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直丝弓技术在牙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效果
周逸宁 容主平 何琳霞 罗 虹 谢旭光
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口腔科,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在牙畸形矫治中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牙畸形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对照组则采用口外弓矫治,对比两组治疗持续时间与各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持续时间(13.22±1.01)个月,对照组(21.1±1.69)个月(t=12.145,P<0.05);实验组上颔的第一前磨牙宽度(41.25±1.24)mm和间距(55.22±1.35)mm均优于对照组的(36.51±2.01)mm和(52.33±1.21)mm(t=12.236,P<0.05;t=12.5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52,P<0.05)。结论在牙畸形矫治中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能够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传动直丝弓技术;牙畸形矫治;临床应用
林久祥教授[1]在经过10余年时间的研究探索后,研发出传动直丝弓矫正器和技术,属于我国自主研发,是具有知识产权的矫正设备与技术[2],其关键在于在尖牙托槽上做到了超低摩擦移动式的结构模式,能够在消除结扎摩擦力的情况下实现滑动范围在被动状态下的增加。传动直丝弓技术是利用牵引力作用促使中切牙舌移动,初始传动力在50~60 g,足够口内支抗[3]。采用该技术进行牙畸形矫治,经过实际应用实验证明,效果较好。近年来,关于正畸矫治中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的效果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次实验选择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牙畸形的患者进行研究,探究传动直丝弓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牙畸形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1~22岁,平均(13.4±2.6)岁,实验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1~21岁,平均(14.2±2.4)岁。纳入标准:本实验统一选择安氏Ⅱ类牙畸形患者;前牙的覆盖度,超过Ⅰ度的患者,覆盖尺寸在5~10 mm[4]。排除标准:错为严重骨性类的患者;存在牙周疾病的患者[5],实验前,由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符合伦理委员会标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外弓,对牙畸形进行矫正,在颊面管中,将内弓插入5~6 mm为止,焊阻滞点,并将内弓移出,使其与上颌前牙的唇部皮肤之间保持2~3 mm的距离。选择低位颈部牵引方法,支抗磨牙的上颌位置,将颈带和面弓之间的连线,从抗力中点处穿过,牵引力在初期选择300 g作用力,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逐渐提升牵引力到1000 g,保持牵引时间>14 h/d,待恒磨牙恢复正常位置,将口外弓撤除,治疗之前,使用X线对患者口腔颌面部及牙齿骨骼进行拍片定位。
实验组则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正治疗。选择橡皮圈、镍钛丝以及澳丝和不锈钢丝备用,并取托槽、传动直丝弓技术所用的颊面管,将上述材料备好后,进行矫正。
根据所选患者的病症情况,将整个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将患者前牙通过不锈钢主弓和镍钛辅弓进行排齐,在颊面管近端3~5 mm处使用磨牙后倾曲预备支抗,以便打开前牙咬合。阶段二,阶段一操作过程中残留的空隙,采用“Z”形牵引,即上下牙弓颌内牵引,加上合适的颌间Ⅱ类牵引50~60 g,实现对中线进行纠正的目的,并对磨牙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阶段三,将直丝弓中的主弓丝,进行由细丝到粗丝、从圆丝到方丝的更换,以利于错位牙齿的正轴和转矩,直到直观效果满意为止。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持续时间,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前牙覆、覆盖情况及上颌位置处,第一、第二、磨牙的宽度,第一磨牙间的缝隙大小[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周期的比较
实验组治疗持续时间为(13.22±1.01)个月,对照组治疗持续时间为(21.1±1.69)个月,实验组在治疗速度和恢复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牙齿恢复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在牙齿矫正的各项指标方面的表现,(第一、第二前磨牙,在上颌位置处的牙间宽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前牙的覆盖与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牙齿恢复情况的比较(mm,±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为了探究传动直丝弓技术的矫正效果,本次实验选择安氏Ⅱ类牙畸形患者,以口外弓矫正治疗的效果,作为对比。
安氏Ⅱ类牙畸形具有深覆的病理学特征[7],治疗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解决咬合问题。过去对咬合症状治疗的方法有多种,如片段弓和T形曲技术,也有的学者认为,采用水平曲,以NiTi摇椅弓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矫正[8-11],然而,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常都会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局限,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分析其原因,首先一点是传统技术在对尖牙进行矫正时,弓尖部会促使牙根发生倾斜,并在矫正过程中,使倾斜角度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了前牙覆的程度[12]。MBT直丝弓,虽然能够解决这问题,但这种治疗方法需要采用摇椅和平面导板等辅助性设备进行配合,从而增加了牙齿矫正所花费的费用,同时,该技术需要患者全天佩戴导板,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并容易让患者对矫正治疗形成心理方面的障碍,降低治疗配合度。
采用口外弓治疗,对患者的上颌骨畸形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促使其水平方向上的生长停滞。据研究表明,口外弓治疗能够对换牙期间的患儿,起到良好的矫正效果[13],然而,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矫正效果也逐渐降低,对于11岁以后的患者,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传动直丝弓矫正技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其发明者林久祥教授[14]通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终于在传统矫正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经验,并创造出这一高效的治疗方法,该技术有别于传统技术之处,是在于其在尖牙托槽位置设置了低摩擦移动装置,从而使传统矫正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扎摩擦消除,实现托槽的定向自锁,这样托槽一旦处在被动受力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其大范围的滑动,而将所受的作用力消解,同时,该矫正技术不需要其他类似导板之类的辅助性措施,其支撑结构较为简单,并不依靠口外装置,使矫正过程中,患者乐于接受,依从性较强。
传统的矫正方法是在口外设置支撑装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与麻烦,而且增加了感染及损伤风险,而手术矫正则需要较长的休养时间,并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传动直丝弓技术则兼具各种传统矫正方法的优点,并简化了支撑结构,其实用性较强[15]。
传动直丝弓方法的原理在于将唇弓作为牵引力的传导装置,经由传导后,将牵引力向中切牙传递,最终作用到牙冠唇面上,而中切牙,沿着舌向进行移动,则会带动牵引力提升,使牙齿之间接触的点位出现传动力,并依次向各个相邻牙齿的接触点位处进行传导,该牵引力传递到末端牙后,会促使末端牙倾斜,这种依靠牙齿间力量传导方式,不需要在口外部设置支撑,其初始力量只需要50~60 g[16]。
