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诊整脊疗法治疗脊源性心悸的临床观察
董建军 张 盼 张桂锋
天津北辰北门医院,天津 300400
[摘要]目的 探究通过脊诊整脊手法治疗脊源性心悸的效果。方法 将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门诊收集的106例脊源性心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整脊治疗组与针刺对照组,每组53例。整脊治疗组采用我院特色脊诊整脊手法治疗,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辨证取穴治疗。两组治疗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整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1%,针刺对照组为8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脊诊整脊手法对脊源性心悸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脊源性心悸;脊诊整脊;脊柱病;针刺
脊源性心悸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相关疾病,它是指由于脊柱(颈椎、胸椎)骨关节错位,刺激脊神经或交感神经,导致以心悸、怔忡以及心律失常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脊源性心悸属于传统中医怔忡范围,其心悸程度较轻,发作频率较慢,并且多由外因引起。而怔忡的心悸程度重,多因久病体虚造成。脊源性心悸患者多有脊柱病史,X线显示有明显的脊柱关节紊乱、生理曲度改变、骨质增生或椎间隙变窄等特征。患者有心前区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出汗、失眠、情志改变等;心电图可显示心律失常,而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心脏没有器质性病变。本症患者由于其症状与心脏本身疾病症状类似,在临床经过常规扩冠、抗心律失常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之后才考虑脊柱病因,故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脊诊整脊疗法在临床上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疗效可靠[2-8],现报道其治疗脊源性心悸的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06例脊源性心悸患者,其中男50例,女56例;年龄19~62岁,平均35岁;病程为1周~20年。将10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1至106号,其中编号为奇数的患者为整脊治疗组;编号为偶数的患者为针刺对照组,每组各5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的心电图异常例数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

1.1.1 诊断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关于心悸的诊断依据,结合 《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 T432-2012)脊源性心悸、怔忡症,筛选出脊源性心悸患者。
1.1.2 入选标准
选择中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常规扩冠、抗心律失常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相关体征较少,又反复发作的心悸患者。①头晕、头痛、胸闷、心前区疼痛、心律不齐、失眠多梦;②颈肩部疼痛,有时上肢麻木;③心脏辅助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患者。
1.2 入选病例诊断要点
1.2.1 病史
有典型脊柱病史,多见于因长期慢性劳损形成脊柱病者。
1.2.2 症状及体征
颈椎、胸椎部位疼痛,胸闷、气短、心悸及出汗等症状,严重者有濒死感,常伴随有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等表现。通常在颈椎及胸椎部位有明显的压痛点(阳性反应点),并于左侧胸肋部有压痛,严重时可伴有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表现。
1.2.3 心电图检查
胸前导联T波略低平,ST-T非特异性改变62例;动态心电图房早6例,室早12例;平板心电图阳性7例;其他病例为正常心电图。
1.2.4 其他检查
影像学检查,颈椎或胸椎侧弯,颈椎或胸椎小关节紊乱,胸椎棘突同侧移位。所有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糖检查均正常,胸片、冠脉造影均未见异常。
1.3 影像学分型诊断
根据影像学、脊柱结构及脊柱动力学,脊柱关节的紊乱形式一般分为旋转式移位、侧摆式移位、前后式移位及仰倾式移位四种类型,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造成心脏不适。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1.4.1.1 脊诊定位 患者一般俯卧位,双手放于体侧,头侧向一方并充分暴露脊柱,脊诊触诊查找脊柱旁的阳性反应点,即指触诊时出现压痛的脊柱周围软组织异常点。阳性反应点包括激发点和敏感点。激发点是按压脊柱周围的软组织时出现的触痛点[9],按压该点会引起放射疼痛[10]。敏感点即通常所说的压痛点,轻轻触及就会引起局部疼痛。脊诊检查脊源性心悸患者,通常会在 T6左(52例)、T3右(21例)、C3右(25例)、L4左(18例)、S3(9例)右出现阳性反应点。T6左为激发点,触诊会牵涉致心脏不适;T3右及C3右为敏感点,可触及结节或触诊时会有局部疼痛反应。
1.4.1.2 整脊手法 运用整脊手法消除阳性反应点。①脊柱旋转式移位:医者手掌大鱼际或者大拇指定点于脊中线与脊旁线间关节突上,用斜扳法恢复椎体位置。以C3左侧阳性反应点为例,患者坐位,全身放松,颈部前屈约20°向左侧旋10°~15°,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于压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缓慢旋转,双手协调调整旋转角度,当旋转角度落于患椎痛点处,右手向左下方瞬间旋转用力,常可听到喀嚓声,诊查阳性反应点消失。②脊柱侧摆式移位:医者双掌定点于双侧脊旁线横突上,用双掌根反向推按法恢复脊柱平衡。以T5棘突阳性反应点为例,患者俯卧位,暴露脊柱,医者两手掌相对小鱼际置于患椎两侧,缓慢用力推开附近软组织后,使双手鱼际部紧贴胸肋关节,两手小指与脊柱平行,余三指交叉组合,医者身体重力经两肘传导至鱼际部,到一定程度后瞬间发力,完成矫正。③脊柱仰倾式移位:医者以双掌根叠压法作用于脊中线棘突上以恢复脊柱平衡。以T7棘突阳性反应点为例,患者俯卧位,暴露脊柱,医者双手重叠,掌根置于患椎脊中线棘突上,将手掌下压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当有力传导至阳性反应点时,医者慢慢沿脊柱方向朝后下方推压,常可听到弹响声。④脊柱单侧小关节紊乱:医者以单手掌根旋压法作用于脊旁线消除阳性反应点,恢复脊柱平衡。以T6棘突右侧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位,暴露脊柱,医者右手掌根部固定棘旁压痛点后,缓慢用力向上向外呈弧形牵引至最大角度时,右手掌根瞬间加大旋转力度和角度,同时向右下方发力,常可听到弹响声,完成矫正。
