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与双联抗栓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效果比较
崔 跃
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内一科,广东阳春 529600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使用抗凝与双联抗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使用双联抗栓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抗凝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质子泵抑制剂(PPI)使用率及HAS-BLED、CHADS2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次要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PPI使用率(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4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2,P=0.001)。两组患者的CHADS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HAS-BLE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实施抗凝治疗效果优于双联抗栓治疗,在有效减少患者发生出血风险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实践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冠心病;心房颤动;抗凝;双联抗栓;效果
当前,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冠心病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病症表现为血管腔狭窄或阻塞[4],多由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引发心脏病,而心房颤动是冠心病常见并发症[5],属于心律失常的范畴,尤其是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心房颤动发病率高达56.4%[6],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中对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多使用双联抗栓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血栓风险、出血风险方面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抗凝治疗以其治疗效果好、抗栓塞、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7],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采用抗凝与双联抗栓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排除标准:高血压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有卒中病史患者;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波动较大患者;服用药物或酗酒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疾病。研究组患者男 31 例,女 19 例,年龄 32~71 岁,平均(55.82±4.63)岁;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11例,年龄33~74岁,平均(56.81±4.8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双联抗栓进行治疗,分别为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启东分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30片)和氢氯吡格雷[Sanofi Clir SNC/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国药准字J20130083,75 mg×7 片],每日清晨口服,阿司匹林饭后温水服用,不可空腹服用,用于治疗心肌梗死时,每日1次,每次100 mg,氢氯吡格雷每日1次,每次75 mg,老年患者和肾病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观察组患者使用抗凝治疗,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国际标准化比值测量,并根据实际检测结果使用华法林钠(河南中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692,2.5 mg×20片)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老年患者在第1~3 天服用 3~4 mg,3 d 后维持剂量为 2.5~5 mg,由于本品起效相对较慢,治疗最初阶段血浆抗凝蛋白细胞被抑制可出现短暂高凝状态。如果患者在使用华法林钠等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出血症状时,应立即停用华法林钠等抗凝药物,然后肌注1.0~2.5 mg的维生素K1,再向患者输入凝血因子,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重新使用国际标准化比值进行测量,并针对测量结果评估是否继续使用抗凝药物及使用剂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质子泵抑制剂(PPI)使用率及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卒中风险评分(CHADS2)。
1.3.1 随访情况 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包括肺栓塞、缺血性脑梗死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无症状脑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出血事件包括牙龈出血、颅内出血、肾脏出血等[8]。
1.3.2 PPI使用率 记录患者使用PPI例数,PPI使用率=PPI使用例数/总例数×100%[9]。
1.3.3 HAS-BLED和CHADS2评分 记录两组患者HAS-BLED和CHADS2评分,HAS-BLED法中高血压计、卒中病史、肾功能异常、出血倾向、肝功能异常、酗酒、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大于65岁、INR不稳定各计1分,共9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出血风险越高。CHADS2评分法中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心脑血管病史、女性、大于75岁各计1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栓塞风险越大[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次要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PPI使用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使用PPI共计7例,PPI使用率为14.00%,对照组患者使用PPI共计21例,PPI使用率为42.00%,研究组患者的PPI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2,P=0.001)。
2.3 两组患者HAS-BLED、CHADS2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CHADS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HAS-BLE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 2)。
表2 两组患者HAS-BLED、CHADS2评分的比较(分,±s)
3 讨论
2010年,相关部门对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11],改善血栓栓塞事件评估,同时增加了出血事件的相关评估方法,进一步完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12],在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过程中,出血情况的有效控制能够显著降低栓塞发生概率[13],提高治疗效果。而合理的抗凝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症状[14-15],降低血栓发生率,尽管增加了出血风险,但只要进行良好控制,治疗综合效果相对较好[16],同时需评估风险用以预防血栓[17]。
以往临床中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为双联抗栓治疗,但该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出血事件、HAS-BLED改善效果并不理想,栓塞风险发生率相对较高[18],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抗凝治疗逐渐被应用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实际治疗中,以华法林钠在临床中的使用频率最高[19],尽管出血事件发生率有所上升,但只要对其进行良好控制和预防,其综合治疗效果相对较好[20],另外,抗凝治疗能够明显改善HAS-BLED评分,使得血栓发生率得以下降,效果显著[21]。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治疗方式,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次要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两组患者治疗后终点事件和出血时间改善相差不大,但抗凝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病症的恢复。研究组患者的PPI使用率(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4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HADS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HAS-BLE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双联抗栓治疗来说,抗凝治疗能够显著提高PPI使用率,效果较好,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HAS-BLED评分,从而降低患者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实施抗凝治疗效果优于双联抗栓治疗,在有效减少患者发生栓塞风险的同时,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中可广泛推广和使用。需注意的是,抗凝治疗过程中需对出血风险进行严格控制,才能最大限度上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胜中,谭今,黄克力.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28-30.
