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2~2015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姚志红 刘 英 詹煦旭 孙晓博 肖 晶
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药剂科,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 分析本院2012~2015年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190例抗菌药物ADR报告,对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发生时间、ADR临床表现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年龄分布以老年人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4.74%);发生时间最快为静脉滴注2 min时发生,最慢为连续用药10 d后;药品以喹诺酮类所占比例最高(41.5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0.53%)。结论 患者年龄、静脉注射是不良ADR的主要因素,用药48 h内最易引发ADR,应引起临床用药的注意。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抗菌药物的出现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直到今天,抗生素仍然是人们抵抗各种病原菌的有力武器。然而,近年来,对抗菌药物的过分依赖导致了细菌耐药性增加、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增多等问题。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收集并上报的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了评价,以期有效监管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各科室呈报的ADR共898例,其中抗菌药物ADR 190例。依据《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对ADR名称进行规范和完善,涉及药品均使用通用名,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对报告所涉及的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发生时间、ADR临床表现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190例ADR中,男性85例(44.74%),女性105例(55.26%),男女比例为0.81∶1。年龄为4个月~90岁,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最高(47.37%)(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n)
2.2给药途径及ADR发生时间
190例ADR均发生在用药过程中,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方式最多(180例),口服10例。ADR最快发生在静脉滴注2 min,最慢为连续用药10 d后(表2)。
表2 给药途径及ADR发生时间(n)
2.3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品种
ADR报表中共涉及7类36个品种的药品,主要有喹诺酮类3个品种79例(41.58%),β-内酰胺类19个品种71例 (37.37%),大环内酯类3个品种19例(10.00%)。排名前5位药品是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阿奇霉素、依替米星等(表3)。
表3 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品种
2.4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77例(40.53%),其次为消化系统62例(32.63%)、神经系统18例(9.47%)和全身性反应14例(7.37%)(表4)。
2.5不良反应转归
所有ADR转归均为痊愈或好转,痊愈144例(75.79%),好转46例(24.21%),通过及时停药和对症处理,未出现药物后遗症和死亡。
表4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发生ADR的基本情况
抗菌药物ADR是难以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分析临床众多抗菌药物的ADR,寻找某类药品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ADR的一般规律,从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为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规避其ADR作出参考[1-2]。
本资料显示,190例患者中男性占的比例低于女性,与相关报道[3]相似。各年龄段均可发生ADR,20岁以下发生ADR的有12例,其中10岁以下有8例,最小者仅4个月。60岁以上老年人90例,占总病例数的47.37%。由于儿童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易导致药物体内蓄积而发生ADR[4]。而老年人各脏器功能退行性变,基础疾病较多,联合用药普遍,药物有其代谢特点,易引起ADR[5-6]。因此,老年人、婴幼儿、儿童是ADR监测重点。
本院抗菌药物ADR大多发生在用药2 min~2 d,用药6 d以上的也有10例,可见使用抗菌药物的前2 d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同时注意剂量蓄积导致的ADR。由于本院ADR报告主要为住院患者,静脉给药方式较普遍,另因注射剂内在因素、配药浓度、药物配置后放置时间、滴速等原因,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易引发ADR,导致静脉用药的ADR发生率远较口服用药高[7],故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同时加强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用药原则的宣传教育。
3.2发生ADR的药物情况
本文结果显示,本院近4年发生ADR的抗菌药物品种较为集中,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8]的ADR较为常见;头孢菌素类药物的ADR二代头孢中头孢呋辛、头孢替安较常见,三代头孢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9]、头孢甲肟较常见;青霉素类药物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10]最为常见;阿奇霉素[11]、依替米星[12]也名列前5位内。与这几种药物在本院临床上广泛应用有关,应进行重点监测。
本院左氧氟沙星导致的ADR有77例,其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患者有55例,甚至有1例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可见该药物ADR多发。左氧氟沙星为浓度依赖性药物,单次给药可使AUC24/MIC和Cmax/MIC达到较高水平,抗菌谱广,勿需皮试,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13],因此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肌酐正常,其肌酐清除率也逐渐下降,影响了药物的代谢。有肝功能损害者,则会延长药物半衰期,导致药物蓄积。临床用药时医生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关注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态,确定合适的剂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例患者服用氨苄西林胶囊后出现快速型房颤,而快速型房颤为氨苄西林胶囊新发现的ADR。有报道氨苄西林口服制剂常致变态反应[14-15],由于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实际进入体循环的药量较给药量明显减少,但对特殊体质者或有基础疾病者,小剂量的药物摄入即可发生严重ADR,此患者除药物因素外,可能也与其有心律失常基础疾病有关。
本院抗菌药物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究其原因与抗菌药物对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发生率确实较高有关;另一方面此类ADR较直观、易观察。而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等ADR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且不易与疾病本身的进展相区别,不易被发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预防变态反应,同时加强对累及其他系统/器官ADR的监测[16-17]。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ADR发生过程极其复杂,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用药时医务人员应充分考虑患者自身情况及药物特性,合理选择用药方案,对高危人群加强用药过程中的药学监护,同时重视ADR上报工作,药师及时对上报病例进行整理和分析,定期反馈临床,以更好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芳,周琦,姜霖,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2832-2833.
[2]刘洋,刘华,吕娟丽,等.医院2010年-2013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370-1374.
[3]黎雪桂.69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1,8(1):63-65.
[4]郭以杭.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98例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3):63-65.
[5]向虹宇,杜俊蓉.651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24):2942-2944.
[6]朱曼,凡超,郭代红,等.军队医院1175例抗感染药物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12(3):163-167.
[7]孙燕,姬长存.我院2012年14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3):172-173.
[8]钟晗,刘晓琰,崔敏.等.155例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5):309-311.
[9]周燕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不良反应综述[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7):669-671.
[10]朱秀美,卜艳丽.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所致不良反应文献概述[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4,20(2):112-113.
[11]张莉丽,方欢,黄亚平.50例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3):386-388.
[12]董涛.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0):795-796.
[13]梁江萍,方丽华,洪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54-656.
[14]陈虹.氨苄西林胶囊致严重药物性皮炎1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4):143-144.
[15]柏成林,李世军,果春弟,等.口服氨苄西林胶囊致混合型过敏性紫癜1例[J].重庆医学,2012,41(29):3128.
[16]张眉岸.我院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107-109.
[17]曾腾亿.我院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89-92.
Analysi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duced by antibiotics from 2012 to 2015 in our hospital
YAO Zhi-hong LIU Ying ZHAN Xu-xu SUN Xiao-bo Xiao J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Central Hospital of Yi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Yiyang 41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ule of ADR induced by antibiotics from 2012 to 2015 in our hospital,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rug use in the clinic.Methods 190 cases of ADR repor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respect of the kinds of antibacterial drugs,administration route,time,clinical manifestations,and patients′age,sex,and so on.Results Among 190 cases of ADR,the elderly were involved in the most of cases;The intravenous drip infusion was the main route(94.74%);The fastest ADR occurred after 2 minutes of drug intravenously,and the slowest ADR occurred after 10d medication;The highest proportion was quinolones(41.59%);The ADRs manifestations mainly covered lesions of skin and its accessories (40.53%).Conclusion The age and injection administr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e adverse reactions,drug use 48 h most easily lead to adverse reaction,and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Key words]Antimicrobial drugs;Adverse drug reactions;Retrospectiv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6(b)-0136-03
(收稿日期:2016-03-28 本文编辑:王红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