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曾贤鑫
深圳市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目的 探讨缬沙坦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动态血压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5 mg/d加缬沙坦80 mg/d,对照组单纯给予氨氯地平5 mg/d,两组均连续治疗5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动态血压监测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24 h收缩压(SBP)、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24 h舒张压(DBP)、24 h舒张压变异性(DBP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确切,能改善患者的血压状态,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缬沙坦;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不良反应;动态血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降低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 [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增高为主要特征,它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无法进行病因治疗,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研究已发现[1] ,积极的治疗控制高血压对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2]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众多,如何选择正确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缬沙坦辅助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治疗安全性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 50~72 岁,平均(60.23±6.27)岁;病程 5~20 年,平均(10.12±2.34)年;合并糖尿病 6 例。对照组中,男 13例,女 11 例;年龄 51~72 岁,平均(61.12±6.09)岁;病程5~19 年,平均(9.89±2.08)年;合并糖尿病 5 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3] ;②近期患者未服用过相关的降压药。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②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患者。两组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晓本研究方案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饮食控制、运动指导等一般的常规治疗手段。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31087,规格 5 mg),1 次/d,1 片/次。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31087,规格 5 mg),1 次/d,1 片/次,缬沙坦(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38,规格80 mg),1次/d,1粒/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5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治疗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应用脉搏动态血压监测器(深圳瑞光康泰科技,粤械注准20172201800)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4] 。血压的标准差除以平均血压所得的血压变化百分率为血压变异性[5] 。显效:血压达到标准范围和舒张压下降>10 mmHg,或未达到标准范围,舒张压下降>20 mmHg,或收缩压下降>40 mmHg;有效:血压降到标准范围但舒张压下降<10 mmHg,或血压未降至标准范围但收缩压下降>20 mmHg;无效:治疗后上述指标不能够满足标准[6]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咳嗽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2.2 两组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24 h平均SBP、24 h平均BPV、24 h平均DBP、24 h平均DBP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情况的比较(mmHg,±s)

2.3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5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随着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7]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它除了可引起高血压本身的临床表现外,还可引起一系列的肝肾等并发症,最终可导致多种器官衰竭,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8]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可能有多种因素参与[9] 。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可减少心脑血管的并发症,联合应用多种不同机制的降压药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氨氯地平为一种长效的钙通道阻滞剂,可阻滞钙离子跨膜进入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它的降压作用的发挥就是依靠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从而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10] ,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氨氯地平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安全性均较高,因此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氨氯地平的血浆半衰期较长,能达到36~45 h[11] ,患者只需保证每日服用一次药即可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保证了治疗的持续性[12] 。缬沙坦为一种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拮抗剂,它可选择作用于已知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上,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肾上腺素和血管平滑肌等组织细胞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分泌,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13-14] 。患者通常口服缬沙坦2 h后起到降压的效果,4~5 h后达到降压的峰值,能持续24 h起到降压的效果[15] 。本研究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动态血压的监测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与观察组同时应用两种药的药效有关系,采用两种联合方式治疗病因并不明确的原发性高血压,从而能通过多种途径多个机制进行降压,并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状态,这也印证了本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出现了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并没有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提示缬沙坦辅助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确切,治疗的有效率较高,治疗的安全性也较高。
综上所述,缬沙坦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较明显,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不良反应小,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蒙钟文.对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行苯磺酸氨氯地平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5):75-77.
[2]效黄汉菊,卢建雄,杨月嫦.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154-2155.
[3]张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4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2):4707-4708.
[4]陈玉环,文轶,林丽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8):2731-2732.
[5]王勇,王贤恩,雷玉华.缬沙坦单独治疗与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23(23):2525-2527.
[6]屈友升.脑心通胶囊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21):11-12.
[7]陈慧敏,许逸飞.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12):1072-1074.
[8]易文.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119-121.
[9]李志明,唐金娥,欧阳海霞.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肾脏保护作用的长期随访研究[J].中国药房,2016,27(17):2370-2372.
[10]邓可武,周玉杰,史冬梅,等.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102 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7):1165-1166.
[11]张亚萍.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9):86-87.
[12]胡文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健康干预效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3):54-56.
[13]郑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6):706-708.
[14]丁存涛,李静,诸国华,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相关关系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1(1):20-23.
[15]邓阳生,刘全未,赵增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4):133-137.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Valsartan in the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ZENG Xian-x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Futi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Valsartan in the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the improvement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the safety of treatment.Methods Forty-eight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2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mmonia Chloride 5 mg/d plus Valsartan 80 mg/d,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mlodipine 5 mg/d,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5 months,the treatment of total effective rate,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d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5.83%)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0.83%),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24-hou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24-hou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SBPV),24-hou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and 24-hou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DBPV)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valsartan in the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s clear,it can positively improve the blood pressure status of patients,and it is safe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Valsartan;Amlodipine;Essential hypertension;Adverse reactions;Dynamic blood pressure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9)6(a)-0035-03
(收稿日期:2018-12-05
本文编辑: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