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医药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欢迎您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    |    本刊简介     |    期刊荣誉     |    编采团队     |    会务培训     |    理事单位     |    下载专区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返回中国当代医药网
中国当代医药
更多>>
  刊物资质
  征订启事
  征稿启事
  杂志社介绍
  广告启事
更多>>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编委/审稿专家申请登记表
本刊非研究类论文写作模板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业界关注

2021年多位医药卫生工作者当选两院院士

2021年多位医药卫生工作者当选两院院士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  潘 锋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在其官方网站公布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共有149人当选,一批长期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核心技术攻关、坚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边远地区的杰出工程科技专家当选。2021年增选后中国科学院共有院士860人,外籍院士1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院士971人,外籍院士总数为111人。

22位医药科技工作者当选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等规定,中国科学院2021年共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其中女性科学家5人。在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2人,化学部1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3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7.4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8岁,60岁(含)以下的占76.9%。25位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外籍分别来自11个国家,其中美国11人,英国3人,德国、以色列各2人,巴西、俄罗斯、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典、瑞士各1人,韩国和瑞士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外籍院士队伍的国别分布更趋合理。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等规定,中国工程院2021年共有84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女性科学家6人。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1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8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工程管理学部7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岁,最小年龄51岁,最大年龄69岁,60岁(含)以下的占75%。2021年,20位外国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2位生物医药科技工作者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当选的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窦科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教授,厦门大学林圣彩教授,武汉大学宋保亮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王以政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杨正林教授,云南大学张克勤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教授。

  新当选的1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田金洲教授,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朱兆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教授,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肖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范先群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赵铱民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蒋建东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蒋建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第六医院贾伟平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军队系统5位新当选院士

  窦科峰教授现任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窦科峰教授长期从事器官移植研究,针对器官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在移植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创了脾窝辅助性肝移植术,克服了原位辅助性肝移植需切除患者部分病肝,创伤大、移植空间小、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在治疗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基础上,依托脾窝实现“一体两肝”,极大地提高了供—受者的安全性并实现了系列临床应用,为终末期肝病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攻克了活体肝移植供肝获取和移植肝血管、胆管重建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提出了多器官联合移植“优先、序贯、共存”三原则,完成了亚洲首例肝胰肾联合移植并均实现了患者长期健康存活。

  窦科峰教授主编了国内首部《活体器官移植学》专著,形成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进步。完成了国内首例基因编辑猪—猴异种肝移植临床前试验,成功开展了国际首例PERV敲除的多基因编辑猪—猴异种肝、心和肾移植,创造了受体存活世界纪录。主编了国内首部《异种移植学》专著,制定了我国异种移植临床研究规范并参与制定了多个国际指南,引领我国异种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肝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窦科峰教授围绕肝移植常见原发病开展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病的细胞分子学新机制,为移植肝保护提供了全新策略。

  张旭教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张旭教授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38年,是我国泌尿外科腹腔镜和机器人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张旭教授创建的泌尿外科后腹腔镜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在全国得到推广普及,成为我国泌尿外科领域的标准技术,彻底改变了我国泌尿外科疾病的传统治疗模式。作为重大创新成果,该理论和技术体系被数十部国际泌尿外科教材、专著和指南引用,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我国泌尿外科事业发展,提高我国泌尿外科国际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旭教授长期致力于泌尿外科手术技术创新,特别是微创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与推广。通过技术攻关创立了一套以腹膜后入路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技术体系,已完成8000余例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经过近20年的推广,后腹腔镜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泌尿外科通用技术体系并在欧美及东南亚得到推广应用,迅速提高了我国泌尿外科腹腔镜和机器人外科水平。张旭教授率先在我国系统开展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至2017年个人机器人手术量达3000例。张旭教授创新性地将后腹腔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机器人技术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同时,张旭教授还在前列腺癌根治、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手术及机器人肾移植手术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由于在腹腔镜和机器人领域的贡献,张旭教授连续 16 年在欧洲及东南亚著名大学医院和国际大会上演示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并作专题报告,数十篇微创医学论文被收录至国际医学指南及教材并为国内外培养了数百名骨干医生。 

