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茄软膏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
张琴
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西药制剂室,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软膏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建立中药软膏制剂的制备方法,以湿疹患者为试用对象,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薄层扫描法对主药成分黄芪甲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经紫外分光光度法发现,在303 nm为最大吸收波长,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与内标物峰值的分离符合要求,经线性关系分析,得出Y=0.0728X-1.2288线性方程,以及精密度试验测量,得出中药软膏制剂工艺合理简单、质量可控。结论中药软膏制剂防茄软膏工艺合理、质量稳定可控,适宜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软膏制剂;皮肤湿疹;质量控制;配制方法
软膏制剂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药物与特定基质联合起来,敷于患处以透皮给药方式进行治疗的半固体制剂,具有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的作用,部分药物透皮吸收后,也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1-2]。防茄软膏是一种不含激素的纯中药软膏制剂,多用于湿疹的治疗,其特点为原材料毒性作用小、成本低廉、临床疗效佳[3]。与多数软膏一样,防茄软膏在制备过程中要加入一些赋形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软膏的质量控制,也是大多数软膏制备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本文旨在研究中药软膏制剂在治疗皮肤湿疹中的制备、质量控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DLONEX P68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海天普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奥析科学仪器);色谱柱;电热真空干燥箱(南京拓途设备有限公司)。
1.2 试药
防茄软膏(武汉健民药业有限公司);白藜芦醇(南京普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腈(济南世纪通达化工有限公司);双重蒸馏水;其他试剂如乙醇等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
方剂:防己,虎杖,紫草,辣椒,紫荆皮,赤芍,白芨,红花,山苍子油,当归,桂枝,白芷。
2.2 软膏制备
2.2.1 配制水相
防己、虎杖等中药经90%乙醇分次回流,并滤过所得提取液,经过减压回收溶液提取20 m1浓缩液;红花经55%乙醇渗滤,滤过提取液并浓缩提取10 m1红花液,将浓缩液与红花液混合,加入180 m1蒸馏水的500 m1烧杯中加热控温[(80±5)℃],加入45 m1尿素、50 m1三乙醇胺搅拌并控温[(80±5)℃]。
2.2.2 配制油相
当归、白芷、紫草经液体石蜡温提,并滤过所得提取液,提取20 m1当归液;20 m1辣椒经滤过提取辣椒液。将当归液与辣椒液混合,加入硬脂酸50 m1、羊毛脂5 m1、甘油40 m1,于80℃水浴搅拌得到混合液,加入50 m1月桂醇。
2.2.3 调制软膏
将制备好的(80±5)℃水相液逐渐加入到油相液中,此过程不断搅拌,并控温在(80±5)℃,配置为软膏状混合物,80℃水浴30 min并不断搅拌,制得软膏降温<40℃,此时可加入2 m1山苍子油并搅拌,灭菌分装得出软膏。
2.3 定性
2.3.1 性状
本软膏制剂为浅棕色,有香味。
2.3.2 鉴别
行防己、赤芍、白芷鉴别。
2.3.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防茄软膏制剂两盒,各刮取10 g置于圆形烧瓶内,于80℃水浴加入50 m1甲醇,加热2 min并不断搅拌,置于冰浴冷却搅拌,过滤取滤液为供试品溶液。
2.3.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取对照品粉防己碱少许,加入氯仿配制溶液,为对照品溶液。
2.3.2.3 阴性对照溶液制备 根据处方,取虎杖、赤芍、白芷等中药,按防茄软膏制备方法,软膏按供试品溶液制备,制备阴性对照溶液。
2.3.2.4 薄层色谱法实验步骤与结果 按薄层色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4])试验,取20 μ1供试品液、10 μ1对照液以及20 μ1阴性对照液,置于同块硅胶G薄层板上。防己展开剂为氯仿-丙酮-甲醇-浓氨液,展距为12 cm,待溶液挥发,喷稀碘化铋钾溶液,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对应位置,存在同种颜色斑点,与阴性对照品色谱对应位置,不存在同种斑点,阴性不具有干扰;赤芍展开剂为氯仿-醋酸乙醋-甲醇-甲酸溶液,展距15 cm,待溶液挥发,喷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使之显示清晰,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对应位置,存在同种蓝紫色斑点,与阴性对照品色谱对应位置,不存在同种斑点,阴性不具有干扰;白芷展开剂为60~90℃石油醚-乙醚溶液,展距12 cm,待溶液挥发,紫外灯照射观察,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相应对应位置,存在同种荧光斑点,与阴性对照品色谱对应位置,不存在同种斑点,阴性不具有干扰,薄层色谱图(温度:25℃,相对湿度:70%)如图1~图3。色谱试验显示,防己、赤芍、白芷色谱斑点特征性较好,阴性无干扰,结果准确。

 
