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生物制药专业的建设与进展
徐文娟 张 建 何 平 刘 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系,北京 102488
[摘要]培养优秀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对于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03年依托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开办生物制药专业,秉持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命科学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培养了15 届本科生。本文立足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讨论有中医药特色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及师资建设,分析该专业的办学前景及就业去向,以期为其他中医药院校开办同类专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制药;中医药;人才培养;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及“构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新体系”。因此,培养大量优质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对于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尤为重要[2]。2012 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生物制药专业列为本科招生专业。目前,我国有四十余所本科院校均开设了生物制药专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 “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最多的中医药院校。我校在2003年依托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开办了生物制药专业,是全国第一所开办生物制药专业的中医药院校,迄今为止共培养了15 届本科生。经前后5 次培养方案调整,最终形成了体现中医药特色并具备现代生命科学素养的生物制药培养模式。笔者就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毕业去向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其他中医药院校开办同类专业提供参考,并为应届高考生选择生物制药专业提供依据。
1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1.1 培养目标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
自2003年招收第一届生物制药本科生以来,生物制药的培养目标几经修订,终于形成了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与现代生物制药技术,能熟练运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技术与中医药知识,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研究、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
1.2 培养要求体现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的融合
上述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在专业培养过程中需熟悉中医药基本理论、临床中药基本知识;熟悉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理论;掌握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3];掌握制药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常用药物制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了解中药开发、生产、临床应用的流程;熟悉药事管理法规与政策;具备主动获取知识及掌握相关领域科技研究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在中药、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独立工作以及创新的能力[4];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与内容
2.1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在教育部明确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5]。在建设过程中,侧重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为培养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研究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根据有中医药特色生物制药专业培养目标,我校设计并执行了由通识知识、中医药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制药工程学及配套实践环节共同构成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6]。因此,在长达15年的培养过程中,我校一直致力于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经5 次修改,力图做到结构合理、基础牢固、生物学与中医药学并重。
2.2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
生物制药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中医药学、生物学和制药工程学,共开设三类课程,即:通识类课程(表1)、专业主干课程(表2)和选修课程。
2.2.1 通识类课程 共开设15 门通识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总学时912 h,学生应修满51 学分(表1)。与其他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相比,我校在通识课程中安排了《中药学专业导读》,由校内资深中药鉴定学、临床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专家教授任教,使学生了解中药学悠久历史和最近进展,了解中药从开发、生产到临床应用的流程。同时增设《医学伦理学》,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内申报课题、产品研发应具备的医学伦理知识。
表1 生物制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

 
“/”前为理论学时,“/”后为实验学时
2.2.2 专业主干课程 共开设23 门专业主干课程,均为必修课,总学时1735 h,学生应修满96.3 学分(表2)。自主学习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自学,并对自学内容进行相应考核。在专业主干课程中特别安排了《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化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等与中医药相关的专业课程,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具备在中药、生物制药科研及相关领域独立工作以及创新的能力[7]
表2 生物制药专业主干课程

 
“/”前为理论学时,“/”后为实验学时,“+”后为自主学习学时
2.2.3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表3)以及创新与思维训练。其中公共选修课不低于4 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12 学分、创新与思维训练不低于4 学分。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艺术、传统文化等很多领域。通过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是专业主干课的有效补充和拓展[8]。创新与思维训练则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中药科研思维,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9]
表3 生物制药专业选修课程

