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封管方法预防肿瘤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的效果
章洁苓1 黄 芬2▲
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二病区,江西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江西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封管方法预防肿瘤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穿刺置管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150)和观察组(n=150)。置管后,对照组采用传统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封管方法进行封管。比较两组封管后24 h的回血、堵管发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 观察组封管后24 h的回血发生率及堵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静脉炎总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改良封管方法,可有效预防肿瘤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改良封管;肿瘤科;堵管
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一种主要工具,可保护静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1]。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常需要长期输液,使静脉留置针大量应用。但留置针中,存在一些相关并发症,达不到预期效果。堵管是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静脉留置针不按计划留置的主要原因[2]。封管技术是决定留置针保留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3-4]。封管方法不当等因素造成留置针堵管、需要重新穿刺留置针,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增加患者的费用及痛苦,使患者对留置针产生抵触情绪[5],而且给护理人员增加工作量。为使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更好,本研究探讨对需要穿刺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使用改良封管方法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80岁;②意识清楚,具备正常交流能力,能够完成合作;③选用前臂及手背部静脉穿刺,避开关节处;④一次穿刺成功者。排除标准:①因患者要求提前拔除留置针者;②其他非留置针并发症而提前拔除留置针者;③留置针输注化疗药物者。按穿刺置管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年龄21~78岁;对照组年龄20~77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对该研究知情并同意开展。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1.2.1 材料 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密闭式防针刺伤型24G静脉留置针穿刺,3M公司生产的 6 cm×7 cm型号无菌透明敷贴进行覆盖。输液结束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冲封管。
1.2.2 方法 对参与护士进行统一培训考核,严格根据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操作。
对照组输液结束后采用传统封管方法,即输液完毕后,关闭调节器,将头皮针与输液器衔接处分离,头皮针与抽好封管液的5 ml注射器连接。将头皮针退出到针尖斜面留在肝素帽内,采用缓慢脉冲方式推注封管液。完成封管并整理用物。再次输液时接上输液器,打开小夹子,观察记录堵管和回血情况。观察组输液结束后采用改良封管方法进行封管。即输液完毕后,关闭调节器,将头皮针与输液器衔接处分离,头皮针与抽好封管液的5 ml注射器连接。将头皮针退出到针尖斜面留在肝素帽内,脉冲方式推注封管液,以1 ml液体分10次短暂间隔推注的方法推注4.5 ml封管液。封管液推至液体剩0.5 ml时,原顶大拇指上注射器针栓继续顶于大鱼际肌,拇指、示指固定住留置针延长管靠肝素帽一端,另一只手拇指、示指将留置针上的夹子移至靠近穿刺口一端并卡紧,夹子关毕暂不松掉注射器,撤去针头,完成封管并整理用物。再输液时接上输液器,打开小夹子,观察记录堵管和回血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封管后静脉留置针回血率及堵管率比较 由责任护士自穿刺时间起至留置24 h进行观察。①回血症状:责任护士比较两组的留置针回血症状,即留置针针座及延长管内上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血液,如有发生记录为1次数。②堵管症状:责任护士比较两组的堵管情况,封管或输液前要先抽回血,检查是否发现导管堵塞;输液时,连接输液管路,滴速通畅为正常(滴注速度>60滴/min)[6],如发生堵管即拔针,记为堵管病例。
1.3.2 穿刺后3 d留置针保留率的比较 责任护士记录自穿刺时间起至留置3 d进行观察,记录留置针功能良好,输液通畅的留置针保留率。
1.3.3 留置时间 责任护士记录自穿刺时间起至拔除留置针时间。
1.3.4 静脉炎的判定 使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标准[7]。Ⅰ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输液部位疼痛,有发红和(或)水肿;Ⅲ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摸到结节;Ⅳ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 cm,有脓液流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封管后静脉留置针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封管后24 h内的脉留置针回血率、堵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留置针保留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封管后留置针情况的比较[n(%)]

2.2 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92.43±15.50)h,对照组为(68.12±21.75)h,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留置后静脉炎总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静脉炎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 两组留置后静脉炎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恶性肿瘤患病人数逐年上升,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需接受抗肿瘤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既要承受身体的痛苦,经济负担也较重。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中需要长期输液,而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人员执行的最常见的侵入性操作。尽管静脉输液操作技术不复杂,但静脉治疗不当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随着医学发展,虽然临床有PICC、输液港等长期输液工具供医护人员和患者选择,但由于各种原因,静脉留置针仍大量应用[8]。尽管静脉留置针在输液中的优势较多,为患者与护理人员带来便利,但留置针的使用如护理不当会引发堵管、静脉炎等各种问题,对治疗效果及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影响。对于肿瘤内科患者,其病程较长,长期输入化疗或刺激性较强药液,易刺激血管,导致患者血管变差、脆性大、形成化学性静脉炎,对皮肤也造成一定损伤。对于护理工作来说,预防并发症重于治疗并发症,保护患者血管非常重要。如由护理中穿刺留置针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发生,需再次给患者穿刺治疗,给患者带来生理痛苦,也增加患者的经济支出,同时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因此,护理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保证输液顺利有效进行。护士的静脉治疗操作技能水平是决定静脉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在临床中,对肿瘤科需要穿刺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使用改良封管方法,通过对护士规范化、同质化培训,进一步规范护士操作行为,建立健全输液质量控制体系及输液工具维护标准,提高肿瘤住院患者静脉治疗护理质量。取得较好效果。
堵管是普通静脉留置针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留置针不能按计划使用的主要原因[9]。刘晓婷等[5]调查静脉留置针堵管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堵管率为9.2%,从留置针植入第1天到第3天堵管率从1.8%上升至53.6%。留置针不发生堵管或其他情况,一般可在静脉中保留96 h。但在使用留置针中,存在相关并发症,能达到留置天数却不多,有研究[10-13]静脉留置针使用中封管方法不当是造成堵管常见因素。究其原因因为输注各种药物冲管不彻底、输血液制品、采血后未彻底冲管造成管腔狭窄引起套管针阻塞等。有文献报道,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主要是高黏、高凝、高聚状态,有82.7%的癌症患者处于血液高黏状态[14]。因此比一般患者有更高的堵管风险[15]。肿瘤患者因自身血液的高凝状态及使用特殊药物等原因引起留置针堵管高发及导致留置时间缩短[16]。重新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且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考虑到肿瘤患者的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本研究选用改良封管方法进行留置针封管,有效减少堵管率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封管方法在留置针封管后24 h内静脉留置针回血率、堵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回血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拔管率提高[17]。当患者看见留置针内回血易出现紧张、焦虑心理,要求多次冲、封管或者拔出留置针;另因留置针内回血时间长,也易导致导管内血栓形成堵塞针管而拔针。传统冲封管方法是脉冲式冲封管,这种手法是连续低速冲管技术,不能有效地清除留置针内固体沉淀。匀速正压封管时,由于液体中速度不同的各流体间存在着沿流动方向的黏性阻力,液体在圆管中心流速最大,越靠近管壁流速越小,与管壁接触时流速几乎为零[18],不易冲洗净管壁。当封管液不能完全冲淡导管附近血管内药物,增加了对血管及周围组织刺激,易出现不同程度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对于肿瘤患者,在该项护理操作技术中,护理人员有效冲、封管是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使用改良封管手法,对封管时频次和操作时间有较高要求。通过体外研究发现通过1 ml液体分10次短暂间隔推注的方法,可更有效清除固体沉淀。从操作程序上看,此方法没有额外增加操作流程,且缩短了封管所需要的时间。