[2]杨冰,贾志越,吴元军,等.平板运动试验心率恢复及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的相关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6,25(1):35-38.
[3]许永顺,刘刚,王美方.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风险评估中的价值[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6,25(4):244-247.
[4]陈栩俊.二尖瓣手术同期双心房与左心房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效果对比[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3):362-363.
[5]李志斐,董建红,张云霞,等.比较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与双联抗栓治疗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6):156-157.
[6]扈秀丽,李予文.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1):58-60.
[7]孙艺红,胡大一.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联合抗栓治疗的再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6):452.
[8]李娟娟.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人抗栓治疗的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2):1346-1348.
[9]许永顺.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栓策略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3):116-118.
[10]梁兆光,谢荣盛.房颤卒中高风险患者PCI术后的抗栓策略[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22(5):372-374.
[11]陆林祥,方军,张飞龙,等.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1例[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6,50(3):181-185.
[12]于林君,朱来武,王连友,等.低强度抗凝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心房颤动患者冠脉支架术后脑卒中的预防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69-71.
[13]唐伟良,彭放,王兴祥,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令三联抗栓方案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10):956-960.
[14]李莉,郭伟华,李超,等.当心房颤动遇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应如何进行抗栓治疗?[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5,30(4):16,21.
[15]王晋华,李玲.心房颤动PCI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7,26(2):125-128.
[16]高鹏,方全,王佳丽,等.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不足状况及原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1):931-934.
[17]何勇.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不同抗凝方法比较[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4):343-345.
[18]袁晨,钟雷,黄榕翀.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栓策略选择的荟萃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6):526-535.
[19]刘新兵,黄红漫,冯六六,等.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2):132-135.
[20]张博阳,王楠楠,刘鹏飞,等.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6,37(6):603-606.
[21]丁芳,黄东轩.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并PCI患者三联与二联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比较[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4):412-415.
Effect comparison of anticoagulation and doubl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the analy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UI Yue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Internal Medicine,Yangchun People′s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Yangchun 529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coagulant and doubl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F).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HD and AF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n=50)and control group(n=50)according to the double-blind method.In the control group,doubl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was used,while in the research group,anticoagulation was adopted.The situation of follow-up visits,utilization rate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PPI)and scores of HAS-BLED and CHADS2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secondary end point events and bleeding events(P>0.05).The main end point event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PPI utilization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14.00%)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2.00%),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9.722,P=0.001).The CHADS2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nd the patients in the research group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CHD and AF,the anticoagulant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double antithrombotic therapy.The former improves therapeutic effect and reduces the risk of hemorrhage simultaneously,and has a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Atrial fibrillation;Anticoagulation;Double antithrombotic therapy;Effect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8)3(a)-0054-03
[作者简介]崔跃(1975-),男,汉,本科,广东阳春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及冠脉介入
(收稿日期:2017-12-18
本文编辑:孟庆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