肝毒性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警戒,2015,12(5):282-285.
Classroom teaching idea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effect dynamics
ZHANG Ru-yiYOU Qiu-yun▲
School of Pharmacy,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Chinesemedicineeffectdynamicsisachapterfromgeneralintroductionin PharmacologyofChineseMateriaMedica for pharmacy major in medical and pharm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A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it also acts as a bridge of cross-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Chinese herb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eparation.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in this chapter and apply these contents into real life and clinical practice,this paper did some explorations of teaching methods on Chinese medicine effect dynamics,classroom teaching idea of Chinese medicine effect dynamics was explored.
[Key words]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ffect dynamics;Teaching idea
[中图分类号]R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2(c)-0170-03
(收稿日期:2016-11-09本文编辑:祁海文)
[作者简介]张如意(1992-),女,吉林辽源人,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游秋云(1974-),女,湖北荆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及科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