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2010~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陈守娟1严春华2▲
1.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保健科,江苏灌云 222200;2.江苏省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灌云 222200
[摘要]目的 掌握灌云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其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病例资料(2010年1月~ 2014年12月)来源于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资料来源于灌云县统计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确诊病例244例,年均发病率4.77/10万,较2005~2009年前五年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最高为5.96/10万,病死率达3.28%(8/244)。男女发病率比2.08∶1,发病年龄17~81岁,18~59岁人群占66.39%(162/244),农民多发,占94.67%(231/244)。病例多发生于冬春季。全县各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南岗、龙苴、伊山、下车、杨集和东王集这6个乡镇的病例占总病例的62.70%(153/244)。结论 灌云县出血热疫情呈上升趋势,应大力开展灭鼠和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切实降低出血热的危害。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描述性流行病学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和肾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1]。为掌握灌云县近几年出血热发病情况,笔者对该县EHF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相关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2014年病例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 12月)来源于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有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测确诊符合《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WS278-2008)》[2];2010~2014年人口资料来源于灌云县统计局。
1.2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加以表述,运用ARIMA模型预测近年发病态势。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 2007和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2结果
2.1总体概况
2010~2014年共报告EHF确诊病例244例,年均发病率为4.77/10万,较2005~2009年前五年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5.96/10万,报告8例死亡病例 (2010年4例、2011年2例、2012年和2013年各1例),病死率达3.28%(表1)。
表1 2010~2014年灌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例)

2.2流行特征
2.2.1人群分布 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33/10万和3.04/10万,发病率比为2.08∶1。发病年龄17~81岁,18~59岁人群占66.39%(162/244)(表2)。农民多发,占94.67%(231/244),然后依次为民工5例,干部、教师和工人各2例,学生和餐饮人员各1例。
表2 2010~2014年灌云县EHF人群分布(例)

2.2.2时间分布 10月份至次年1月份发生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3.20%(203/244),病例多发于冬春季(图1)。

 
图1 2010~2014年灌云县EHF时间分布
2.2.3地区分布 2010~2014年全县15个乡、镇、农(盐)场均有EHF病例发生,多分布于南岗乡、龙苴镇、伊山镇、下车镇、杨集镇和东王集乡,这6个乡镇EHF病例占总病例的62.70%(153/244)(表3)。
表3 2010~2014年灌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地区分布(例)

2.3预测分析
将2005~2014年灌云县EHF发病率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后,通过ARIMA模型(图2),预测2015~ 2016年未来两年该县EHF发病率仍处于高发水平。

