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永炎.高概念时代中药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J].中药与临床,2010,1(1):1-2.
|
[2] |
王永炎,王燕平,于智敏.医苑丛谈——谈治学[J].天津中医药,2012,29(1):1-4.
|
[3] |
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等.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5-11.
|
[4] |
佚名.1996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奖励项目[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4(5):299-302.
|
[5] |
任占利,王顺道.中风病证候量化标准研究概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6):39-41.
|
[6] |
王永炎,刘炳林.中风病研究进展述评[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5(1):9-12.
|
[7] |
简文佳,时晶,田金洲.王永炎先生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浅析[J].天津中医药,2015,32(2):65-67.
|
[8] |
袁长津,袁梦石.20世纪中医中风病临床研究概要[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1):62-66.
|
[9] |
马丽虹,李可建.中风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5):411-414.
|
[10] |
陈钿鑫.“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实践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4):152-153.
|
[11] |
于智敏,王燕平.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N].中国中医药报,2008-08-06(4).
|
[12] |
赵文博,赵瑞成,张崇泉,李志,袁华,龙驹.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8(2):90-92.
|
[13] |
唐旭东.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整理[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C].合肥,2013:6.
|
[14] |
邹忆怀.王永炎教授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经验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69-70.
|
[15] |
李梦伊,车念聪,杜宇琼.温病营血分证与病络关系探析[J].北京中医药,2012,31(9):679-681.
|
[16] |
王永炎,杨宝琴,黄启福.络脉络病与病络[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1-2.
|
[17] |
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6.
|
[18] |
邱瑞瑾,高永红,商洪才,等.病络理论指导下脑、心、肾一体化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的构建[J].中医杂志,2016,57(5):361-365+374.
|
[19] |
李鲲,王燕平.王永炎从病络论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体会[J].中医杂志,2011,52(20):1726-1728.
|
[20] |
王显,王永炎.对“络脉、病络与络病”的思考与求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9):581-586.
|
[21] |
吴以岭.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J].前沿科学,2007,1(2):40-46.
|
[22] |
黄芪,郑颖.养血熄风法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3,30(11):653-655.
|