1.4.2 对照组
以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为治法,以厥阴、少阴经穴为主[11]。主穴:内关、郗门、神门、心俞、巨阙。根据症状体征辨证分型采用毫针针刺治疗。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丘墟;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大陵、三阴交;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加膻中、膈俞;心血不足者,加脾俞、胃俞、郄门;阳气虚弱者,加肾俞、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
1.4.3 治疗频次和注意事项
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勿睡高枕软床,站正坐直躺平,注意保暖,避免久坐,避免劳累,忌酒。
1.5 疗效标准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心悸的疗效评定,自拟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与相关体征消失,脊柱脊诊阳性反应点消失,心电图等检查恢复正常,X线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与相关体征基本消失,脊柱脊诊阳性反应点减弱,发作间歇时间明显延长,实验室检查有待改善;好转: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发作间歇时间延长,实验室检查有待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变或改变不明显。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整脊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两组疗效的比较[n(%)]

2.2 两组心电图恢复情况的比较
整脊治疗组的心电图恢复率为98.04%,优于针刺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心电图恢复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脊源性心悸是指由于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病变刺激或压迫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影响心血管的循环,进而出现与心脏本身病变类似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一般多由受凉、咽炎、劳累、久坐及外伤等因素诱发,产生相关症状。脊源性心悸常包括脊源性心绞痛伴心律不齐、高血压伴心律不齐、高血脂伴心律不齐、冠心病伴心律不齐。其症状包括胸痛、心悸、眩晕等,一般情况下心脏体征不明显,与体位以及劳累关系较大,而与情绪关系较小,体检、胸片、心肌酶、冠脉造影多无异常,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略低平,脊柱影像学有改变。脊源性心悸这一概念是随着脊柱相关疾病以及整脊学的发展而被提出的。目前,虽然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识还不统一,但都从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方面肯定了其病理病机。
人们一般认为引起脊源性心悸的机制有三方面[12-14]:第一,脊柱生理曲度改变或脊柱侧弯。脊柱生理曲度的改变是从身体的侧面观察脊柱时脊柱形态的改变,如驼背,颈椎或者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或者反弓;脊柱侧弯是从身体正前方或者正后方观察脊柱时脊柱形态的改变,如颈椎或者腰椎侧弯、骨盆不正以及脊柱“S”形侧弯。这两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体腔产生影响,进而对体腔内的脏器产生影响,出现心脏不适的症状。同时,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可能造成脊柱两侧的肌肉以及整个躯干的肌群张力不均,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可能出现临床上心脏病症的表现。本研究中,每位患者都有脊柱曲度改变,尤其以胸椎侧弯或胸椎生理曲度加大相对其他病症较为明显,可能显示胸椎变形与心脏疾病关系更为密切。第二,颈椎交感神经丛及副交感神经丛对心脏功能及冠状动脉循环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椎体增生或者脊柱结构改变,刺激或压迫颈椎内神经和血管时,可能影响交感神经节后的纤维功能,也可能影响迷走神经功能,导致心脏活动异常或者心脏供血异常,从而出现心悸、胸痛或胸闷等不适症状。第三,这一点很重要却经常被人们忽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颈椎侧弯很可能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延髓内心血管调节中枢缺血,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也会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损害。
20世纪80年代,广州龙氏正骨提出“脊柱病因学”[15-17],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由此脊柱病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龙氏正骨“脊柱相关疾病临床研究”中发现,手法治疗颈性心脏病效果可靠[15-16]。在临床上发现脊柱的偏歪、错位会造成心脏不适的表现,在运用手法治疗后,大部分心脏不适症状可得到缓解。脊诊整脊疗法是医者通过触诊脊柱查病,并以一定的手法治病的疗法,是融诊断治疗为一体的治疗方法。这种疗法是古老的中医正骨[18]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全息论发展而成的一种系统疗法。“三小定点整脊技术”[19]是脊诊整脊疗法的升华,以其“小力度、小幅度、小角度”的短杠杆微调手法为特点,通过对脊柱骨关节进行定点定位调节,达到“筋柔骨正”即恢复脊柱动、静力学平衡状态,从而消除致病因素,解除临床症状的目的。