  赵铱民教授现任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口腔修复与正畸学。颌面修复也称之为颌面赝复,即利用人工材料制作颌骨、眼眶、鼻子、耳朵等去修复患者颌面部的缺损,颌面修复不仅能恢复患者的咀嚼、语言、吞咽等功能,而且能以假代真、以假仿真、以假乱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容貌。赵铱民教授在口腔颌面部严重缺损修复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创立了颜面缺损仿真修复技术体系,建立了系统的颌骨缺损咀嚼功能重建技术,发展了牙科磁性附着体固位技术。

  赵铱民教授团队研发成功了世界首台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自主式种植牙机器人,该设备集眼、手、脑功能“三位一体”,其工作臂可按照预定指令自动进入患者口腔,精确定位,自主实施手术并植入种植体并在术后即时载入义齿,具有“精准、微创、安全”的优点。针对我军战伤救治仿真训练器材空白这一重大问题,赵铱民教授利用在机器人研制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并满足战场实战训练要求的“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解决了我军战伤救治的重大急需,成为我军军事卫勤研究的重大成果。赵铱民教授创建并促进了中国颌面修复学发展,推动了我国该学科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

  蒋建新教授现任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野战外科研究部战伤救治前沿技术研究室主任,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著名创伤与野战外科学专家。30多年来,蒋建新教授带领团队始终紧贴国家和军队重大需求,面向未来战场和部队官兵,在爆炸伤防治、危重伤感染、内脏修复等战创伤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蒋建新教授开启了现代爆炸性武器伤和创伤脓毒症分子遗传学研究,建立了现代爆炸性武器致伤理论,破解了爆炸冲击波致伤机制与防护难题,实现了爆炸伤的能防可治。提出了创伤感染病原学新理论,揭示了内源性感染是危重伤并发感染的重要途径以及病原菌免疫逃逸感染机制,提出了创伤脓毒症易感“创伤增敏”、分子遗传学等新机制。建立了创伤感染诊治新的技术体系,实现了创伤感染的预警识别与精准防治,使我国危重伤脓毒症防治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蒋建新教授多次上高原,走戈壁,冒雨雪,顶风沙,走访调研野战医院和基层部队,总结梳理制约部队卫勤战斗力生成、基层军医队伍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围绕我军高原卫勤建设、保障官兵生命健康、提高我军高原卫勤保障体系建言献策。

  军事医学科学院王以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神经生物学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离子通道和离子稳态影响神经细胞存活与发育的机理,及其对神经疾病的病理意义,取得了系列重要的原创成果。特别是在C型瞬时受体电势 (TRPC) 通道的生理和病理作用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对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让乳腺癌不再是绝症

  徐兵河教授是我国肿瘤内科领域著名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GCP中心)主任。徐兵河教授长期深耕于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了众多中国原创研究,在乳腺癌临床和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改变了乳腺癌诊断临床实践,成果多次入选国内外乳腺癌年度重要进展。徐兵河教授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订了多个国际乳腺癌诊疗指南并在全球得到普遍推广和广泛应用,为人类抗击乳腺癌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确立了我国在乳腺癌内科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

  徐兵河教授在乳腺癌早期诊断领域创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女性乳房特征的超声结合X线的筛查新方法,成果应用于248万女性,将I期诊断率从19%提高到筛查队列的66%。徐兵河教授开创和发展了以分子分型为突破点的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新领域,包括HER2阳性乳腺癌跨线治疗、铂类药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CYP2D6基因变异指导下的内分泌治疗等。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乳腺癌耐药研究,揭示了多种乳腺癌耐药机制,如谷胱苷肽(GS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影响DNA烷化剂耐药,PAM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与HER2阳性乳腺癌耐药相关等,为解决肿瘤治疗耐药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建立外周血无创疗效评价新方法及耐药预测新体系,打破了多药耐药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将我国乳腺癌治疗5年生存率由20世纪90年代的68%提升至93%,跃居国际先进行列。