图1 防己的薄层色谱图

 
图2 赤芍的薄层色谱图

 
图3 白芷的薄层色谱图
2.4 中药软膏制剂有效成分的定量测定
2.4.1 检查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软膏剂各项指标。
2.4.2 紫外分光光度法与结果
此法应用软膏中药的吸收波长峰值或特殊性质吸收峰的波长测定物质含量。取白藜芦醇的对照品溶液置于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190~400 nm的范围内扫描,于303 nm为最大吸收。
2.4.3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结果
此法结果可靠、误差小、精密度高,近年来多用于测定药物的含量。应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白藜芦醇,色谱柱为Diamonsi1 C185 μm;流动相:乙腈、水;流速:1.0 m1/min;柱温:42℃,结果与内标物峰值的分离符合要求。
2.4.4 线性关系考察与结果
取白藜芦醇5、10、15、20、25 μ1,分别测定峰面积,纵坐标为峰面积积分值,横坐标为白藜芦醇对照品量(ng),绘制标准曲线,已知Y=0.0728X-1.2288 (r=0.9998),显示白藜芦醇良好曲线存在于531.0~3171.0 ng(表1),提示溶液呈良好线性关系。
表1 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2.4.5 精密度试验与结果
取相同供试品液,重复5次测量,每次10 μ1,参照上述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色谱条件测定,认定白藜芦醇相对标准偏差(RSD)<2.0%(表2),表明本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好。
表2 精密度试验结果

2.4.6 加样回收试验与结果
称已知量白藜芦醇的防茄软膏5份,约5份/g,置于圆底烧杯内,精密称取已知白藜芦醇普含量的防茄,于80℃水浴加入50 m1甲醇,加热2 min并不断搅拌,置于冰浴冷却搅拌,使用30 m1反复提取两次,提取100 m1,加入甲醇稀释至刻度,搅拌冷浴2 h,过滤即为加样回收试液,平均回收率达98.19%,说明具有良好的回收率。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健康观念有所转变,更多的人倾向于中医保健治疗思想,借助中医新工艺、新技术研制出全新的中医类的制品及药品[4-5]。中药软膏剂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渗入皮肤的一种制剂,其用药灵活、疗效确切,现多用于皮肤过敏性疾病、烧伤、烫伤以及骨质增生等的治疗[6-8]。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湿疹且具有独特疗效的药物很多,如鹅掌风、华佗膏、皮康软膏、皮康王、复方康纳乐软膏、去炎松软膏、肤轻松软膏、皮炎平软膏、氧化搓锌软膏等[9-12]。其中部分药物由于临床应用例数少,未作对照组以及毒理试验,暂不作为研究对象,而防茄软膏是一种不含激素的中药制剂,各指标均符合安全标准,处方来源于疮疡经验方,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药味加减,由虎杖、红花、紫草、当归等中药经过滤提取调配成的软膏剂[13-14]。组方新颖独特、原材料费用低廉、经济效益可观、前景广、临床应用广。
目前,部分中药软膏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加之多数软膏制剂加入了赋形剂以保证软膏形状,其对软膏的质量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干扰[15-16]。本文研究防茄软膏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利用软膏中药物最大吸收波长的特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软膏中的主药含量[17],检测结果较好,证实软膏的制备方法可靠,软膏质量稳定;采用薄层扫描法对防己、赤芍、白芷进行鉴别[1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且误差小,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是近几年来较常用的药物含量测定方法[19-20]。本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软膏进行检测,发现检测结果与内标物峰值的分离符合要求。此外,本研究还应用了精密度试验,加样回收试验,线性关系考察等方法对软膏的质量进行检查,均得到可喜的结果。
综上所述,本法线性关系良好,稳定性、精密度以及加样回收率均为理想数值,测定结果准确,防茄软膏质量可控,性质稳定。中药软膏制剂防茄软膏工艺合理、质量稳定可控,适宜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会前,李成网.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的制备与质量控值[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6):1401-1403.
