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洪华,杜琳,单玲,等.孤独症谱系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华临床医师志(电子版),2014,8(24):4471-4474.
|
[2] |
钟洁琼,孙瑞泽.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融合教育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4):965-967.
|
[3] |
孟灵博,麦坚凝,杨思渊.行为分析疗法结合结构化教学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2):2625-2627.
|
[4] |
田艳丽,耿香菊,吴英英,等.行为分析法结合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治疗儿童孤独症效果及对家长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5):23-25.
|
[5] |
朱翠.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听觉统合训练新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2):22-23.
|
[6] |
赵晓杰,崔梦舒,丁相玲.“医教结合”康复模式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其保证措施[J].东北师大学报,2017,(5):165-169.
|
[7] |
张利坤,胡桂菊.医教结合干预对特殊教育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8,27(18):17-18.
|
[8] |
邹小兵.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23):1768-1770.
|
[9] |
周洋,黄懿钖,陈一心.孤独谱系障碍教育训练的辅助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5):497-499.
|
[10] |
李廷玉.提高儿科医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识别和管理能力[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12):881-883.
|
[11] |
张兰,尚清,耿香菊.孤独症患儿家庭康复训练配合TEACCH早期康复治疗[J].社区医学杂志,2019,17(1):43-45.
|
[12] |
沈晓明.在中国提出医教结合理念的背景与思考[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1(4):241-244.
|
[13] |
宋翠娣,金星明,周念丽,等.上海市浦东新区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医教结合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1(3):214-218.
|
[14] |
许小燕.市域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模式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5,35(7):122-127.
|
[15] |
刘稀凤.大连市特殊教育调研报告[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2):17-19.
|
[16] |
陈光华,郭黎岩.解析上海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综合服务模式[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7,35(2):88-94.
|
[17] |
张利坤,胡桂菊.医教结合干预对特殊教育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8,27(18):17-18.
|
[18] |
王芳,杨广学.国内自闭症干预与康复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7,38(10):49-54.
|
[19] |
李冰,张玲,吴德,等.引导式教育对孤独症患儿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6):1264-1266.
|
[20] |
许娟.引导式教育在语言障碍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91-92.
|
[21] |
吴云鹏,唐强,张春燕.早期针康法干预对脑瘫高危儿预后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22-324.
|
[22] |
王晶晶.自闭症临床护理与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6):376-377.
|
[23] |
职晓霞.引导式教育理念对改善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8,5(13):260-261.
|
[24] |
陈艳琳,龚建华,龚江伟,等.3~6 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医教结合康复的疗效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3):343-345,349.
|
[25] |
许洁霜,梁霁,诸臻颖.上海市儿童孤独症康复机构现状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10):1221-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