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良,李彬,朱明军,等.慢性心力衰竭辨治体会[J].中医研究,2010,23(10):56-57.
|
[2] |
毛春燕.中医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对策[J].河北中医,2002,24(11):823-824.
|
[3] |
Eugene B,Wilson SC,Willian G.心力衰竭的临床:高排量型心力衰竭、肺水肿[M].陈灏珠,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07-429.
|
[4] |
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
[5] |
韩玲,刘芳,周云,等.中药结合康复运动综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7):667.
|
[6] |
逯金金.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
[7] |
王瑞元,孙学川,熊开宇,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58-173.
|
[8] |
杨跃进,郭静萱.2002年欧洲心力衰竭专题研讨会亮点介绍[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4):319-321.
|
[9] |
伊东春树.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疗法[J].陈琳,译.日本医学介绍,2007,28(6):224-247.
|
[10] |
黄峻.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和中药治疗前景[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2.
|
[11] |
张健.2013ACCF/AHA心力衰竭指南解读(上)——新变化及药物治疗[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4):329-330.
|
[12] |
张健,邹长虹.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更新亮点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5):321-323.
|
[13] |
金末淑,陈思宇,徐杉,等.背俞穴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增刊):106-109.
|
[14] |
李寿霖,孟申.摄氧效率斜率:评价心脏病患者心肺功能的指标[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97-100.
|
[15] |
付彩虹.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估[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2):192-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