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追踪管理模式对抑郁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影响的分析
莫扬华1 何汝冰2 李燕红3
1.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二区,广东广州 510430;2.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部,广东广州 510430;3.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男二区,广东广州 510430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追踪管理模式对抑郁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住院治疗的80例抑郁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模式管理,观察组患者增设联合追踪管理模式。观察两组干预后的SCSQ评分、SDS评分以及SF-36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CSQ积极得分以及消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SCSQ积极得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PF、SF、BP、MH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P、RE、VT、GH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追踪管理模式对提高抑郁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联合追踪管理;抑郁;自我管理;观察
联合追踪管理模式是近几年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联合追踪管理模式是指对抑郁症患者在整个医疗服务内所接收的诊疗、护理等一系列服务展开追踪的护理办法,它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个人意志为中心的护理理念[1-2],属于典型的进阶式模式。该管理模式更关注抑郁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阶段的质量安全[3]。联合追踪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前者是通过对指定患者的追踪管理,进而评价整个护理的流程、执行力以及护理质量;后者则是要求各个部门进行协同工作,更重视发现组织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运用联合追踪管理模式开展对抑郁症患者护理质量的追踪能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住院治疗的8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我院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符合CCMD-3中抑郁症的标准[4],有正常的阅读及应答能力,无躯体疾病与认知障碍。其中致郁原因包括疾病15例、药物滥用4例、生活实践61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19~43岁,平均32.6岁;其中致郁原因包括疾病7例、药物滥用2例、生活实践31例;平均 SDS评分为(0.64±0.12)分。 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1~45岁,平均34.2岁;其中致郁原因包括疾病8例、药物滥用2例、生活实践30例;平均SDS 评分为(0.63±0.14)分。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郁原因、抑郁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模式护理:由于抑郁患者常伴随明显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抑郁患者,进行沟通和心理护理,疏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指导患者日常的合理饮食,注意摄取合理的营养;并向其解释告知在口服抗抑郁症药物时,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反应,以免患者出现不必要担忧。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联合追踪管理模式护理,自患者办理入院起便实施追踪管理,在其接受检查或诊疗阶段,针对患者先前护理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抑郁症患者在接受该模式时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具体方法:①成立护理追踪管理小组,组织成员学习追踪方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原则,然后搜集分析影响护理质量的各项因素,明确整改目标并制订整改实施方案。接着在固定时间检查分管科室并统一记录确认检查结果,并总结分析质量改进效果,对于改进效果不明显的质量问题继续进行追踪检查。②定期开展护理检查,每周检查2次,管理小组人员通过实地检查、询问责任护士和患者、查看抑郁患者病历以及护理记录等方法对患者在院内接受的诊疗相关事项进行全程服务性追踪。审核护理计划方案的落实情况,了解抑郁症患者在接受追踪管理时遇到的问题,观察患者的积极应对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并就患者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时和家属沟通,寻找改进空间。③医务处、护理部、联合追踪管理小组联合查房,审阅病历或检查病人治疗护理过程;共同参加关于抑郁患者的公休座谈会,聆听患者心声,了解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价,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影响护理问题。④管理小组主任定期召开分析会,汇总护理人员情况,并对抑郁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评价。同时分析追踪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调整管理的内容与追踪方向。针对护理阶段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交由追踪管理小组中负责护理质量管理的人员处理,并限时制定整改方案,并将追踪管理的检查结果纳入到每个科室的考核内容中;对一些涉及医技、后勤或联合其他职能部门的问题,在与部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在医院的职能科室例会上由追踪管理模式的负责人提出,并让院长协调解决。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应用 SDS 评分标准(Zung,1965 年)评价[5]两组治疗后的抑郁程度评分。<0.5分可判定为无抑郁,0.5~0.59分可判定为轻度抑郁,0.6~0.69分可判定为中度抑郁,>0.7分可判定为重度抑郁。应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价患者的应对方式特征,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积极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应对方式越积极,消极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应用方式越消极。应用SF-36进行维度评分,分值越高代表抑郁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入院时)、干预后SCSQ评分的比较
两组入院时的SCS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积极得分和消极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入院时)、治疗后SCSQ评分的比较(分,±s)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2.2 两组干预前(入院时)、干预后SDS评分的比较
两组入院时的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入院时)、干预后SDS评分的比较(分,±s)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的PF、SF、BP、MH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P、RE、VT、GH 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的比较(分,±s)
3 讨论
抑郁症患者普遍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所致的精神创伤,抑郁症状发作会影响患者的现实人际交往、家庭氛围及工作能力,使其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对抑郁症患者辅以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临床管理的同时,给予充分的追踪管理帮助,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自我管控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3.1 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安全
运用联合追踪管理模式实施护理管理的重要目的在于保障抑郁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质量,其有助于进一步健全护理制度,并提高护理对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另外,其还纠正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如在执行医嘱时,护理人员可能会在执行后未及时签字、对每日病历的签署时间与治疗单执行时间不一致、他人代签等情况[7],规范护理行为。
3.2 加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
追踪管理自患者办理入院便开始实施,在其接受检查或诊疗阶段,对针对患者所展开的护理项目的执行情况加以评估,并将护理人员也纳入追踪管理模式中,从而及时了解护理人员对工作流程及制度的执行情况。与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比较,联合追踪更重视对抑郁症实施关怀性倾听,护理人员在追踪的过程中也担任了患者的倾听者角色。护理人员充分将患者视为独立个体并认可患者所拥有自身对外界环境的感觉,以关怀型的护理态度来多倾听患者的心声,从而随时跟进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状态,加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8]。
3.3 确保联合追踪管理的协同性,增进团队意识