 
“/”前为理论学时,“/”后为实验学时
2.3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10]。在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决定着学生能否熟练运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技术及中医药知识,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11]。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设置了四个环节,包括:实验教学、集中实习、跟师学习以及毕业专题实习。
2.3.1 实验教学 生物制药专业共设置了537 学时实验教学,分布在生物学、化学、制药工程学所涉及的各门课程中。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中药学、现代生命科学与制药学的操作技能,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制药专业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及探索性实验,各门实验课程均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探索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2]
2.3.2 集中实习 集中实习包括医药企业见习和讲座、中药鉴定实习、中药制剂实习和行业实习。
医药企业见习和讲座:第四学期开设,时间为1周。主要方式为:学生到中药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参观,或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讲座,使学生了解现代制药企业的医药研发过程和实际生产过程。
中药鉴定实习: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1 周。学习中药商品性状鉴定的方法和技术,学生需熟悉常用的300 种中药的鉴定特征,并重点掌握其中100 个品种。
中药制剂实习:第七学期开设,时间为5 周。使学生巩固制剂和制药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了解医药产品的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过程中主要仪器设备的构造、性能和操作规范,提高学生在生产、设计和研究方面的能力。掌握制药提取、纯化、浓缩、干燥和成型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产品质量控制项目、检验方法、生产操作规程、环境要求以及管理程序。
行业实习:第八学期开设,时间为10 周。学生在医院、科研院所、企业、药事管理、药检等中药行业相关岗位实习,初步了解相关岗位职责及工作方法。
2.3.3 跟师学习 为了训练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在第四学期末为每名本科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学生将于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参加导师所在课题组的专题讲座和学术讨论,次数不少于10 次,并于第六学期结束前按要求完成科研综述论文1 篇。跟师学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科研基本功底,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和撰写论文的基本方法,掌握科研文献查阅方法,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4 毕业专题实习 毕业专题实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和综合应用[13]。专题实习采取两种方式,即:校内科研课题或校外企业实习,后者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活动。通过毕业专题实习,学生学习并掌握撰写论文的基本方法,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开端[14]
3 师资队伍建设
生物制药系共有8 名教师和1 名实验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均合理。职称结构方面,所有教师均为教学/科研型岗位,包括教授4 人、副教授2 人、讲师2 人,博士生导师2 人,硕士生导师4 人。在教学工作中,多位教师获得学校“优秀主讲教师”称号,在科研工作中,所有教师均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学历结构方面,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6 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年龄结构方面,50岁以上老教师2 人,35~49 岁中青年教师4 人,35 岁以下青年教师2 人,老中青三代结构合理,有助于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知识结构方面,所有教师都具有生物学与中医药学结合背景,可指导有中医药特色生物制药人才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既重视个人成长,也重视整体提升。通过外出培训、讲座学习、教学论坛、实践体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升师德修养[15]
4 学生毕业去向
整体而言,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良好,我校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包括:出国深造、国内深造、就业及自主创业等。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每届约10%的学生选择出国继续读取学位,前往国家主要为美国及欧洲;约60%的学生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考取院校包括本校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在中药及生命科学相关专业领域进一步学习;约20%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就业单位多为制药企业、中药材公司、医院以及生物技术公司; 其余10%左右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目前,有些高校生物制药专业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亲身接触工作岗位,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制药企业的需求,同时了解自身的缺陷,从而有目标的完善自己,取得了较好的就业效果[16]。我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研究、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对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的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仅有30%左右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因此,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可尝试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可开放相应的实验室及科研资源,而对于希望直接就业的同学则可尝试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更符合中药以及制药企业的需求,在就业时更具备市场竞争力[17]
5 结语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18]。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十八大以来更是将其摆在了突出位置,中医药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中医药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专门提及“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生物制药系经过15年实践,以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为己任,取得了良好成绩,培养的学生广受好评。与其他综合类院校的生物制药专业相比较,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办的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制药专业更符合当前我国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20]。今后,我校将继续传承创新,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康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4):203.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J].理论学习,2015,(12):20-26.
[3]唐红枫.生物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特色的构建研究[J].山东化工,2019,48(14):213-214,219.
[4]王如峰,王灵芝,张燕玲.生物药物化学课程体系建设[J].药学教育,2017,33(5):21-23.
[5]闫荣玲,廖阳,刘芳,等.生物与制药类工科专业校企合作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7,45(1):136-137.
[6]马艳琴,刘建东,尹淑琴,等.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5):115-116.
[7]魏英勤,房海燕,张永春,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79-80.
[8]张芳,孟现星,纪桢,等.专业选修课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8,45(16):210-211.
[9]侯洁,张翠丽,吴大畅,等.提高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43-145.
[10]曾志红,林授锴,黄建辉.转型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9,46(15):240-241.
[11]张东峰.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2):117-118.
[12]王舒宁,张阔,张旺倩,等.生物制药学实验教学之初探[J].药物生物技术,2018,25(2):157-159.
[13]邢茂,王琴,胡雪莲,等.药学专题实习带教方法探讨[J].中国药房,2013,24(32):3071-3072.
[14]张晓丹,杨东风,祁哲晨,等.生物制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生物制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5):141-142.
[15]张志国,李铭,赵晓菊,等.生物制药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24):211-213.
[16]潘莹.基于就业岗位群需求的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49):197-199,212.
[17]张超.高等院校大类招生培养专业分流的研究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4):243-244.
[18]周然,施怀生,张波.创新是中医药学永续发展的第一动力[J].中医杂志,2018,59(19):1621-1623.
[19]郑文科,鄢丹,张晓朦,等.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J].中医杂志,2019,60(12):991-1000.
[20]张景富.浅议高等医药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5):144-145.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o-pharmaceutical major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U Wen-juan ZHANG Jian HE Ping LIU Yi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in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dustry in China.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et up the major of bio-pharmaceutical depending on the National Bas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2003.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life science, fifteen years of undergraduates have been trained.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the bio-pharmaceutical major,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raining objective, requirements, courses, and teacher construction,and analyzed the future of this major and students′ career choices.We hope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same major for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Bio-pharmaceu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trai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R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20)5(a)-0162-04
[作者简介]徐文娟(1983-),女,黑龙江鸡西人,博士,讲师,从事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
通讯作者刘颖(1979-),女,天津人,博士,研究员,从事药用植物功能基因与分子生药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9-11-08 本文编辑:陈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