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分析
严 琳 吴征平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贵州贵阳 550002
[摘要]目的 探究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采用CT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院诊断治疗的 35例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不同将其分为CT组(18例)和MRI组(17例),对患者均采用相关方法进行检查后分析其诊断准确率。结果 CT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MRI组,且CT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M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准确率高于MRI,同时可清晰显示患者病变位置、形态等情况,因此CT诊断在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婴幼儿;CT诊断;腹部巨大囊性病变;价值
婴幼儿时期人体的各项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同时身体脏器往往较为娇嫩,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出现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制约其生长发育,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对患者实施相应的诊断和治疗[1]。但是囊性病变以巨大的形式表现出来,则成为临床诊断的难点,因为此时囊性病变占据了患者腹腔的大部分结构,同时可能使得临近的解剖组织产生相应的改变,故针对患者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诊断和鉴别就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2]。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院诊断治疗的35例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两组对比的方式为思路,分别实施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以着重分析CT诊断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价值,目的在于总结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院诊断治疗的35例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不同将其分为CT组(18例)和MRI组(17例)。 CT 组中,男 10例,女 7例;年龄 0.5~8.5岁,平均(6.32±2.01)岁;病程 1 个月~4 年,平均(7.36±2.05)个月。 MRI组中,男 10例,女 8例;年龄 0.5~9.0岁,平均(6.95±2.04)岁;病程 2 个月~4 年,平均(7.48±2.0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①均经过临床基本情况分析,存在腹部囊性病变;②患者存在腹部包块情况,同时伴随腹痛、腰痛、腹胀、发热等不适感;③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概况知情,并表示同意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4]:对影像学检查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合并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或恶性肿瘤患者。两组患者均经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CT组包括18例患者,即采用多层螺旋CT机(德国西门子SOMATOM Spirit型多层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扫描前选择500~1000 ml的泛影葡胺液(浓度为1%~2%)让患者口服,服用后不限制患者的正常活动,在60 min后对患者实施扫描,扫描的范围应该根据患者腹部可触及肿块大小确定,必要情况下实施全腹部扫描。扫描时将螺距调整为1.0或1.25,扫描层厚则设置为10 mm,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薄层扫描。后可进行增强扫描,同时选择60~100 ml的优维显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164)作为造影增强对患者进行团注,并将增强扫描所得资料进行记录。
MRI组包括17例患者,对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德国西门子3.0T核磁共振仪)进行检查,检查前对患者和家属简单说明检查过程和相关注意事项,尽可能教会患者检查时的屏气措施,年龄较小者由家属辅助指导,同时在扫描前12 h开始禁食。扫描时指导患者保持在仰卧位,头部先进,并首先进行冠状位、横断位的检查,根据冠状位、横断位的资料情况判断是否进行斜位和矢状位的检查。检查过程中层间距设置为0.8 mm,层厚设置为8 mm,同时按照患者的病变大小确定扫描的范围,必要情况下进行全腹部扫描和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情况,同时对患者均实施病理学诊断,计算两组诊断的准确率[5]、敏感度和特异度。敏感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假阴性)人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假阳性)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的比较
CT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MRI组,且CT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M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的比较[%(n/N)]
2.2 CT检查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详细情况
2.2.1 患者囊肿和周围脏器的关系 因本次研究着重探究CT诊断的价值,故针对CT诊断的囊肿位置、形状等进行详细分析;其中CT诊断显示患者囊壁多较薄且表面光滑,同时囊壁和周围脏器的边界清楚。且病变对周围器官组织产生了一定压迫,使得周围器官组织出现位移;本次研究中仅1例大网膜囊肿患者和周围组织边界不清。
2.2.2 囊肿性状 本次观察组CT检查的18例患者囊肿半径均超过2.5 cm,形态以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为主要表现;患者部分囊肿沿着周围组织向器官间隙深入,且囊肿密度和水相近或略高于水密度,伴随囊内出血患者的特征尤为显著。此外部分囊实性患者可见钙化影和脂肪密度影,增强扫描后患者囊性区无强化,但是囊内分隔有强化现象。
