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印会河,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
|
[2] |
皇甫谧著,黄龙祥整理.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29-30.
|
[3] |
房玄龄.晋书(卷37-38)[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936-937.
|
[4] |
周永学,杜林柯,苏同生,等.长安医学针灸学说的创建与传承发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5):17-26.
|
[5] |
王宏才,白兴华.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卷·上)[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49
|
[6] |
王浩然,贾红玲,张永臣.晋代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79-81.
|
[7] |
孙巧云.皇甫谧及其著述论略[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
[8] |
雒成林.皇甫谧的医学成就内涵剖析[C]//.中国针灸学会.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暨《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2:22-25.
|
[9] |
潘龙康,钱屠萧萧,潘鹏康,等.《伤寒论》与《黄帝内经》六经之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7):1056-1058.
|
[10] |
岳美中.岳美中经方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
|
[11] |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医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12] |
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4.
|
[13] |
王树芬.论张仲景诊王仲宣一案的真实性及其价值[J].中华医史杂志,1997,27(1):29-31.
|
[14] |
段祯,王亚丽.《武威医简》68,86甲乙及唐以前麻风病用药特点讨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2):1687-1688.
|
[15] |
章原.毒药与良方:寒食散的两面[J].天中学刊,2018,33(5):117-121.
|
[16] |
赵匡华.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80-87.
|
[17] |
雷志华,高策.毒药还是良药?——中国古代寒食散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4):104-108.
|
[18] |
辛鑫,王毅,高旭东,等.从肝脾理论浅谈侯氏黑散在青年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4):7-9.
|
[19] |
乌凯迪,蒋希成,宋莹,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侯氏黑散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4):601-608.
|
[20] |
许燕,许崇崇,刘岳.侯氏黑散方证思考及其临床应用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1,55(6):37-40.
|
[21] |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65.
|
[22] |
徐衎.宋以前医籍所载《金匮要略》佚文辑考[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
|
[23] |
陶弘景著,王雪苔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药校注考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
|
[24] |
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千金翼方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
|
[25] |
董硕,周可林,陈家旭.《伤寒杂病论》针刺条文及穴位探究[J].环球中医药,2021,14(2):264-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