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
招树涛 甘智涛 黄丽霜 黄玉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广东广州 510168
[摘要]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92例ASI患者,根据在溶栓时间窗内是否溶栓,分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5),分别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6%,显著高于对照组(77.8%)(χ2=4.7533,P=0.0292)。 观察组溶栓 2 h、24 h、14 d、3个月的 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3%,低于对照组的22.2%(χ2=6.5429,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减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不良事件,改善预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就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SI),该病的病死率极高,即便存活的患者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临床治疗应将重点放在改善功能障碍、提升生活能力方面[1]。阿替普酶是当前临床治疗ASI的一种常用药物。本文探讨ASI患者在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92例ASI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5)。观察组男女比例 30∶17;年龄为 38~74 岁,平均(56.05±17.62)岁;发病时间为 1~6 h,平均(3.52±2.62)h。对照组男女比例 26∶19;年龄为 40~70 岁,平均(55.06±15.82)岁;发病时间为 2~6 h,平均(4.06±2.07)h。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MRI、CT均已确诊为ASI;②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③研究前,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年龄≤80周岁。
1.3 排除标准
①肝、肾、心、肺等脏器合并重大疾病者;②临床资料不齐全的;③合并肿瘤、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者;④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⑤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⑥肝肾功能不全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予以患者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以及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
1.4.2 观察组 常规治疗同对照组。予以0.9 mg/kg的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20110052;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 规格:50 mg),剂量最大为90mg,首次剂量的10%要混匀在注射器中,静脉推注,速度宜缓慢,持续时间>1 min,其余的90%用输液泵进行静脉泵注,时间>1 h[2-3]。溶栓24~36 h进行头颅CT复查。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1 治疗效果 采用NDS评分评定治疗效果。显效为46%<NDS评分降低<90%;有效为18%<NDS评分降低≤46%;无效为NDS评分降低≤18%,甚至有所增高。总有效=显效+有效[4-5]
1.5.2 NIHSS评分 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评定患者溶栓 2 h、24 h、14 d、3 个月的 NIHSS 评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6]
1.5.3 不良事件 下肢静脉血栓、呼吸循环障碍、肌肉萎缩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溶栓 2 h、24 h、14 d、3 个月的 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的比较(分,±s)

2.3 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ASI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脑卒中约80%,治疗方法主要是预防并发症、保护脑神经、血流灌注、血管再通以及改善微循环等[7]。其中溶栓治疗是血管再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溶栓药物,但是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溶栓治疗在时间方面的限制性很大,一部分患者基本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即便是部分院外患者在达到医院后,在ICU以及急诊停留的时间较长,不能及时进行溶栓治疗[8-9]。其次对于轻度的ASI患者,临床医师一般不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因为该药物半衰期较短,基本为3~6 min,具有再通血管效果,但是必须持续给药,药物来源有一定的限制,费用昂贵,所以在临床中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0-11]
阿替普酶属于是当前唯一一个经过临床支持、批准的溶栓药物,是一种糖蛋白,是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合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与纤维溶酶以及复合物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溶解血栓的作用显著,特异性较强,全身作用不显著[12-13]。阿替普酶可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ASI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改善其预后,避免了神经功能过度受损,减少了由于缺血而导致的脑组织坏死,促进动脉血管再通,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溶栓 2 h、24 h、14 d、3 个月的 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AS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阿替普酶对纤溶酶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局部溶栓作用显著,很好地避免了纤维蛋白的溶解,全身的纤溶作用不显著,对机体整个凝血系统的影响较小,出血发生率很低,安全性与可行性更高[16]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减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大患者信赖并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汉,蓝菊松.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7):70-72,75.
[2]蓝志龙.不同剂量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12-13,16.
[3]赵晶,赵辉,孔文基,等.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35):4962-4965.
[4]王自然,郑梅,赵广建,等.阿替普酶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5):391-394.
[5]谢江波,张婷婷,刘涛.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3):398-402.
[6]梁志兰,王建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致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46-47.
[7]潘成德,唐明山,邹耀兵,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28(8):1245-1247.
[8]孙原,石秋艳,李冬梅,等.替罗非班桥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后的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7,20(4):391-395.
[9]王金珍.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护理体会[J].海峡药学,2017,29(5):177-178.
[10]曲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与动脉溶栓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2):4197-4198.
[11]慕燕萍,蒋敏兰,谢卓润,等.阿替普酶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2):101-102.
[12]赵文娟.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7):50-52.
[13]黄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并发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5):65-66.
[14]杨春超,李志文,梁余航,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7):108-110.
[15]赵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并发症发生时间的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6):745-746.
[16]张生,张秋莲,甄志刚,等.基层医院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17例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1):1186-1190.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ZHAO Shu-tao GAN Zhi-taoHUANG Li-shuangHUANG Yu-q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Critical Medicine,Jinshazhou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16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Methods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May 2017 were collecte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7)and the control group (n=45)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were thrombolyzed in the thrombolytic time window.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and routine treatment was given respectively.The curative effect,NIHSS score and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6%,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7.8%)(χ2=4.7533,P=0.0292).The scores of 2 h,24 h,14 d and 3 months of thrombolysi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3%,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2.2%)(χ2=6.5429,P<0.05).Conclusion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reatment of Alteplas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i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improve prognosis.The clinical effect is significant,which is worthy of reference.
[Key words]Intravenous thrombolysis;Acute ischemic stroke;Clinic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8)2(a)-0067-03
(收稿日期:2017-10-26 本文编辑:许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