  在恶性肿瘤新药开发及临床试验领域,徐兵河教授带头研发的吡咯替尼是我国首个获批的国产原研创新药物HER-2小分子抑制剂,打破了HER-2靶点被进口药长期垄断的局面,开创了临床试验快速审批上市的先河。近5年来,徐兵河教授牵头完成了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CDK4/6抑制剂哌柏西利、首个国产CDK4/6药物SHR6390、首个乳腺癌ADC类药物T-DM1、首个中欧双报国产生物类似药HLX02、国内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化疗药物优替德隆等一系列抗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作为国内牵头PI参与的新药临床试验多达100余项,为中国抗肿瘤药物的创新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兵河教授多次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等肿瘤学奥林匹克盛会上进行口头报告,将中国的原创研究带到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作为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GCP中心)主任,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兵河教授在推动中国肿瘤学研究高质量、同质化、高速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协调和带头作用。对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兵河教授表示:“这不仅是对我本人和团队工作的肯定,更让我深感身上的使命和责任。我将继续耕耘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中,为攻克癌症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立糖尿病防控新模式

  贾伟平教授是2021年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唯一当选的医药卫生领域院士,贾伟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精准诊疗、预警筛查、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防控工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贾伟平教授设计和主持了大规模的糖尿病遗传与环境研究,确定了40个中国人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首次发现了12个中国人2型糖尿病新易感基因并据此建立了遗传易感基因谱,揭示了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中国人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构建了遗传风险模型,检出易感人群高血糖发生率比低风险人群高34%。

  贾伟平教授主持并参加肥胖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对13000多人肥胖表型的精准检测,发现超重肥胖人群中60%是腹型肥胖,首次揭示了腹内脂肪堆积是糖尿病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提出了腹型肥胖诊断新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显著提高预测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效率。贾伟平教授对腹内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及筛查技术进行创新,牵头制定了国家新标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相关研究成果被写入9部中国医学诊疗指南和美国教科书。

  在制定一系列糖尿病早期预警关键技术的同时,贾伟平教授团队持续研发糖尿病“精准干预”诊疗新技术。2007年来主持了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适用标准研究,通过分析糖尿病和对照人群的90万个监测数据,创建了CGM正常及异常国际标准,并在全球首次发现血糖波动TIR指标与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应用CGM指导糖尿病新冠患者救治,不良结局事件下降30%。贾伟平教授的研究揭示了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正常人的血糖波动规律,创建了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关键指标,为动态血糖谱指导糖尿病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

  贾伟平教授2015年起主持了上海市糖尿病预防与诊治体系建设工程,实现了上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检验能力的同质化,通过社区22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发现了需及时转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20000余例,严重视网膜病变患者4000余例。在此基础上,贾伟平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团队合作开发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该系统已推广至48个国家。2018年,时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的贾伟平教授受国家卫健委委托,组建并领导了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的工作,牵头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该指南已标准化培训全国95万名基层医务工作者。

