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究·
我院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曾腾亿
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广西巴马 547500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不良反应(ADR)报告,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12月我院临床药学部收集到的全院各科室上报的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特点和一般规律。结果2014年我院临床药学部收集到完整报告共计114份,涉及不良反应的药品有42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滴注最易引发ADR,占85.96%。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注意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排除了无意或故意的超剂量误用、药物滥用及不按规定使用药品等情况,规定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身体器官的损害程度可轻可重。自“反应停事件”发生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着手在本国进行针对药品安全性的监测体系建设。至21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ADR报告体系已日臻成熟。随着我国每年发生ADR日趋增加,ADR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1983年,我国原卫生部专家起草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1992~1995年,全国推荐104个医院作为ADR重点监测医院。随着我国ADR报告和监测制度的不断完善,ADR的监测已成为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现将我院临床药学部收集到的114例ADR报告进行分析,旨在推动我院ADR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促进临床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临床药学部收集到的2014 年1~12月ADR报告共计114例,按照ADR关联性评价6级标准[2],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很可能、可能;不良反应报告类型为新的严重、新的一般、一般,以此为判断标准进行检查。
1.2 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临床药学部收到的ADR报告的114例,利用Excel电子表格,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等。
1.3 观察指标
①2014年1~12月门诊、住院部各科室上报的114例ADR报告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引起ADR最多的药物品种、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②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
2 结果
2.1 ADR报告的来源
住院部:68例,占59.65%;门诊部:46例,占40.35%。
2.2 发生ADR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
114例报告中,男性58例,占50.88%;女性56例,占49.12%;年龄最小者1 d余,最大者89岁,平均年龄为23.2岁;其中有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和家族药品不良反应的2例;无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及家族药品不良反应的29例,不详的62例;有家族药品不良反应的2例,不详的22例;有既往药品不良反应的3例,不详的18例。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2.3 生物制品致ADR报告的统计
2014年我院收到生物制品引起的ADR报告3例,其中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引起一般ADR报告2例,血浆引起新的一般ADR报告1例。
2.4 中成药致ADR报告的统计
2014年我院收集到的114例ADR报告中,涉及中成药的有29例,引起一般ADR最多的前3位中成药统计见表2。
表2 引起一般ADR最多的前3位中成药统计
2.5 化学药品致ADR报告的统计
2014年我院共收集到化学品种所致的ADR报告57例,其中新的一般ADR 4例,引起ADR最多的前6位化学药品统计见表3。
2.6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的统计
在114例ADR报告中,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及全身性损害,其中皮肤及附件和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各占42.11%、29.3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表3 引起ADR最多的前6位化学药品统计
表4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7 不同给药途径的统计
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为110例,占96.49%;肌内注射1例,占0.88%;口服给药3例,占2.63%,静脉给药导致ADR远高于口服给药(表5)。这是因为静脉给药时,机体缺少消化道及其他防御系统的屏障作用,药物作用较口服给药迅速强烈,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其次,制剂的质量、输液的滴速、药液放置的时间也是引发ADR的因素。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对ADR的影响
年龄构成比显示,114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为1 d余,最大者为89岁,ADR报告中男性比例较女性稍高,0~7岁以下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占44.74%。儿童是指从新生儿期至青春期(<18岁)之间的一个群体[3-4],其正处于全身各器官的发育阶段,肝、肾、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均极为敏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影响极大,易导致药物的蓄积中毒。所以,应根据不同日龄、不同年龄的新生儿和儿童生理特点、生化状况,将儿科用药按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正确地选择药物。新生儿皮肤、黏膜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局部用药吸收速率快而作用强,尤其当皮肤有炎症或破损时,易引起一些药物(硼酸、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发生不良反应。新生儿肾的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过滤率较成人低30%~40%,很多药物可因肾小球过滤低而影响排泄,导致半衰期延长,血浆药物浓度高。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药物的排泄比较快,但对水及电解质的代谢功能尚较差,应注意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及水盐代谢障碍或中毒。就儿童自身的特殊生理特点,如体液量大、药物与血浆蛋白亲和力低、药物代谢酶活性低、血-脑脊液屏障不全等,不合理用药极易引起儿童产生不良的后果[5]。因此,应根据原卫生部《关于加强孕产妇及儿童临床用药管理的通知》[6],制订儿童患者个体化给药方案,促进儿童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3.2 ADR涉及的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
由于用药种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ADR的临床表现也呈多样性和复杂性,同种药物用于同一患者可出现多种的ADR症状,也可使不同患者出现具有部分相同的ADR症状。从表2、4可看出,ADR可造成多器官、多系统功能损害,引起变态反应、消化道反应、呼吸系统反应、中枢系统反应等,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发红、腹痛、头晕胸闷等不良反应。而涉及最多的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和全身性损害,这与以往报道一致[7-8],分别占56例次(42.11%)和39例次(29.32%),表现以各类皮疹、瘙痒为主,其次临床变态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心悸等。消化系统损害也较多,占13例次(9.77%)。