2.2.3 囊肿病变部位 患者囊肿部位分别位于腹腔内和腹膜后,其中腹膜后12例,以泌尿系病变多见,占9例,9例患者中有7例为中重度肾积水,有1例患者为巨输尿管,有1例患者为囊性肾母细胞瘤;另外3例患者有1例囊性畸胎瘤,有2例患者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腹腔内6例,有3例位于患者的腹腔内,1例处于患者的中位中上腹,2例患者为中下腹部,其中卵巢囊肿1例;3例患者为全腹部囊性病变,分别为卵巢囊肿、肠系膜囊肿、大网膜囊肿。
3 讨论
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在临床较为常见,而囊性病变的临床诊断本身无特殊难点,因为通过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基本能够明确患者病变的位置、大小和病变形态等;但是巨大囊性病变由于存在临近组织的解剖改变,故准确的诊断就成为临床重点和难点[6-7]。本次我们则在众多研究课题中,将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作为重点进行分析,同时以MRI的诊断情况作为对照组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应参考。本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此外CT组诊断准确率为94.44%(17/18),MRI组诊断准确率为82.35%(14/17);两组比较观察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且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可明确患者病变部位、囊肿性状,且其囊壁多较薄而表面光滑,同时囊壁和周围脏器的边界清楚。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笔者针对CT诊断的详细情况和机制做出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3.1 MRI诊断的局限性
MRI诊断即核磁共振,其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扫描和检查,能够对患者的的囊性病变情况进行相应的观察和判断,但是由于囊肿较大的情况下,病变部位往往存在一定的占位效应,且患者的腹腔内容物较多,而腹腔内相关脏器多数受到囊肿的挤压,因此表现出相应的位移,此时临近的脏器组织正常形态会表现出一定异常现象,此时通过单纯的MRI诊断则难以对患者做出准确的判定,故容易出现误诊,最终降低诊断的准确率[8-10]。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床相应疾病在发生后往往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做出准确的检测,才能够对患者给予对症的治疗,此时新型的诊断价值较高的方法就受到了临床广泛关注,而基于MRI诊断存在的局限性,笔者对CT诊断展开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期供临床相关工作参考[11]。
3.2 CT诊断对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价值
CT诊断对于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价值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①是定位诊断价值:因为患者的腹部囊性病变多是起源于患者的腹腔内,或者少数患者病发由腹膜后发生,此时CT可对患者的囊性病变集中组织和器官进行观察,进而根据病变部位和临近器官判断其病变的来源,这位临床准确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12]。而由于病变本身存在的占位效应,给定位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时患者的发病组织可能受到囊肿的压迫从而变形,但是CT能明确患者囊性病变的主要位置,进而分析囊性病变的来源和器官组织的关系,此时在平扫的情况下获得一定的诊断资料,同时可通过增强扫描做出进一步的定位分析,此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可结合患者生理解剖特性对其做出准确判断,提高了定位诊断的有效性[13]。②是对于患者的定性诊断价值:定性诊断即判断患者病变属于分化型或良性,虽然患者的囊性病变面积较大,但是CT对于患者的病变密度可进行较好的分辨,通过其钙化、脂肪、血液等情况明确患者囊性病变的密度,进而对患者病变性质做出判断;此时临床可根据相关诊断结果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病发后希望能够通过临床检查明确自身情况,故CT检查的特点基本可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推荐临床应用;或针对较难诊断的患者,可与MRI等检测方法进行联合分析[14]。
3.3 CT诊断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要点
针对疑似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患者进CT诊断时,应该注意对以下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和把握。①病史及病程长短:多数患者因为腹痛等不适就诊,而我们在收治到患者时,应该首先询问患者有无腹部病变的相应病史,例如肾结石、腹部外伤、肿瘤病史等,同时明确患者主诉的腹痛和何种性质的疼痛;此后询问患者或家属本次病情发生的时间以及症状持续的情况,便于和临床常见的腹痛等不适疾病做出区分。②分析患者的病变部位:通过对患者相应的组织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明确患者的病变位置,例如患者肠系膜出现位移后多预示着肠系膜发生病变,腹膜后结构出现一定变化、同时出现受压等腹膜后脂肪间隙消失等情况,多数意味着患者病变位于腹膜后[15-16]。③患者囊性病变和周围组织的关系:通过患者周围器官情况的观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患者病变的性质,其中患者的囊性病变如果和周围组织的结构分界不清晰,多数意味着周围组织受到病变的影响或侵蚀,此时患者病变性质多为恶性;而患者的病变部位如果和周围组织的边界清晰,多说明病变仅仅局限在小部分,此时多为良性病变[17]。临床在诊断过程中可将上述分析和患者检查所得资料进行结合,便于对患者的囊性病变情况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继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资料[18-19]。
综上所述,CT诊断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准确率高于MRI,同时可清晰显示患者病变位置、形态等,因此CT诊断在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推荐临床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德利,张金玲,王国坤,等.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思维: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7,26(4):341-343.