本研究中,心脏疾患反复发作的患者,其L4左及S3右会出现阳性反应点,在这两点位上常自觉有各种不适症状。诊断明确后,再以恰当的整脊手法给予脊柱矫正治疗,可以有效恢复脊柱动态平衡,减少对周围血管和植物神经的不良刺激,改善心血管循环和心脏神经调节作用,缓解脊源性心悸的各种症状。
[参考文献]
[1]任丰涛,安平.脊源性心悸、怔忡症诊疗指南编写报告[J].世界中医骨科杂志,2010,12(1):31.
[2]李军,吴晓红,正自.“整脊疗法”治疗颈椎错位500例疗效观察[C].北京: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14-117.
[3]戈超,杨靖冬,陈锋,等.现代中医整脊疗法规范化管理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4):304-306.
[4]薛战礼,张国庆.脊诊整脊技术治疗颈性高血压86例[J].陕西中医,2012,33(10):1399.
[5]薛战礼,李芳玲.脊诊整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1,32(2):157-158.
[6]王遵来,王春毅,孙冬阳,等.脊诊整脊疗法内病外治验案举隅[J].天津中医药,2007,24(4):288
[7]薛战礼,李芳玲,王明闯.颈心综合症的脊诊整脊疗法[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5):124.
[8]雷智锋,王永峰.脊诊整脊治疗青少年型颈椎病体会[J].颈腰痛杂志,2007,28(7):278.
[9]戴维斯[美].无痛一身轻:戴维斯身体放松与疼痛自疗法[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7-19.
[10]简伟.浅谈整脊中的整肌疗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125.
[11]赵吉平.临床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 [12]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13]Clarence Gonstead DC.Gonstead Chiropractic Science& Art[M].USA:SCI-CHIPublications,2001.
[14](美)冈德斯.科学&艺术的脊椎矫正[M].曹修悌,译.台湾:中华脊柱健康研究中心,2010.
[15]金瑛,陈志珍.针刀松解术结合龙氏正骨术治疗颈心综合症[C].2011年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01:92-94.
[16]李如良,陈玉笋.龙氏脊椎正骨手法治疗颈心综合征11例[J].中国针灸,2006,26(S1):50-51.
[17]龙层花.脊柱病因治疗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6.
[18]吴谦.医宗金鉴(骨伤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19]王遵来.特色脊诊整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34-161.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pinal-diagnose&chiropractic-manipulation in treating palpitation due to spines disorders
DONG Jian-jun ZHANG Pan ZHANGGui-feng
Tianjin Beichen Beimen Hospital,Tianjin 300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sults of spinal-diagnose&chiropractic-manipulation in treating the palpitation due to spines disorders.Methods 106 patients with palpitation due to spines disorders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outpatient from October 2012 to Dec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hiropractic-manipulation treatment group and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53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chiropracticmanipulatio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spinal-diagnose&chiropractic-manipulation therapy of our hospital,patients in the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routine acupuncture therapy.Both of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once a day,ten days were a course of treatment.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curative effectwas observ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chiropractic-manipulation treatment group was 98.11%,while 86.79%in the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in two groups.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spinal-diagnose&chiropractic-manipulation therapy for palpitation due to spines disorders is significant,and it isworthy to popularize in clinic.
[Key words]Palpitation due to spines disorders;Spinal-diagnose&chiropractic-manipulation therapy;Spinal disease;Acupuncture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8(c)-0135-04
(收稿日期:2016-07-01本文编辑:方菊花)
[基金项目]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13177)
[作者简介]董建军(1980-),男,陕西渭南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