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急救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龙建华1 李 合2 刘慧卿 3 龚 欣 4
1.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办 ,湖南长沙 410002;2.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三科,湖南长沙 410002;3.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综合内科,湖南长沙 410002;4.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湖南长沙 410002
[摘要] 目的 探讨无缝隙急救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6 月实施常规急救模式期间收治的41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 年7 月至12 月实施无缝隙急救模式期间收治的41 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情况。 结果 观察组分诊、转诊、入院后行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NIHSS 量表评分低于本组入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出院3 个月的手功能、力气、移动能力、交流、情绪、日常生活能力、记忆与思维、参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缝隙急救模式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利于缩短急救时间,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获得良好预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无缝隙急救模式;溶栓;急救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可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存活者仍会伴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 并给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经济与医疗负担[1-2]。 急性脑梗死最佳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6 h 内, 溶栓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于患者发病时间窗内及时实施溶栓治疗,能够尽快恢复脑组织血氧供应, 最大程度减轻脑损伤[3-4]。 无缝隙急救模式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危急重病急救模式, 医院可在接到急救信息后做好充分准备,帮助患者在治疗最佳时间窗内获得救治。本研究就无缝隙急救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6 月实施常规急救模式期间收治的 41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 年7 月至 12 月实施无缝隙急救模式期间收治的4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观察组中,男 25 例,女16 例;年龄 51~78 岁,平均(63.58±2.22)岁;住院时间 11~20 d,平均(15.66±1.17)d; 脑梗部位:3 例额叶,2 例颞叶,3 例枕叶,14 例 放 射 冠 ,19 例 基 底 节 ; 病 情 严 重 程 度 :12 例轻度,24 例中度,5 例重度。 对照组中, 男 27 例,女14 例;年龄 50~79 岁,平均(64.02±2.39)岁;住院时间9~21 d,平均(15.48±1.08)d;脑梗部位:1 例额叶,3 例颞叶,4 例枕叶,13 例放射冠,20 例基底节; 病情严重程度:15 例轻度,23 例中度,3 例重度。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者;②均为初次发病,具备溶栓治疗指征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者;②溶栓药物过敏者;③肝、肾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医院接听“120”后详细记录患者发病时间、地址等信息;医护人员出车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急救,然后将其接回,进行心电图、CT 等检查,并评估病情,实施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康复计划。 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急救模式:(1)成立急救小组。科室成立无缝隙急救小组,由护士长组织召集,建立健全无缝隙急救制度,指导护士严格遵守院内转运、急诊交接、突发事件预警等制度,以优先满足重症患者救治原则展开工作,谨遵先救治后缴费原则。(2)小组成员培训。模式实施前护士长组织成员参加急性脑梗死知识培训,配合情景演练,确保成员充分掌握转运、救治等流程;培训结束后就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3)无缝隙转运。 ①建立院前急救人员-科室-病房三方连线(通讯中心),行实时对讲;医院接听“120”后,护士(小组成员)5 min 内整理好患者床位;4 min 内调配救护车及急救人员赶赴现场,急救医生现场初步诊断患者病情后用早期预警评分记录患者病情,主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等;转运过程中建立静脉通道,利用车上网络设备将患者详细病情资料传送至科室;电话或网络通知神经内科医护人员于急诊科会诊;救护车到达医院后进行有序交接班。②患者到达医院后先抢救后挂号,开放绿道,急诊内科医生迅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其病情,然后护士协助患者行颅脑CT 检查,呼叫医生进入CT 室直接读片;依据结果评估溶栓风险,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行溶栓治疗。③护士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若其出现呼吸困难,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同时配合气管插管;若患者出现双瞳孔不等、昏迷等情况,立即甘醇露脱水;护士做好家属健康教育与情绪安抚工作;转诊时,提前沟通所转科室,详细介绍患者病情,相互配合将患者送至病房,有序交接完成后双方签字确认。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急救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情况。 ①急救效率:记录两组患者分诊、转诊、入院后行溶栓时间。 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入院时与出院时使用NIHSS 量表[6]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意识水平、凝视、面瘫、上肢运动等15 项,共42 分,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③预后情况:出院3 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7]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包括手功能(5 个条目)、力气(4 个条目)、移动能力(9 个条目)、交流(7个条目)、情绪(9 个条目)、日常生活能力(10 个条目)、记忆与思维(7 个条目)、参与(8 个条目)8 个维度,每个条目计1~5 分,共295 分,分数越高,提示疾病对生活影响越小,预后越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分诊、转诊、入院后行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的比较(min,)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NIHSS 量表评分低于本组入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出院3 个月的手功能、 力气、 移动能力、交流、情绪、日常生活能力、记忆与思维、参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分,)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缺氧或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损伤或坏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8]。急性脑梗死可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若能在发病早期接受治疗,则可促进脑部供血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神经功能损伤,帮助患者获得理想预后[9-11]。