[2]刘卫然.开窗减压术联合生物材料硫酸钙填充治疗颌骨大型囊性病变的临床疗效[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4):2115-2116.
[3]何晓琴,钟晓红.产前三维超声在胎儿颅内脑中线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5):1061-1063.
[4]李锦熙.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CT特点及诊断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1):68-69.
[5]李秋洋,徐虹,吕发勤,等.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妇科良性囊性病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11):852-854.
[6]蒋丽兰,李勇,邹四海.开窗减压术与刮除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S1):109-111.
[7]袁华芳,李泉水,赵齐羽,等.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甲状腺囊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8):677-680.
[8]李伯友,苏铭扬,李阳,等.开窗减压术治疗上颌骨大型囊性病变的临床研究[J].口腔疾病防治,2016,24(7):431-434.
[9]忻晓洁,毛怡然,张晟.超声造影在肾脏囊性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J].天津医药,2016,44(2):230-233.
[10]姚惠芳.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J].中国 CT 和 MRI杂志,2015,13(12):84-87.
[11]邢丽丽.经阴道超声及经腹部超声联合应用对盆腔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1):48-49.
[12]刘志,肖金刚,郭玲,等.开窗减压术联合囊肿塞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2015,35(10):826-829.
[13]全艳.胎儿腹腔囊性病变71例超声诊断[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3):49-51,107.
[14]许新堂,周莹,王江涛,等.婴幼儿腹盆腔脏器外囊性病变的 CT 表现及其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9):1441-1444.
[15]史莉玲,祝志洁,杨培枝,等.超声诊断胎儿腹部囊性病变[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2):1581-1582.
[16]李志勇,干芸根,孙龙伟,等.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的 CT 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2,27(9):1006-1009.
[17]吴伟军,李婷婷,韩燕乔.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CT 诊断[J].华西医学,2010,25(11):2049-2051.
[18]徐新.CT及MRI对胰腺囊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2):201-203.
[19]曾庆千,白锡光,曲春喻,等.女性盆腔囊性病变应用多层螺旋CT的鉴别诊断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4):407-408.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CT diagnosis of infantile giant cystic lesions in abdomen
YAN Lin WU Zheng-pi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Guiy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Guizhou Province,Guiyang 550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T diagnosis of infantile giant cystic lesions in abdomen.Methods 35 cases of infant giant cystic lesions in abdomen patients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iagnostic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CT group and MRI group.The CT group included 18 patients,group MRI included 17 patients;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correlation method used to analyze the diagnostic results after examination.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RI group,a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RI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accuracy of CT diagnosis of giant cystic lesions in abdomen of infa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RI,and the location of the lesion,with clear display form.Therefore,the diagnosis of CT has good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detection of infant giant cystic lesions in abdomen.
[Key words]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CT diagnosis;Abdominal giant cystic lesions;Value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8)4(a)-0133-04
[作者简介]严琳,贵州医科大学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研究方向:儿童腹部影像学
(收稿日期:2017-11-27 本文编辑:白 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