联合追踪管理模式针对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存在的频发问题加以总结分析,利用追踪抑郁症患者可以了解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相应指导,以此来提高治疗的实际效果,更好地帮助患者。该模式更加强调护理人员要积极地与抑郁症患者进行交流,通过树立正面地案例向患者讲解抑郁症的知识,助其早日走出阴霾[9-10]。通过整体性的护理管理,可明显提高护理小组的凝聚力,利用增强护理人员的岗位意识,来提高综合服务。护理人员不仅可持续地学习与更新抑郁症护理的护理知识,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也可以学会更好地与抑郁症患者展开交流,最终夯实医患关系。
3.4 加强细节过程管理
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点因素,国内外临床对于治疗抑郁症也多以改善其抑郁症状(情绪)为主[11-14]。有些抑郁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自杀行为,大多数是因为家属认为抑郁只是一种特定的情感问题,而放弃了咨询和疏导。但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6-8],抑郁症是一种进阶性的病情,病情会随着患者抑郁程度的加深而加重。而联合追踪管理正属于一种循序渐进的管理模式,它利用追踪观察来判断患者抑郁病情的发展情况,实现护理动态管理,使护理人员更有目的、预见性地提供医疗服务。由于现阶段国内外尚无治疗抑郁症病症的特效药,这也容易让患者滋生消极情绪,对治疗丧失信心,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于部分处于悲观、焦虑、消沉情绪的抑郁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保持临床追踪管理的沟通机制,及时关心、关注患者,让患者以乐观的心态坚持住院治疗,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另外,护理人员有必要通过引导患者家属和亲友来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康复环境,以排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实现心理康复。而在出院的随访阶段,为了防止患者抑郁症复发,更应从患者的真实内心视域出发,充分结合患者实际的心理情境进行情感体验,全面落实联合追踪管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经过联合追踪管理模式后,SDS、SCSQ 评分及 SF-36 中 PF、SF、BP、MH因子评分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能有效缩短抑郁患者的住院时间,使其更早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和相关临床文献的报道大体一致[15]。
综上所述,临床对抑郁患者给予联合追踪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效果确切,可加大临床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玲玲,杜春玲,王学梅.追踪方法学在内科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4(1):50-52.
[2]潘继红,叶宁,周立平.追踪管理法和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3,22(19):50-53.
[3]于俊叶,王霞.追踪方法学在提升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3(7):104-105.
[4]Coelho FM,Pinheiro RT,Silva RA,et al.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duringteenagepregnancy:socio-demographic,obstetric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J].Rev Bras Psiquiatr,2013,35(1):51-56.
[5]Persoons P,Vermeire S,Demyttenaere K,et al.The impac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on the short-and long-term outcome of Crohn′s disease treatment with infliximab[J].Aliment Pharm Ther,2005,22(2):101-110.
[6]汪慧,范志红.共情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41-42.
[7]时德菊.心理护理在临床治疗72例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志,2015,34(13):1737-1739.
[8]黄瑞儿,高镇松,陈克佳.抑郁症住院患者自杀行为和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10(30):875-876.
[9]Fein G,Camchong J,Cardenas VA,et al.Resting state synchrony in long-term abstinent alcoholics:effects of a curre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iagnosis[J].Alcohol,2017,22(59):1210-1215.
[10]郭玉兰.抑郁症综合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2):1873-1874.
[11]张积慧,郭小云,刘洁珍.追踪方法学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3,23(7):69-71.
[12]王海蓉,邱服斌,张爱琳.追踪方法学在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3,11(6):551.
[13]沈少萍,户丽艳,高丽虹.运用追踪方法学持续改进整体护理查房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研究,2013,12(10):1127-1128.
[14]Silarova B,Giltay EJ,Van Reedt Dortland A,et al.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comparison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non-psychiatric controls[J].J Psychosom Res,2015,78(4):391-398.
[15]Florea I,Danchenko N,Brignone M,et al.The Effect of vortioxetine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Clin Ther,2015,37(10):2309-2322.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joint tracking management model on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O Yang-hua1HE Ru-bing2LI Yan-hong3
1.The Second District of Treatment,Psychiatric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ffairs Bureau,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30,China;2.Treatment Deparement,Psychiatric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ffairs Bureau,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30,China;3.Men′s Second District,Psychiatric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ffairs Bureau,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joint tracking management model on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7,8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n=40)and control group(n=40).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with routine management mode,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with joint tracking management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SCSQ score,SDS score,and SF-36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SQ positive score and negative score in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positive score of SCSQ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negative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D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SDS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score of PF,SF,BP,MH facto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score of RP,RE,VT,GH factor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joint tracking management model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depressive patients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clinically.
[Key words]Joint tracking management;Depression;Self management;Ob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R74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8)4(b)-0164-04
[基金项目]广东省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2017801137)
(收稿日期:2018-01-11 本文编辑:许俊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