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医药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欢迎您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    |    本刊简介     |    期刊荣誉     |    编采团队     |    会务培训     |    理事单位     |    下载专区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返回中国当代医药网
中国当代医药
更多>>
  刊物资质
  征订启事
  征稿启事
  杂志社介绍
  广告启事
更多>>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编委/审稿专家申请登记表
本刊非研究类论文写作模板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业界关注

“中国男性健康日”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

“中国男性健康日”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

文/潘锋

    在第22个“中国男性健康日”到来之际,由中国性学会等主办的以“打破爱的刻板印象”为主题的“中国男性健康日”活动,10月26日在北京举行,这一主题活动旨在通过深入洞察两性对高品质性爱生活的不同认知,揭示导致男性无法获得美好性爱的刻板印象,号召男性从爱出发主动打破刻板印象,引导男性与伴侣共同直面问题、采取有效解决方法,从而让每个人都能拥有想爱就爱的能力即“万爱皆可”。 在此次活动中,晖致医药与中国性学会共同发布了《万爱皆可白皮书》以及披露最新男性健康数据的科普图书《成就爸业》,白皮书调研发现,男性与女性对两性关系的观点大相径庭,当面对性生活状态不佳时,大多数女性希望伴侣与自己保持有效沟通、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我国著名男科学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积川教授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人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并不断向年轻化发展。调查数据显示,40岁以上患者中的中重度ED患者人群占56%,在新发ED患者有四分之一为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

    中国性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及人类精子库主任姜辉教授表示,“作为男科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之一,ED对男性的身心健康、繁衍后代、婚姻家庭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危害。ED不仅会影响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是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和危险信号,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以及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ED可以被称之为男性健康的‘风向标’。我们一直都倡导对ED要早发现、早治疗,即男性与伴侣要重视生理需求与情感交流,一旦发现问题应当积极主动地通过正规渠道寻求解决方案。”

    中国性学会男性生殖医学分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连明教授指出,“男性对ED认识的一大误区是认为,只有‘软’到无法进行性生活之后才去寻求解决方法。研究显示,3级硬度时即轻度ED状态,男性的性生活满意度为70%,但其伴侣的满意度只有50%。因此,当男性勃起硬度低于3级时就要重视并进行干预。”专家提示,勃起硬度与性满足、性享受、社会心理呈正相关,足够的勃起硬度是获得满意性生活的基础。

    与会专家强调,尽管我国ED患病率高,但是患者就诊率却很低,仅为17%。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ED的正确认知以及各种虚假广告泛滥,男性对于如何治疗ED陷入了很多误区,一是错误地认为西药是让人上瘾的“春药”,二是期待单纯依靠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勃起功能,三是认为只需要补肾就可以解决ED。

    赵连明教授介绍说,“在《中国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与专家共识(2016版)》等国内外ED诊疗指南中,推荐了PDE5抑制剂做为治疗ED的一线用药。PDE5抑制剂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血管平滑肌上的PDE5,从而起到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的作用。以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为例,不仅能够给患者带来高质量的勃起,而且有助于提高ED患者的自尊、自信以及性生活满意度,世界卫生组织的药物不良反应数据未报道过西地那非的药物成瘾性。”

    与会专家共同呼吁,男性应该重视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坦白与有效沟通,打破爱的刻板印象,破除治疗中的误区,真正提高性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2
京ICP备11001767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60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期刊出版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 http://beian.miit.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投稿热线:010-59626690 总机:010-59626692/18/19/20   传真:010-59626204   投稿信箱:ddyy@vip.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楼(大成国际中心B1座)8B02室   邮编:10012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4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