 
图2 2005~2014年灌云县EHF发病率预测ARIMA模型
3讨论
出血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我国每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人数占世界报道的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不仅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随着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变,引起鼠密度和(或)带病毒率波动明显,老疫区疫源地稳固存在,新发现疫源地逐年增多,疫区范围不断扩大,鼠间感染广泛存在,致使当前我国出血热疫情下降不明显或上升[4]
本次分析结果表明灌云县2010~2014年出血热病例多发于男性青壮年农民,病例主要集中于10月份至次年1月份,呈秋冬峰明显高于春峰的双峰型分布,故该县是以秋冬季姬鼠型发病为主的混合疫区,与国内其他省市流行特征基本相符[5-7]。2010~2014年出血热年均发病率4.77/10万,较2005~2009年前五年(年均发病率3.82/10万)[8]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病死率达3.28%,高于我国黑龙江佳木斯、陕西宝鸡、辽宁沈阳等高发市[9-11]。根据ARIMA模型预测分析,灌云县2015~2016年未来两年发病率仍处于高发水平,如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极有可能出现暴发疫情,必须加大防控力度,做好“五个坚持”。
①坚持开展科学灭鼠:鼠密度及鼠带毒率是影响出血热发病的重要因素,采取防鼠灭鼠的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措施之一[12-13]。以创建卫生城市工作为契机,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建立和运行EHF防治协调工作机制,清除居民区鼠类栖息孳生源,维护清净卫生的居住环境,在居民区内及其附近大力开展室内外灭鼠防鼠工作,力求将鼠密度长期控制在捕获率1%以下。
②坚持开展疫苗接种:研究表明完成出血热疫苗基础免疫接种即可获得较高抗体水平,但接种5年后抗体下降水平较大,末次接种7~8年后保护率下降到90%以下[14-15],因此在出血热流行高峰前一个月内对野外作业人员、农民、民工等重点人群中开展出血热疫苗基础免疫接种,在疫点周围人群做好应急接种,必要时可适当扩大接种人群范围,并在末次接种后7~8年应再加强免疫接种一针次疫苗。疫苗接种后应及时开展抗体水平检测和流行病学保护监测,提高疫苗免疫效果,建立有效持久的免疫屏障,从而降低EHF发病率。
③坚持开展业务培训:坚持对疾控和医疗机构的医护、检验等专业人员开展出血热防控新技术、新方法等培训工作,提高业务知识和诊疗水平,做到“三早一就”,加强重症患者的救治,把好“三关”,切实降低病死率。
④坚持开展健康教育:灌云县是出血热老疫区,多年来出血热疫情一直高居不下,广大群众缺乏对该病的基本认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宣传单、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传播媒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单位和户外大型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传媒技术,大力普及出血热防病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防病意识。
⑤坚持做好疫情监测:通过鼠密度和鼠带毒率的宿主动物监测以了解鼠间疫情情况,进一步做好人间疫情与鼠间疫情相关性分析和人间疫情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防止疫情扩散或引起暴发疫情。
综上所述,2010~2014年灌云县EHF疫情呈上升趋势,应大力开展灭鼠和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减少EHF的危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7-86.
[2]卫生部.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WS278-2008)[Z].2008.
[3]卫生部.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Z].2005-9-12.
[4]王芹,李建东,张全福,等.2014年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总结和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16,31(3):192-199.
[5]袁玫,于本跃,王琪.安义县2010-201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6,27(2):192-193.
[6]刘晓青,张天琛,谢昀,等.2009-2013年江西省宜春市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3):228-231.
[7]田永琴,陆朝国,吴家红.1994-2013年贵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探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7):698-702.
[8]严春华,马士化,陆建奎.灌云县2005-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1):1154-1155.
[9]王敬磊,赵亚双.1949-2012年佳木斯市肾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2):211-212.
[10]李红兵,何微,王宏戈,等.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31(5):639-641.
[11]车雷,殷洪博,刘峥华,等.沈阳市2004-201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监测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6):566-568.
[12]韩占英,韩旭,魏亚梅,等.2008-2012年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及流行特征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30(9):947-950.
[13]林春,郭捷,徐庆文.周宁县2011-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6,22(5):23-25.
[14]王敬军,魏战臻,魏菁,等.陕西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人群国产疫苗免疫远期效果观察[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3):309-312.
[15]王敬军,魏菁,马长安,等.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后的抗体形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 (5):387-390.
Analysis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in Guanyun County in 2010-2014
CHEN Shou-juan1YAN Chun-hua2▲
1.Department of Health,Guanyu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in Jiangsu Province,Guanyun 222200,China;2.Guanyun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Jiangsu Province,Guanyun 222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master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in Guanyun County,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HF.MethodsThe case data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4)were collected from Guanyun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the popula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Guanyun County Bureau of statistics.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ResultsA total of 24 EHF cases were reported in 2010-2014,and the average incident rate was 4.77/100 thousand.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five years of 2005-2009,it showed an upward trend.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was 5.96/100 thousand in 2014,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3.28%(8/244).Incidence of male and female ratio was 2.08∶1,the age of onset was 17-81 years old,18-59 years old population accounted for 66.39% (162/244).More farmers occurred,accounting for 94.67% (231/244).Cases occurred in winter and spring.County each villages and towns had a case report,Nangang,Longju,Yishan,Xiache,Yangji and Dongwangji these six towns,EHF cases accounted for 62.70%(153/244)of the total cases.ConclusionPestilence of EHF in Guanyun County is on the rise.It should vigorously carry o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ch as rodent and focus groups vaccination,so as to effectively minimize the harm of EHF.
[Key words]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中图分类号]R3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2(c)-00151-03
(收稿日期:2016-11-13本文编辑:许俊琴)
[作者简介]陈守娟(1974-),女,江苏灌云人,主管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通讯作者:严春华(1972-),女,安徽怀宁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