3.3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从表5可看出,导致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114例ADR中,静脉给药引起的有110例,占96.49%,发生ADR的频率最高,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9-10]。分析原因为:首先,静脉用药没有“首过效应”,一般认为其吸收率为100%,作用快而直接,临床常用于危急重患者,以求迅速发挥疗效。但由于静脉用药时,机体缺少消化道及其他防御系统的屏障作用,以及静脉用药品可能存在的内毒素、p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等直接诱因,也为安全用药埋下了隐患,使得不良反应频频发生。其次,溶媒的选择、配液环境、操作不规范、配伍不规范、溶液的稳定性也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患者病情、病史、用药史,选择合理的用药、药物溶媒、给药途径和方式。严格掌握用药剂量、药物浓度,尽量避免或减少因静脉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执行规范化操作,根据患者病情,严格遵循“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滴”的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理状态等,加强对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者)的观察。静脉给药时要密切观察,控制好滴速,一旦发生ADR应立即停药,做好ADR的处理。
3.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因静脉用抗菌药物具有剂量准确、显效快、作用可靠、适于急症抢救等优点,所以临床应用很广泛。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运用,滥用的现象也很严重,出现一系列的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细菌耐药现象,尤其是细茵耐药的传播与蔓延将导致多重耐药感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全世界将面临无药可医的严重局面,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在《抗药菌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下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1]。从表3中可看出,引起ADR的化学药品中,头孢类抗生素是此次调查中引ADR最多的一类药。首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而且皮试经常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的现象,易发生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心悸、皮诊、瘙痒等变态反应;其次,其可致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异常,肝、肾损害及二重感染。引起ADR常见的还有注射用阿奇霉素、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及甲硝唑片[12-13]。
表5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3.5 慎用中药注射剂
2014年,我院收集到的114例ADR报告中涉及22个中成药,其中注射剂有21个。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中医药创新制剂,其不但承载了传统中药的疗效,更拓展了中药的使用范围,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具备药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剂量更准确、可使某些药物发挥定向或定位给药等特点,在抗感染、心脑血管和抗肿瘤领域内应用更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由于中药注射成分复杂、缺乏科学的制备工艺、有效成分提取不纯、质量不稳定、临床使用与配伍不当等因素,常引起过敏、肝肾毒性、胃肠道、发热、心血管系统等不良反应频发且较严重[14]。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发现中药注射剂临床选药不适宜、溶剂选择不当及超剂量用药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其次,有些中药注射剂,由于溶液pH值的改变而形成沉淀,发生ADR[15]。因此,医务人员应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规范,辨证用药,因人制宜;溶媒恰当,单独配制;性状检查,规范操作性;严格剂量,控制速度;疗程合理,间隔洗脱;提倡皮试,输注监测。加强对老人、儿童的用药监护,及时发现ADR,降低用药风险。
[参考文献]
[1] 黄道秋,汪华蓉,李立红,等.300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9):692.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Z].2005.
[3] 楚建杰,徐芳琴,王艳华,等.某院儿科门诊患者用药情况调查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22(9):497.
[4] 《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儿童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4-15.
[5] 黄光英,王敏,钱青.我院门急诊儿科2013年处方点评与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8):1039.
[6] 卫生部.关于加强孕产妇及儿童临床用药管理的通知[Z].2011-08-18.
[7] 朱磊,黄萍,李颖.519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8):147.
[8] 蔡蕴敏,方欢.我院10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11):1059.
[9] 周华,谭喜莹,邱召娟.我院1056例ADR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6):543.
[10] 陈奕伸,万正兰,卓飞霞,等.236例ADR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14):1307.
[1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2004-10-09.
[12] 丁玲.我院190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11):1507.
[13] 范铭.甲硝唑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4):4188.
[14] 陈永荣,吴亮,徐迎春.我院中药注射剂处方及病历点评与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8):1027.
[15] 唐瑾.我院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27):2590.
Analysi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 in 114 cases in our hospital
ZENG Teng-yi
Department of Pharmacy,People's Hospital of Bama Count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Bama 547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and safe drug usage in clinic by analyzing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reports in our hospital.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4,ADR reports from every department were collected by our pharmacy department,and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law.Results There were 114 cases occurred with ADR in total in 2014.Forty-two kinds of drugs involved in ADR.The anti-infective drug was in the first place followed by Chinese patent medicine.Intravenous dripping was the most likely to lead to ADR accounting for 85.96%.Conclusion ADR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clinic and rational drug us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in order to reduce and avoid its recurrence.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Report;Analysis;Rational drug use
[中图分类号] R2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c)-0089-04
[作者简介] 曾腾亿(1968-),女,广西陆川人,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收稿日期:(2015-10-09 本文编辑:卫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