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莫灿均 张志成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介入科,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目的 探讨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以及实验组,每组各45例。常规组患者予以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实验组患者予以经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清除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血栓清除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4.44%)低于常规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22%)低于常规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溶栓治疗可提升血栓清除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多介入模式;经胫前静脉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1]。临床认为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静脉血流速度减缓、静脉血管壁受损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极易出现血栓蔓延情况以及肺动脉栓塞,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临床研究较多,但通过胫前静脉途径治疗临床研究不足[3]。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以及实验组,每组各45例。实验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35~75岁,平均(52.37±8.27)岁;病程2~10 d,平均(6.61±2.22)d。常规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7~73岁,平均(52.41±8.30)岁;病程2~11 d,平均(6.59±2.19)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4]:①全部患者经静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②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③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标准[5]:①双侧下肢均出现深静脉血栓者;②发病时间>14 d 者;③存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者;④不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予以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方法如下。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在患侧腘窝位置进行常规皮肤消毒以及铺巾,在B超引导下确定腘静脉内是否存在血栓,尽量选择管径较粗、笔直且远离动脉以及神经的血管,避免在穿刺过程中对神经以及动脉造成损伤。使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147,规格:0.1 g/(5 ml/支)]进行局部麻醉,麻醉效果发挥后可在超声指引下对腘静脉进行穿刺,当穿刺成功后可沿导丝置入血管鞘(安泰国瑞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当血管鞘置入后使用B超明确其是否在静脉内以及是否对腘动脉产生损伤,使用肝素钠封管,并将血管鞘妥善固定,外侧使用无菌敷料保护。血管鞘实施造影,观察健侧下腔静脉内是否存在血栓,确认无血栓后经下腔静脉置入一枚滤器(山东维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随后再次经造影明确滤器是否存在位置移动,确认无误后在穿刺点部位使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同时健侧下肢制动6 h。最终置入溶栓导管并遵医嘱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
实验组患者予以经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溶栓治疗,同常规组相同方式以及部位置入一枚滤器,通过患侧下肢足背静脉实施静脉造影,明确血栓位置和种类。使用止血带将患侧下肢脚踝部位结扎,使用Seldinger 技术在患侧下肢小腿中下部位胫前区对胫前静脉实施穿刺,随后置入导管鞘,在导丝引导下将血管导管送至血栓部位。从血栓远心端进行首次抽吸,最终到达髂总静脉部位,抽吸完毕后实施静脉造影,观察是否有血栓残留,并对残留的血栓进行反复抽吸。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完成后指导其至少服用1年华法林钠片(芬兰奥立安集团,国药准字H20130108,规格:3 mg/片),依据国际凝血酶原标准比值2~3 进行口服治疗,嘱患者定期来医院监测凝血功能。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清除效果,血栓清除率<50%为1级,血栓清除率50%~90%为2级,血栓清除率>90%为3级。血栓清除率=(治疗前血栓数量-治疗后血栓数量)/治疗前血栓数量×100%[6]。②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出血、感染、肺栓塞以及穿刺点血肿。③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出院后均实施6个月的随访,观察随访过程中是否出现血栓复发、皮肤色素沉着以及肿胀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血栓清除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4.44%、4.44%,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实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20.00%、2.2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如果未及时实施治疗,会导致患侧肢体出现肿胀,并且伴随皮肤色素沉着,最终出现溃疡,对患者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7]。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人们对该疾病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其中临床常用的导管接触式溶栓、植入支架等方式在治疗血栓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8]。近年来,介入治疗方式在临床逐渐被广泛推广使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面,介入治疗同样发挥较高的治疗效果,其中临床常采用于穿刺的静脉有股静脉、大隐静脉、颈内静脉、胫前静脉以及腘静脉[9]。本研究对胫前静脉穿刺与腘静脉穿刺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合理选择穿刺静脉提供依据。
腘静脉穿刺存在血管位置表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以及对静脉瓣膜损伤程度轻等特点,因此临床使用率较高[10]。但腘静脉穿刺需患者长时间处于俯卧位状态,对于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其耐受程度较差,往往会影响治疗效果,并且位于腘静脉之下的血栓不能安全有效清除,加之患者置管后需对膝关节进行制动,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同时极易导致导管反折以及污染情况发生[11]。本研究中,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4.44%、4.44%,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前静脉穿刺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无需变更体位,操作方法简单;在带管治疗期间患者可正常活动,日常消毒护理也较为方便[12],因此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实验组患者的血栓清除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前静脉穿刺由于穿刺点在小腿中下段,对于小腿静脉和腘静脉的血栓亦可完全清除[13]。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加之血栓可有效清除,因此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后6个月的随访中,常规组与实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20.00%、2.2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胫前静脉穿刺时,无需将皮肤切开,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加之血栓清除能力较高,治疗后血栓复发情况较少[14]。联合使用多介入模式,可避免反复进行溶栓治疗,减轻患者家庭负担,提高治疗效果[15]
综上所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溶栓治疗可提升血栓清除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敏,陈光.大隐静脉曲张术后低分子肝素联合心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9):51-52.
[2]陈俞宏,李孝成,赵黎明.低分子肝素结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对PAC-1、P 选择素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28(3):64-68.
[3]王海立,孙家元,张弢,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盆髋臼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8):2054-2056.
[4]李莉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AngioJet系统血栓消融术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60-62.
[5]郭发金,马娜,吴明晓,等.超声对老年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价及随访[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6,35(11):1217-1220.
[6]陈庆军,罗志军,江开明,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9,36(7):1217.
[7]刘宇,陈艳.系统溶栓与综合介入治疗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6):1383-1385.
[8]韩新强,王柱,王文明,等.经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7,14(9):530-533.
[9]陈艳,毛桂珍,黄连欣.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7):3071-3073.
[10]胡潍青,孙波,裴长安,等.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4):260-263.
[11]张青云,丁萌,陈磊,等.经腘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9):926-929.
[12]赵宇驰,张树栋,于明伟,等.药物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11):1091-1095.
[13]王小凯,田志龙,贾高磊,等.经胫前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32(3):260-261.
[14]刘飒华,肖占祥,戚悠飞,等.DSA 引导下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6):758-763.
[15]肖磊,李俊海,张秀军,等.膝关节损伤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32(4):336-339.
Effect of multiple intervention modes via anterior tibial vein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MO Can-jun ZHANG Zhi-cheng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Dongguan People′s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multiple intervention modes via anterior tibial vein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7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chosen as research subjects.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est group,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ventional group took the thrombolytic therapy via popliteal vein approach;the test group took the multiple intervention modes via anterior tibial vein approach.The thrombosis removal effect,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hospital stay and follow-up result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hrombosis removal effect in the tes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est group (4.44%)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24.44%),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hospital stay in the test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test group(2.22%)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20.00%),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the use of multiple intervention modes via anterior tibial vein approach can improve the thrombosis removal effect,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shorten the hospital stay,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event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Multiple intervention modes;Anterior tibial vein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0)5(b)-0049-03
[作者简介]莫灿均(1984-),男,汉族,广东东莞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方向的研究
通讯作者张志成(1985-),男,汉族,广东东莞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方向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9-09-17 本文编辑:任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