致力中国原创新药研发

  蒋建东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蒋建东教授长期从事药学基础理论和新药研发工作,发现了我国抗菌药小檗碱是新机理的降脂(及降糖)药物,揭示了小檗碱药物复杂体系的化学和生物学原理,结果被证实并应用于临床,提出了标本兼顾的“药效云”理论,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原创药物研究的典范。建立了国际先进的抗感染药物技术体系,提出了以调控宿主细胞为机制治疗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理论并付诸实践,在抗感染药物研究中获得重要突破,主持研究的抗新冠病毒化药已进入三期临床实验阶段。主持或参与的研究获新药证书和临床批件7个,多个研发药物已应用于临床。蒋建东教授面向人民健康,注重中国原创新药研究、开发及理论探索,强调临床运用,为我国药学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顾宁教授现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顾宁教授长期从事纳米医学材料研究,在医用高性能铁基纳米材料和磷脂材料制备、表征与生物效应等创新研究中做出了系统性贡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以铁基纳米材料和磷脂分子为两大基础材料,构建了以磁性微泡为代表的诊疗一体化材料体系;发明了磁致内热法、液相中微纳颗粒磁矩图像法测量等新方法,发现了铁基纳米材料的双酶与多酶效应并阐明机制,研制并获批医用纳米氧化铁弛豫率国家标准物质和类酶活性测定的国家标准。研发出的高性能医用磁性微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核酸转染与蛋白分离、化学发光检测等新品研发与临床诊断;研发的多聚糖超顺磁氧化铁静脉注射液,临床研究除补铁治疗外还可用于磁共振影像增强,为新一代磁共振对比剂奠定基础。创新了合成磷脂制备与递药技术,研制出了高纯合成磷脂获国药审中心备案,有力支撑建成了国内目前唯一可生产并提供合成磷脂的企业,磷脂材料已用于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与药企的高端制剂研发。

  肖伟研究员现任江苏康缘现代中药研究院院长、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成药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肖伟研究员在中药新药创制、生产过程质控、智能制造领域潜心研究30余年,为提升我国中成药、天然药物研发和制造技术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肖伟研究员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国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议》等一系列高质量建议,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朱兆云教授现任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教授长年坚守在民族药工程科技领域第一线,扎根云南边疆38年,脚踏实地探索民族药发展路径,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并重,首次对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药资源实施开展了系统研究,为民族药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示范。在开展资源调研的过程中,朱兆云教授主编专著6部22卷1191万字,鉴定确证收载4392种药物。采集标本10000多种10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约16万张;准确鉴定出了412科1720属4392种天然药物,发现了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对70种重要药物资源开展了深入的调查和生产区划,对40个主要云药之乡种植的药材进行了含量检测,助力药农增收脱贫,促进生态保护。

  朱兆云教授澄清了传统药物基原1040种,翻译了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系统整理了附方5816首,注释了附方中使用药物1679种。构建了多学科药物实验筛选和评价体系,对著名的《滇南本草》进行了现代研究,其中有99种属首次研究。基于野外调查所获的第一手资料,朱兆云教授主编了《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民族药志》等专著,专著提供了科学、详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并得到广泛应用。朱兆云教授基于调查发掘源头,以民族民间传统用药经验为线索构建了多学科药物筛选和评价体系,开展了民族药新药创制研究,以第一发明人创制了5个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其中2个进入国家基本医保目录。

引领学科发展

  滕皋军教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介入诊疗中心主任。滕皋军教授自1982年起从事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临床工作和转化医学研究,在介入诊疗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及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的研究等方面做出多项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在肝癌、外周血管及脊柱等领域的介入治疗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的时间里,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做出了持续性贡献。滕皋军教授首创了10余项介入新技术,完成了数以万计的介入手术,发明和创制的放射性粒子支架以及支架植入相关技术和理论,大幅度提升了恶性肿瘤导致的食管、胆管、门静脉及气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建立的胆汁漏出导致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IPS)支架再狭窄的新理论,为新型支架的研发与广泛应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奠定基础。作为我国分子影像学开拓者之一,滕皋军教授发展了多项分子和功能影像新技术与新应用并与介入技术融合,引领介入学科发展前沿。

  范先群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教授长期致力于眼眶病和眼肿瘤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眼眶病是一种与炎症、外伤和全身疾病相关的严重眼科疾病,不仅严重影响视力,还常造成患者面部畸形。范先群教授提出了“导航内镜”新理念,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实现了“图像影像对称匹配、深部组织可视可知、重要结构实时预警”的三大优势,内镜导航手术系统等关键技术体系提高了眼眶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在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基础上,范先群教授正在研发适合眼眶外科特点的无线内镜手术系统和手术机器人,以期推动眼眶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和有效,并为远程医疗和优质资源辐射创造条件,惠及更多患者。