对于安氏Ⅱ类牙畸形,传动直丝弓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的“打开咬合”。由于传动直丝弓的托槽,具有低摩擦移动的特性,所以对于尖牙的症状,在治疗初期可以不予考虑,直接对畸形牙齿进行牵引,使咬合现象快速打开,因此,在治疗的第一阶段,即可对牙齿的覆盖和覆情况予以治疗。
传动直丝弓技术,采用口内支撑方法,通过颌间在牙齿接触的位置进行牵引力传导,其支抗作用呈现交互性。对于磨牙稳定问题,采用后倾曲进行维持,从而实现传动效应和动力的充分利用,因此所需要的牵引力并不大,却具有长时间、持续有效的特性。
本次实验中,实验组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其治疗持续时间(13.22±1.01)个月,对照组治疗持续时间(21.1±1.69)个月。实验组在治疗速度和恢复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传动直丝弓技术能够提升牙齿矫正的治疗速度。其次,治疗结束后,实验组在牙齿矫正的各项指标方面的表现,包括第一、第二前磨牙,在上颌位置处的牙间宽度,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该技术对前磨牙宽度,以及牙间宽度的恢复效果比较理想,而对比口外弓治疗,发现前牙的覆盖与覆方面,两组疗效近似[17]。
综上所述,在牙畸形的矫正治疗中,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能够有效地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患者乐于接受,适宜于临床上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宜云州,史莉.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4,2(14):114-115.
[2]金花.传动直丝弓矫正技术及口外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756-2757.
[3]朱仕煜.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壮族青少年双颌前突畸形的疗效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6):663-665.
[4]吴竹安.安氏Ⅱ类牙齿畸形矫治术中应用传动直丝弓治疗牙齿畸形30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 (6):1382-1383.
[5]华旭东,黄爱萍,杨智乔.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的临床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3,7(20):429-430.
[6]陈海鹰.直丝弓矫治青少年轻中度错畸形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疗美容,2014,(4):213-214.
[7]邹琦波,吕海燕.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青少年轻中度错畸形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4,12(4):88-90.
[8]李生杰.直丝弓矫治器治疗60例牙列错畸形患者的临床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3,4(9):258-259.
[9]刘元恩,张玉奎,张怡.直丝弓联合肌激动器非拔牙矫治Ⅱ类Ⅰ分类错[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421-1422.
[10]谢冰.传动直丝弓矫正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19):127-128.
[11]孙卫革,王云,刘向辉,等.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安氏Ⅲ类骨性错畸形矫治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3):270-273.
[12]吴汉韬,陈莉莉.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14,21(2):61-64.
[13]郭艳莉,华文哲,张卫平,等.传动直丝弓技术在安氏Ⅰ类Ⅲ度牙列拥挤病例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34(2):160.
[14]郭艳莉.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在错畸形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甘肃医药,2013,32(3):166-169.
[15]丁锐,白新华,满云娜,等.传动矫治过程中后倾曲作用下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及应力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4):3845-3849.
[16]章婷,高美琴,顾永佳,等.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在青少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矫治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10):612-614.
[17]刘显能,李纯.传动直丝弓矫正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5):100-101.
Applied effect of transmission adjustable appliance in teeth micromaxillary deformity correction
ZHOU Yi-ning RONG Zhu-ping HE Lin-xia LUO Hong XIE Xu-guang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Ganzhou City Hospital in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ed effect of transmission adjustable appliance in teeth micromaxillary deformity correction. Methods 80 dentognathic deformity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and each group was 40 cases.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nsmission adjustable appliance,and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eatment esrtuary bow.The treatment sustained time and serious index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counted. Results The therapy effect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sustained time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respectively(13.22±1.01)months and(21.1±1.69)months(t=12.145, P<0.05).The width of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 and gap were respectively(41.25±1.24)mm and(55.22±1.35)mm,which were better than that were(36.51±2.01)mm and(52.33±1.21)mm in control group(t=12.236,P<0.05;t=12.584,P<0.05).All of the abov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11.652,P<0.05). Conclusion Using transmission adjustable appliance in teeth micromaxillary deformity correction can decrease the treatment cycle and increase treatment effect.It is worth to popularize.
[Key words] Transmission adjustable appliance;Teeth micromaxillary deformity correction;Clinical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15-10-29本文编辑:顾雪菲)
[基金项目]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177)
[中图分类号] R7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b)-008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