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仝瀚文,张劲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进展[J].临床急诊杂志,2016,17(2):161-164.
|
[2] |
喻文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机械通气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2):97-101.
|
[3] |
闫忠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运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5):153.
|
[4] |
厉为良,朱建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3-115.
|
[5] |
唐朝霞,管向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11):838-839.
|
[6] |
施卉,任成山.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 (4):50-55.
|
[7] |
刘涛,任成山.炎症介质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3):60-63.
|
[8] |
黄英姿,邱海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现状与挑战[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5(6):470-475.
|
[9] |
刘大为.机械通气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3):129-130.
|
[10] |
郝万江,郑艳玲,李永,等.有创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29-31.
|
[11] |
钟华强,黄可赞.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8(9):845-848.
|
[12] |
李宗武,何成丽.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5,5(27):187-188.
|
[13] |
张欣,赵子平,刘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潮气量肺保护通气策略的预后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2):120-121.
|
[14] |
任惠龙,许绍发,耿万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其肺保护策略的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1):147-150.
|
[15] |
黄英姿,邱海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对立和出路[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5):369-371.
|
[16] |
刘培俊.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展[D].蚌埠:蚌埠医学院,2014: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