     眼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范先群教授专注于高灵敏的早期检测技术研究,利用纳米碳点的荧光增强作用,实现肿瘤细胞可视化监测。用于肿瘤微小病灶早期检测,具有时间短、操作简单、精度高和准确性好等优势。范先群教授建立的眼恶性肿瘤介入化疗新技术和手术治疗新模式,在保证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眼睑组织,保护了眼球和视力,提高了患者的保眼率和生存率。

  杨正林教授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杨正林教授长期致力于临床检验诊断学与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致盲眼病致病机制与临床防治”研究中系统阐明了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圆盘膜发育、感光细胞和视神经节细胞死亡等科学问题,揭示了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分子机制,其在视网膜疾病致病机制、分子诊断和防治领域取得的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被全球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检测诊断和治疗,有力推动了我国临床分子诊断的快速发展。

  姜保国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姜保国教授长期从事创伤外科临床救治,致力于降低创伤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学术研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关节周围骨折诊疗技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领域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和系统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多项成果,是我国临床多发伤救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田金洲教授师从中国工程院董建华院士和王永炎院士,是第一个把我国老年痴呆症的诊断和治疗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学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老年病学学科带头人。田金洲教授擅长运用辨证论治中药和靶向治疗西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轻度认知损害、帕金森病、正常颅内压脑积水、多发性硬化、老年性舞蹈症、脑梗死、脑供血不足、以及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健忘、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在中医老年病学临床、科研和教学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高天明教授现任精神健康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教授多年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脑卒中神经保护新药靶研究、抑郁症发病新机制和干预新手段研究和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研究,提出的脑卒中神经元死亡的“钙缺乏”新学说,为脑卒中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的药物靶点,提出的抑郁症发病的“胶质细胞”新学说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手段和新的药物靶点。抑郁症与自闭症是高度共患病,高天明教授关于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研究解开了抑郁症与自闭症的神经调控机制之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一些证据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可能也在自闭症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Neuroscience Bulletin在2021年第1期以封面文章发表了高天明教授团队的原创研究,该研究揭示了mPFC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乳酸参与调节压力环境下的消极应对反应,此后高天明教授对此细胞机制展开了进一步探索,首次报道了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自闭症的发生,其机制是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减少通过P2X2受体使GABA能突触传递减弱,进而导致自闭症发生,这一发现为治疗抑郁症与自闭症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邬堂春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邬堂春教授针对环境健康领域长期存在和尚未破解的重大科学难题,运用大样本开展了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在揭示环境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一、采用世界最大、随访44年的74 000接触粉尘工人队列,揭示并解答了矽尘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难题,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矽尘为肺致癌物提供了高级别证据,促进了中美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重大修订,新标准的实施显著减少了尘肺和肺癌的发生,延长工人的预期寿命。二、针对全球30多亿人在家使用固体燃料致健康危害这一问题,对51万多居民进行了9.8年随访研究,这也是迄今国际上样本量最大的同类研究,研究首次揭示了家用固体燃料烹饪和取暖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可分别导致每10万居民每年死亡人数增加338、392人,是居民过早死亡的重要病因,揭示了改用清洁能源是减少居民死亡的关键对策,有效通风可减少使用固体燃料烹饪者的死亡风险,估计每年减少中国30万人的过早死亡,是经济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该研究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预防对策。三、深入研究空气污染致心肺损害的主要成分,包括多环芳烃、钛、砷、铜等及其作用机制,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高效精准预防提供了新证据。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6月3日,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等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封面图为2021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窦科峰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2
京ICP备11001767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60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期刊出版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 http://beian.miit.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投稿热线:010-59626690 总机:010-59626692/18/19/20   传真:010-59626204   投稿信箱:ddyy@vip.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楼(大成国际中心B1座)8B02室   邮编:10012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4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