[2]沈德荣.乳酸依沙啶软膏的制备及含量测定[J].药物研究,2008,5(30):33.
[3]丁世伟,戴品,胡凤鸣.蜈黛软膏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外用治疗慢性湿疹38例[J].江西中医药,2012,42(11):23-24.
[4]金云.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及湿疹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2012,10(5):447.
[5]华玉铃,贺祝英,张建玲,等.中药软膏剂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2):66-69.
[6]刘彬.自拟方皮炎康汤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0):208-209.
[7]徐克明.归草润肤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1(15):21.
[8] A1e IS,Maibach HI.Topica1 treatment of hand eczema:corticosteroids[M].Textbook of Hand Eczema,Springer Ber1in Heide1berg,2014:321-328.
[9]边海疆.羲术残油软膏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标准[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10]李永慧,朱晓芳,胡荣,等.中药抗湿疹制剂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3):152-155.
[11]张红阳,张鹏,廉晓日.中药药浴联合咪唑斯汀片治疗慢性湿疹30例[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2,19(3):157-159.
[12]陈永凤,张曼琳,张璐,等.自制紫黄软膏预防婴幼儿湿疹45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6):29-30.
[13]郑爱芹,刘春明.防茄软膏治疗湿疹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0):22.
[14]苗明三,张玉林,杨亚蕾,等.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2014.
[15]黄晓.润肤中药软膏的制备[J].海峡药学,2013,25(6):10.
[16]杨君,杨跃辉,姜清华.五倍子软膏制备工艺优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579-2581.
[17]华海婴,归振华,乔淑会.紫苏醇软膏的制备及其体外经皮渗透研究[J].中草药,2013,44(14):1911-1917.
[18]于莲,杜妍,田丽华,等.叶酸修饰水飞蓟宾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A549细胞抑制作用研究[J].中草药,2013,44(2):158-164.
[19]张翠欣,赵秋生,张钢,等.如意金黄膏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6):369-370.
[20]游燕.中药软膏剂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学,2010,6(8):150-151.
Research of Fangqie ointment prepar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ZHANG Qin
Western Medicine Preparation Room of Preparation Center,the First Affi1iated Hospita1 of Hunan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reparation and qua1ity contro1 method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 Methods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 was estab1ished.Eczema patients were designed as the subjects.Thin-1ayer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for qua1itative identification and thin s1ice scanning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astraga1oside. Results Based on u1travio1et spectrophotometry,303 nm was the maximum absorption wave1ength.The resu1t of HPLC and separation of interna1 standard substance peak va1ue cou1d meet the requirement.Linear equation Y=0.0728X-1.2288 was obtained by 1inear corre1ation ana1ysis.Combined with resu1t of precision test,the preparation was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 confirmed simp1e with contro11ab1e qua1ity. Conclusio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 is reasonab1e with steady and contro1-1ab1e qua1ity,which is worthy to be promoted.
[Key words]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Eczema;Qua1ity contro1;Prepar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 R28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3(b)-0015-04
[作者简介]张琴(1981-),湖南长沙人,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学
收稿日期:(2015-06-19 本文编辑:王红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