既往临床采取的急救模式是由急诊科医生接诊检查, 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后转至相应科室接受治疗,存在救治环节连续性、转运监护不周等不足,实施效果不甚理想,患者预后不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转诊、入院后行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NIHSS 量表评分低于入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 3 个月的手功能、力气、移动能力、交流、情绪、日常生活能力、记忆与思维、参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无缝隙急救模式能够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获得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 王新佳[12]研究显示,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急救时间,增强溶栓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无缝隙急救模式重视院外接诊、院前急救与院内转接的衔接,通过多方医护人员相互配合,从而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率[13]。 无缝隙急救模式成立专业小组,辅以规范化的培训与情景演练, 提升成员的急救知识技能,并通过优化患者急救流程, 将院外院内无缝隙衔接,为后续治疗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14]。 同时,科室设立通讯中心与先抢救后缴费原则,能够收集传递院前急救人员-科室-病房三方信息,使得绿色通道高效运行,从而多方面规避院内延时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及时接受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脑组织血氧供应,有效减轻脑损伤[15-16]。 为确保溶栓治疗效果,不仅需要在最佳时间窗内治疗,还需做好护理配合工作。 无缝隙急救模式通过实施规范急救流程与护理配合,注重多方协作,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急诊步骤,为溶栓治疗争取足够时间,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 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等弊端,后续需通过扩大样本量与延长观察时间,以进一步论证本研究观点。
综上所述,无缝隙急救模式可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分诊、转诊等各环节时间,使患者尽早接受溶栓治疗,以及时恢复其脑组织血氧供应,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增强救治效果,有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郭建梅.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2):3866-1868.
[2]王洁,周佩洋,赛金萍.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率及抢救时间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9,26(6):713-715.
[3]金枝,杨晓丽,韩翔,等.院前急救系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18,35(10):670-672.
[4]梁钟琴,吴月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4):682-685.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6]黄瑞珏,寿宇雁,李兆燕.NIHSS 与MAP 在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中的预测价值[J].护理与康复,2017,16(12):1280-1282.
[7]周小炫,方云华,陈善佳,等.健康调查简表和脑卒中影响量表在脑卒中康复临床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5):455-459.
[8]孟玉芝,周俊山,张颖冬.专职化层级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脑梗死病人对抢救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22):3570-3574.
[9]李景云,唐蕊.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8,31(8):137-139.
[10]夏碧军,艾星.持续质量改进对急性脑梗死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预后的影响[J].药品评价,2019,16(19):42-43.
[11]秦保锋,王明哲,龚帆,等.地黄饮子加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VEGF 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1,34(1):95-98.
[12]王新佳.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1):57-60.
[13]罗国英,陈秀芳.危机管理结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1):1936-1939.
[14]郑素蓉.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结合微信平台诊疗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9):116-118.
[15]杨菲.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5):3071-3073.
[16]雷军梅.专职化分层护理联合整体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39(34):6514-6515.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amless emergency mo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LONG Jian-hua1 LI He2 LIU Hui-qing3 GONG Xin4
1. Department of Nursing Office, Hu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2, China; 2.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Hu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2,China; 3.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and Comprehensive Internal Medicine, Hu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2, China; 4.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Hu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amless emergency mo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2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the Hu′nan Provincal People′s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41 patients admitted during the routine emergency mode from December 2019 to June 2020 were selected and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 41 patients admitted during the seamless emergency mode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first aid efficiency,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progn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s time for diagnosis, referral, and thrombolysis after admission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ore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NIHSS scale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as lower when they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discharged for 3 months the scores of hand function, strength, mobility, communication, emotion,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memory and thinking, and participation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seamless emergency mode is us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shorten the emergency time and reduce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 patients,so as to obtain a good prognosis.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Seamless emergency mode; Thrombolysis; First aid efficiency; Neurological deficit; Prognosis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21)12(a)-0057-04
[基金项目]湖南省临床医疗技术创新引导项目(2020SK509 19)。
[作者简介]龙建华(1978-),女,汉族,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急诊急救护理。
(收稿日期:2021-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