改良后封管方法优点是快速、高频次冲封管,能充分冲净管腔及管壁,不易造成堵塞。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3 d留置针保留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针的保留率高,同时也就减少患者的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与传统的正压封管方法比较,该操作便于操作者掌握与应用、简单易行。在目前国内护士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情况下,采用改良后的封管手法,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和护理工作质量。
肿瘤患者穿刺留置针后发生静脉炎的原因是输注药物为刺激性药物,改良封管方法将残留药液彻底地冲入血流,避免刺激局部血管而造成化学性静脉炎,从而降低了留置针再输入不畅率和堵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留置针在留置期间,若无堵管、静脉炎等临床拔管指征,适当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这样可节省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提示改良封管方法是有效的封管手法,可更彻底的对留置针进行冲洗,保障静脉留置针的通畅,延长留置时间,改善肿瘤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而减少外周留置针堵管的发生,增加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治疗用药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操作不当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对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用改良封管方法,以及规范而持续性同质化培训,优化留置针维护效果,提高肿瘤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可有效预防肿瘤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延长留置时间。为患者提供专业、安全的护理,进而促进静脉治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金玉,杨洁,周颖,等.留置针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240-1244.
[2]梁娟娟,卢昌霞,王芳芳.两种封管方法对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9,26(4):113-115.
[3]黄淑绸,陈扬眉.两种封管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再通效果比较[J].当代护士,2018,25(13):137-139.
[4]童翠玲,周红.静脉留置针封管液及封管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15(16):79-82.
[5]刘晓婷,付雪梅.品管圈在降低留置针堵管率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73-74.
[6]张荣花,张艳梅.静脉留置针不同封管方法的效果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1):166-167.
[7]Thayer D.Skin damage associated with intravenous therapy:comm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J].J Infus Nurs,2012,35(6):390-401.
[8]庞自云.肿瘤患者化疗中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10):135-136.
[9]王丹,冯丽芳.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996-1998.
[10]李精健,熊真真,袁丽.静脉留置针堵管的影响因素与预防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8,18(5):60-63.
[11]宣飞燕.门诊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34-36.
[12]杨洋,王欣然,寇京莉.重点环节干预在降低留置针堵管发生率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6,15(9):1122-1124.
[13]何莹,张阳.静脉留置针封管液及封管方法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5,13(11):978-980.
[14]金莉.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的关系[J].实用癌症杂志,2003,18(5):559-560.
[15]郭瑾,买轩,刘东英.思维导图在肿瘤病人堵管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7,15(30):3800-3803.
[16]郭小莹,陈洁,杨捷,等.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对放化疗联合治疗期间的肿瘤患者静脉留置针内血栓形成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7,38(6):970-972.
[17]林丽跃,周浩,方英,等.心脏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封管活塞夹闭位置对血液回流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53-155.
[18]王爱萍,张宝华,李晓娟.影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应用的因素及对策[J].当代护士,2015,22(9):110-111.
Effect of improved tube sealing method to prevent peripheral vein indwelling needle from blocking the tube in oncology patients
ZHANG Jie-ling1HUANG Fen2▲
1.The Second Word,Department of Onc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2.Medical Imaging Center,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mproved sealing method in preventing blockage of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oncology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30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from March 2019 to Febr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puncture catheterization,150 cases in each group.After the tube was placed,the experimental group underwent modified tube sealing technique and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concerning the incidences of blood back flow,blockage 24 hours after closure and the average indwelling time.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blood back flow and blocked tub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catheter life-tim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phlebiti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improved seal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occlusion and prolong the indwelling time of the catheter in oncology patients
[Key words]Venous indwelling needle;Improved tube sealing method;Oncology;Tube blocking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1)11(b)-0191-04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20195268)。
通讯作者:黄芬,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肿瘤护理、影像护理。
(收稿日期: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