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4,20(3):494-498.
|
[2] |
尹俊.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2):100-103.
|
[3] |
金丽花,蒋玉兰.严重ARDS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应用与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11):2279-2281.
|
[4] |
孙庆文,徐远达.俯卧位通气的呼吸力学变化趋势[J].国际呼吸杂志,2015,35(10):791-795.
|
[5] |
崔丽秀,潘瑞丽.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中的应用状况[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3):73-76.
|
[6] |
王亚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新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6):496-500.
|
[7] |
章丽娟,林文霞.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治疗ARDS效果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3):538.
|
[8] |
张燕婷,王倩,熊旭东.有创与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序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3):276-278.
|
[9] |
杨田军,潘爱军,陶晓根,等.呼吸末正压对ARDS患者腹内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9):1013-1017.
|
[10] |
郑彬荣,杨敏,乔松,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平卧与侧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炎性因子变化对比[J].中国医刊,2013,48(2):56-58.
|
[11] |
向鑫,刘畅.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2):325-328.
|
[12] |
周翔,刘大为,隆云,等.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6):437-441.
|
[13] |
莫必华,刘艳秀,甘国能,等.重度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对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11):2073-2075.
|
[14] |
颜骏,吉木森,金兆辰,等.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对早期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3(6):520-522,525.
|
[15] |
汪海源,臧彬.呼气末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20):76-77.
|
[16] |
贺慧为,杨春丽,陈志,等.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治疗对重症ARDS患者氧合及预后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4,49(2):113-115.
|
[17] |
陈绪池,杨倩会.不同通气策略在ARD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0):84-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